上海疫情封城两周年!民间低调抢救“被抹煞”的记忆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两年前的4月1日,上海进入全城封控,时间长达2个月。一名本地学者形容,作为以开放闻名的城市,上海封城是自1843年开埠以来“史无前例的创伤”。有些人已淡忘,但也有人努力留住记忆。

在上海担任教师的L(化名)告诉中央社记者,人的记忆会调整,就像要是现在做文革时代的口述调查,会一直控诉的人其实很少,多数人会觉得“好像也就这样”,毕竟熬过来了。

他的友人曾在柬埔寨做调查,想了解“红色高棉”时代的悲剧,但发现很多经历过的人并不想回忆。他说,人总是有一种倾向,会为自己的行为和状态合理化,所以哪怕是封城期间出现一些悲伤或荒谬的事,总觉得跟很多人比已经算好的了,事后回忆更不觉得太糟。

2022年3月28日,上海以黄浦江为界,浦东地区已经开始封控,官方宣布到4月1日就会解封,然后换浦西封到4月5日,在此俗称“鸳鸯锅封控”期间,完成全市核酸检测。

事实上,全上海就此一路封到了5月底。官方几乎没给多少时间准备,有些年轻人的住所甚至连炊具都没有,有学生直接被关在学校,甚至以老人为主的社区不久就传出居民饥饿需要帮助的消息。

当时,网上流传的“四月之声”影片记录了各种封城对话,引发市民强烈共鸣;医疗得不到适当救治、政府发送的菜变质、团购变得困难、民众心理健康出问题、防疫人员趁民众隔离时强行入户消毒,在各种混乱的消息中,还有一则是,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头痛住院。

在L看来,封城是上海开埠100多年来“史无前例的创伤”,这个应当是国际化的城市,如今外国人离去了很多。

封城尚未结束时,L和几个友人就开始刻意保存相关记忆。每个人的硬盘里都有10G以上的资料,用来存储网络上看到的、或是自己与友人的各种对话及影片等,“现在去网上找都已经没有了”。

同年6月底至7月,趁着大家记忆犹新,他们征求并选出40几名受访者,让几名年轻的学生分别作深度的访谈记录,由老师拟定一部分共通的题目。受访者的职业、居住环境和区域都各不相同,有一定代表性,最后完成了40几万字的纪录。

但是L还没有想好要拿这些资料怎么办,“因为全部是敏感内容”。但他深信,先保留记忆就有意义。

“网上的东西,说没就没;就像全市曾经一片核酸亭,也是说没就没”。只有留在身边的资料说明那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L说,经历过上海封城,他现在也比较能明白,为什么不管文革、大跃进当时有多惨,“过了也就过了”。

想为上海封城留下记忆的人还有一些,但他们都只能低调。即使“动态清零”、“疫情”、“封城”这些字眼仍能在网上搜寻,却也变得越来越敏感。有书籍作者说,他的著作里提到“疫情”的字眼,曾让出版社编辑再三斟酌。

2023年曾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短片的“备忘录”就是对上海封城的纪录。据侧面了解,他们在获奖后受到有关方面很大的压力,并因此回绝了许多采访。

查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