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之死》:“我妻”到底死于什么?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最近有篇文章很火,标题开门见山,就叫《我妻之死》。是一位丈夫在妻子病逝后,对她的生病经历、治疗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复盘。

客观来说,文章写得很生动。丈夫的描述中,妻子张敏是个很可爱、很优秀的人。

她聪明。雅思考到九分,托福IBT考到接近满分,以全优的成绩从美国杜兰大学毕业。

她也努力。除了一份在银行的稳定工作,每周还会在地下室举办一次长约六小时的教学活动,教导小学生奥数和中英文,作为兼职。

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下,她还抽空拿到了曼尼托巴大学商学院的硕士学位证,着实了不起。

而且张敏不是那种工作狂,她享受生活。他们的院子里,用心种着很多蔬果,诸如黄瓜、番茄和生菜,还有特意给孩子们的惊喜草莓。

碰上万圣节这样特殊的节日,她还会和邻居一起带着孩子挨家挨户讨糖吃。大家都很喜欢她。

被确诊肺癌前,张敏的身体状态良好,虽然偶有小毛小病,但无伤大雅。不久前,她陆续接受过三次检查,均未报告任何异常问题。

2023年8月31日,身体机能正常。

9月15日,身体良好。

9月23日,复检没有问题。

因此这位男士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妻子在短短两个月内因病去世的事实。

那么这两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根据原文描述,我尝试着进行了一番总结。

2023年10月中旬,张敏出现恶心反胃症状,睡眠很差,怀疑是肠胃老毛病导致,服用消炎药后有所好转。同时,张敏开始咳嗽。

11月7日,张敏收到通知自己在9月做的癌筛血检有异常,建议重新检查。

两天后,她请假去看急诊,做了血检和X光,医生初步诊断为肺结核或急性肺炎,让张敏先行回家,第二天由其它医院上门接人。

或许是因为病症看似不够危机,医院迟迟不来车,张敏感觉难受,决定独自前往急诊,在长时间的等待后,被作为“肺结核病人”隔离。

11月11日,抽了肺部积液,做了包括气管镜在内的大量检查。医生当时没有给出明确判定,但明确表示过癌症可能性不大。

紧接着就是周末,医院没多少人,检验结果出不来,也无法用药。直到11月13日(周一),张敏情况明显恶化,她自述:“不戴氧气,上个厕所都困难,喘不上气,疼。体力几乎没了。”

结果降临在11月17日。张敏确诊“肺腺癌”,晚期,已经扩散,无法手术,只能放化疗。

还得先做基因检测,再确定使用哪种靶向药。考虑她病情发展紧急,且没有抽烟史,医生建议她先开始盲吃针对EGFR基因的靶向药。

想不到的是,服用药物后,张敏原本健康的心脏也开始出现积液。她频繁呼吸急促,呛痰,胸口痛,血氧不稳定,心跳达到160多。

医生好像也给不出更多的治疗方案,只是让他们继续吃药,然后观察。

第二天,医生改变了主意。他们继续好几天对张敏进行心包膜穿刺,引出部分心包液。

此时此刻,张敏身上已经插满了管子。而这些并未能阻止癌细胞继续发生转移。

11月28日,医生劝张敏放弃治疗,接受临终关怀。主要的原因是盲吃的靶向药并不对症,且最终确定的基因突变EGFR-20,无药可用。

张敏原本还意志坚定地表示不要放弃,随后可能也被医生这番话打击了心智,点头表示放弃。

很快,在没有签署任何文件,且没有给出任何考虑时间的情况下,护士为张敏打了吗啡,撤掉了医疗监视设备,降低了呼吸设备的进氧量。

即便如此,病人和家属还在挣扎,只等到加拿大医生的残酷建议:加大药量,送她“离开”。

11月30日下午,37岁的张敏离开了。

五个月后,丈夫写下了这篇文章。他反复提到,复盘固然是出于纪念,但也希望内行学者们看到后,能告诉他加拿大的应对措施是否合理。

文章发出来后,部分网友们首先把矛头对准了加拿大的医疗体系,觉得太不靠谱了。

“明明刚做过手术,怎么会没做CT呢?”

“体检难道就靠听诊器吗?能听出什么?”

“9月份做的癌筛怎么会11月才出结果?”

“病情怎么会发展这么快,处理有问题吧?”

“让病人自己放弃,和严刑逼供有什么区别?”

。。。

先解释一下,加拿大实行的是以公共医疗保险为基础的全民医疗保健体系,所有居民和永久居民都可以免费获得必要的医院和医生服务。

怎么保证服务的“必要”呢?

他们提出了分级诊疗,就是有问题先去找家庭医生,只有急症才可以去找专科医生。

在这样的前提下,不少人觉得在加拿大看病看似免费,实则昂贵,只是需要支付的不是金钱,而是你的“价值”。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治愈率高、治愈成本低、治愈后能创造更多价值的人,才能获得更及时、更有效的医疗资源。

与此同时,可能被牺牲的就是那些疑病重病。

不少IP在加拿大的朋友也表示,自己虽然没碰上这么大的事,但就医体验也非常不好。

各种事情都要自己推着医生去做。

负责医生更换频繁,彼此还没有信息告知,常常会有下一个医生随便撤到上一个医嘱的情况。

医护的操作是否合格、无菌,也得打个问号。

就连体检都不让随便检,反正你年轻你身体好,不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真要做检查也快不了,普通CT都得排队好几个月,更别提MRI或者PET-CT了。

黄花菜都凉了,检查还没排到。

碰到重症,动不动就要给你临终关怀。似乎就是要用一个短暂的存活期把人劝退。

加拿大医生的业务水平更是被频繁诟病。

觉得你人还能站立还有意识,就不够紧急,无法收治,只能继续在家等着变严重。

医生用的指导手册还是十几年前的版本,已经大幅度落后现在的实际情况。

又因为人口少,医生见过的市面不够多,临床经验少,不懂预判,很多病都查不出来原因。

很容易把小病治成大病。

所以大家都说,“千万不要在加拿大看病,要去就是美国看,或者联系国内医生。”

有了这些并不乐观的信息,再结合张敏的实际情况,不少人得出了新的判断。

一方面,显然是加拿大的检查不够全面,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病灶,以至于查出来就是晚期。

另一方面,医生水平不够,在穿刺时操作失误,导致感染,引发病情急剧恶化,失去化疗条件,这才导致张敏短时间内撒手人寰。

不知不觉间,大家默契地达成了一种共识——如果是在国内,张敏可能会更早检查出病灶;就算无法治愈,也能得到控制,不会匆匆逝去。

更有评论直接暴言,“如果这种遭遇发生在国内,医院大概已经被掀了。”

我不是医学内行人士,不了解医生的诊断流程是否合理,但根据我自己和身边人的看病体验来判断,很难理解在加拿大这样看似发达的国家,影像学检查如此不普及,做手术都不需要。

在国内,肺部CT几乎是最基础的检查,别说常规体检了,就算是日常检查都常常遇到。

虽然有些病灶普通CT扫不出来,但大多数时候它确实能够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还有检查排队这件事,虽然国内很多医院做检查也要提前预约,等上几周或者几天,但那往往是因为做的人确实太多了,而不是流程问题。

如果碰到危重症情况,医生也会直接开急诊单,让提前做,或者是先入院,能排很快。

另一点让我费解的是,这位男士提到自己一直拿不到治疗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原因是他们都是手写材料,没有电子化,整理起来很复杂。

国内完全不可能这样。有些检查你做完当场就能拿到报告,而且现在电子化普及,所有检验结果都可以在线上查到结果,看到数值变化。

拍的片子也会直接上传云影像,联网就能看到,还能放大缩小旋转角度,比传统片子方便。

你可以说加拿大这样的行为能够保护隐私。但是如果性命都保不住,隐私还重要吗?

正如我们以前讲过无数次的,虽然总有人向往远方的月亮,但是必须承认现在在国内看病真的方便、快捷,还便宜,比大多数地方都好。

因为最好的医生在公立医院,花很少的钱就能得到中国最好医生的治疗。这是我们的福气,是多少发达国家穷人梦寐以求的状况。

要知道很多国家的医生,是不需要一天看几十个病人的。他们的时间非常紧张,你必须提前很久预约才能看上他们。所以没有什么事关性命的大病,基本上就在家呆着等自愈了。

而医疗其实也有个熟能生巧的问题,见的病人多了,自然了解的情况多,操作也更熟练。

因此同样的问题在国内很快就能查出问题、住院、动手术,但在加拿大拖了两年多,不但查不出来病因,连做检查都要推三阻四。

所以说,免费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也可能是最贵的。

只是需要你支付的不是金钱,

而是时间,或者其它更加昂贵的代价。

然而,就在大家一个劲抨击加拿大医疗制度的同时,也有人转向指责撰文的丈夫是个混蛋,觉得张敏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累死”的。

网友总结了很多理由:

张敏早就拿到了美国H1B身份,为了丈夫和女儿选择回国,却又为了生三胎移民去了加拿大。

26岁开始生孩子,在读书工作的同时,无缝衔接般怀了三胎,还都是顺产,要自己带。

当新移民压力大,张敏一边读书一边工作,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几乎都在她一个人身上。

她容易焦虑,不善于解压。恰好,情绪也被认为是引发肿瘤的重要指标。

为了生活,张敏在地下室开补习班。有人提到加拿大地下室经常氡气超标,和肺癌有直接关系。

除了工作,好像一家人的生活也要她来管。因为丈夫不会开车,没有工作,主要在家带娃。

以至于生病去急诊时,都是自己独自打车。丈夫起不到一点陪伴的效果。

丈夫后来通过公众号进行解释,说自己不去工作是

因为没有工签,而且家里孩子多必须有人照顾,妻子出去工作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很快有人挖出来,丈夫其实也不主内。

家里更多的家务,包括打扫院子、做饭、铲雪这些事情,都是张敏亲力亲为来完成的。

现在网友分析觉得这男的就是典型的NPD人格,属于自恋型人格障碍。他会把妻子所做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而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

于是有人评价这文章不该叫《我妻之死》,而应该叫《我的工具人之死》。

在社交媒体上,也陆续有不少疑似知情人士,提出了新的线索,指责这位男士在妻子死后,仍然在利用妻子的故事,募集资金,化为己用。

反正现在网络上骂他的人越来越多了,说妻子只是他博取同情的工具人,现在写这些事情也只是为了塑造人设,好榨干妻子最后的剩余价值。

可以理解不同人从文章中看到了不同的事实。人们总是更容易看到自己关心和在意的内容,并由此归因,得出足以自洽的结论。

因此他们所讨论的,看似相距甚远,但依旧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面,并不矛盾。

实际上,我在读完这篇漫长的文章后,也生出了另一些复杂的、并不相同的感受。

我会觉得,什么医疗体系什么生活习惯,在真正的重病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

个体在这样未知的事物面前,就是非常渺小的。现代医学的局限性永远存在。

这些年看到很多病人与家属的故事,在截然不同的大框架之下,多数都隐藏着惊人的相似,家属往往会在复盘时反复自问做得对还是错。

他们或是指责,或是懊恼,或是觉得无可奈可。但大家不由自主地会反问自己,如果当时做了另外的选择,会不会更好呢。

尤其是面对癌症时。

虽然现在总有很多相对乐观的说法出现:癌症变成慢性病,越来越多抗癌药物出现,机器精度更高了能够更早查出癌症的机会更大了,等等。

然而实际上,关于癌症,被了解的恐怕不足万分之一。哪怕是医生也仅仅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曾经在医院目睹过这样一幕。病人家属流着泪,哽咽着问医生,为什么明明每年都有体检,还是一查出来就已经晚期了呢?医生也叹气,只能轻声安慰:这就是癌症糟糕的原因,它的发展非常隐秘,难以调查,难以归因。

它也难以治愈。即使是同样的病程,同样的药物,对不同的个体会可能有不同的疗效。

即便如此,人们依旧会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坚韧。大家都有一种求生的本能,希望能够抓出任何一种可能,活下来,哪怕多一分多一秒。

就像张敏一样。

在这个抗争的过程中,病人最需要的恰恰是人文关怀,是真实的、温情的鼓励与抚慰。

现在国内很多医院都有姑息科,主要就是为那些癌症晚期的患者(当然也包括其它无法治愈的终末期病人)提供服务,充分减轻痛苦,让他们以尽量体面的方式,有尊严地离开。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尽量采用无创的治疗手段,

提供镇定剂和止痛药物,

排除任何可能造成痛苦的操作,

舒缓病人们的心理压力,

以及,让他们接受家属的陪伴。

这和加拿大医生靠几支吗啡所完成的“临终关怀”截然不同,是真正在为病人和家属考虑。

我们无法否认,很多时候,医生能做的也不多。他们“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但在安慰之前,首先是竭尽全力。

想起前阵子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跟拍了华西医院急症救护车60小时的工作境况。

那天,急救医生遇到了一位有肿瘤病史的老人,突发呼吸困难,性命濒危。

医生迅速判断现场情况,决定就地抢救,护士快节奏地插上心电监护仪、吸氧仪,注射肾上腺素,然后交替进行不间断的心肺复苏。

持续抢救后,老人心率有所回升,一行人急匆匆赶回抢救条件更好的急诊室。

但是,回到医院后,老人心率又迅速下跌,只能靠仪器和药物进行维持。

急救医生反复努力,希望留住这条珍贵的生命,他们用了药物,做了心脏复苏,偏偏效果不尽如人意,老人无法脱离仪器恢复心跳。

根据规则,医生不止一次地和家属进行谈话,告诉他抢救现状,以及医院的规则:心肺复苏时间一般是半小时,如果超出这个时间,病人还不能回复自主心跳,医院会宣布抢救无效。

家属含着泪,点头表示理解,然后情不自禁地恳求医生:请你们尽力,谢谢你们。

医生说:我们一定会。

这个故事有个不错的结果,当天晚上,在医护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老人恢复了意识。(遗憾的是,不久后,老人还是离世了。)

我想这才是医生应该做到的竭尽全力,是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为他们谋求所有生的可能。

无论何时,生命永远是伟大的,是值得敬畏的。它不应该以任何方式被轻易放弃。

老鲫鱼 发表评论于
加拿大放弃危重病人也确实有把资源放在可救病人身上的理念。如果为了抢救一个不可能活下来的病人,可能会耽误一个会被救下来的病人。这主要是资源缺少。另外,医生频繁更换是医学院,进修的大夫太多。
老鲫鱼 发表评论于
其他部位的手术体检(参考文中引图),不是做各种检查,而是病史调查,如果有过某科疾病或手术,做注释。术前基本上就是麻醉科医生听诊,看张口能力(可能放呼吸机)。护士查vital sign, 血压血氧等。哪有什么术前体检,表上清楚写着病史调查。每个病人都要填写的。
bsmile 发表评论于
welgoindco 发表评论于 2024-04-29 14:46:29
大家都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按照逻辑推理,加拿大医疗好不好;1)为何平均寿命能到80岁?2)急诊需要长时间等候,叫救护车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
救护车只负责送到,送到后该怎么就怎么,一样得等
Biao9919 发表评论于
这女的死于过劳,过度劳累,焦虑,压力导致细胞变异(自生细胞变异成癌细胞),然后癌细胞快生长
welgoindco 发表评论于
大家都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按照逻辑推理,加拿大医疗好不好;1)为何平均寿命能到80岁?2)急诊需要长时间等候,叫救护车就没有这个问题了。3)盲吃的靶向药并不对症,且最终确定的基因突变EGFR-20,无药可用。就是说,本来也是无药可治,并非因为盲吃造成了病情的严重。4)病人清醒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直接咨询病人是否继续治疗?如果医生有错,完全可以投诉。
likelovely 发表评论于
印象最深刻的两点是:文中她一下班就帮着家里除草。有多少女士工作一天后还有力气一下班就干体力活?文中还说她干得很起劲儿,配偶丝毫没劝她休息。第二就是还有17天就离世了,一直在家等医院救护车去接她,最后自己叫Uber走了。当时我就想,身体那么不舒服,丈夫怎么没去送送她。普通人感冒发烧都难受得不想动。真是太凄凉了。

全文得感受就是她本来体壮如牛,都怪医疗系统害了她。好像妻子不需要被心疼,因为是长工。
俺是农民 发表评论于
肺癌一旦出现咳嗽时,大部分已经是晚期。朋友的母亲新冠时在美国待了两年多,打辉瑞疫苗,一直好好的,回国后也就不到一个月,有点儿咳嗽,去医院检查,因为国内还没放开,只要咳嗽肯定是上CT的,结果CT有阴影,接着留院一系列检查,基因测序都做完了,一个星期内确诊肺癌,基因突变都做清楚了,要说的确比文中女士确诊快了至少一个星期,上靶向药什么的也没耽误。但是大半年后出现了抗药性,也只撑了一年半。

急诊来说国外的确比不上中国,国外主要处理的是有生命危险的,国内是因为护士打针水平比较高,反正你发烧了流血了都会马上给你处理一下,刚从国内来的人可能不习惯。

文中的老公确实有很大的责任,家务干的太少,不知道是不是太能干的女士容易得这个肺癌还是因为吸了很多二手烟的缘故,认识的几个肺癌女士的老公都是烟民,老婆也是那种特别能干做饭比较多的。
bsmile 发表评论于

Maui2021 发表评论于 2024-04-29 02:43:15
他一边吃着加拿大福利,一边骂加拿大。
癌症可以说就是跟基因直接相关。她这病在国内也会很快死亡。而且死后家人还欠着一屁股债。
=============
的确,如果在国内会欠很多钱
troyviv 发表评论于
我也在加拿大,从他文中描述感觉曼省那边是不是医疗是差了点?我在魁省,我们这边最大的医院是加拿大排名第一麦基尔大学附属的。我女儿15岁感觉腹部异物,家庭医生约了B超。大概排了1-2月去医院超声检查后发现巨大肿瘤,马上转急诊安排一周后手术。之间手术医生安排约见了几位血液,癌症类专家,做了CT,MRI,核物理等检查,并跟家属沟通定手术方案。手术完定期扫描跟踪,全程非常有效而且没有花钱,手术后几天都给麻药病人也没怎么受罪。
虽然平时我们也对这边的医疗各种抱怨,但是这次经历令我们都非常感谢加拿大的医疗。这边的条件肯定不是顶级的,但是还是能帮助到大部分人,所以加拿大人均寿命也比美国高。
总的来说生极端的大病是非常不幸的,医疗也不能治愈一切。
Maui2021 发表评论于
不是上海人。夫妇俩都是农村的。上海人谁会拼儿子拼到三胎。

abel00001 发表评论于 2024-04-28 17:59:09
上海人
Maui2021 发表评论于
他一边吃着加拿大福利,一边骂加拿大。
癌症可以说就是跟基因直接相关。她这病在国内也会很快死亡。而且死后家人还欠着一屁股债。
加拿大让他免费治疗,他还唧唧歪歪,趁机在国人面前黑加拿大,再捞一票。
死了亲人很同情,但是这个人品,让人鄙视。老粉红本色。
菲斯普的里尔克 发表评论于
空气污染也是肺癌的潜在环境风险因子,亚裔传统烹饪的高温煎炸容易导致室内空气污染,很可能也是不吸烟的亚裔女性肺癌风险相较其它族裔更高的原因之一。
frombjwithlv 发表评论于
想想非常遗憾难道国内医院不能给她用放化疗治疗一下吗?即使是全身转移?
frombjwithlv 发表评论于
家里一位亲戚刚好有类似的情况:平时健康,我去年11月份回北京刚刚几次一起聚餐好好的。忽然吃什么吐什么,去医院只是给止吐。完了给打发回家。后来不行了,联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住院,告知癌症全身转移没治了。一直被输液昏睡,十多天后去世了。50出头。我伤心了好久。感觉她是被输了昏睡药后十几天没吃东西饿死的。国内治疗整个是混。
fancyorange 发表评论于
说的加拿大和第三世界似的,既然这样就都回国吧。怎么都往加拿大跑呢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abel00001 发表评论于 2024-04-28 17:59:09 上海人
~~~~~~
外地去上海的新上海人,呵呵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女的身体不适,不去当地医院检查,却远程询问中医,到华人超市吃中药,又吃了中国带去的消炎药,误诊了。而且全家几口人的生计都是女的负责,男的不会说当地语言,不会开车,没有收入,也不知道帮忙铲雪,就是个废物寄生虫。
橘子郡君 发表评论于
女的恋爱脑,男的是个废物,硬拼生个儿子继承他的废物基因嘛
luckystarweiwei 发表评论于
多数是氡。她无家族遗传历史.
只看不回贴1208 发表评论于
加拿大,如果感到不舒服,一定要看医生。要有固定家庭医生为你定期做检查。你如果提出看专科医生,一般家庭医生会给你转诊。最不好的是,从来不去看医生,不做检查,到了很不舒服时,一切都晚了。在加拿大,你不去看家庭医生,医生是不会来看你的。
乱城不居 发表评论于
之前的幾次檢查、一次是女主下頜正畸手術7500加幣,有相應體檢;還有女性宮頸常規檢查。這都不可能有胸部ct的。而且女方一直以為是胃痛。直到有一天胸悶異常難受走去急診才開始真正的檢查。年輕人患癌经常出現症狀發現就是晚期、中加都是這樣。但女主运氣格外不好、少見的基因突變基本無药。但加拿大的疼痛管理與臨終护理及安樂死選项人道很多。男主自始至終沒提一句加拿大的癌症治療是全免費的。而且他已經中加募捐了三轮了。加国有房上海的福利房好像也沒卖。
ilovefriday 发表评论于
指责这位丈夫的不是是无济于事的,大家还是多点同情,以后的路还很长,他还有三个孩子需要抚养,生活已经够不容易的了,大家多点宽容吧。
竞选 发表评论于
既然现代医疗水平无法治疗癌症,就不要去麻烦医生了,自己在家里好好休息,开开心心,没准还能长命百岁。

记得网上有云:宋美龄40多岁时就诊断出癌症,她一直活到104岁,癌症也没治好。
Michelle北美1 发表评论于
富贵有命生死由天。所以人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别人包括孩子家人。

那个在家生孩子不算照顾不周。加拿大生孩子有一个选择是找住产士在家里生,助产士也是有执照,在怀孕生产过程中提供服务,和医院医生都有交流。她估计孩子多,助产士更方便。

加拿大草根一枚 发表评论于
其实肺癌的治疗效果就不好,靶向药效果也不好。只是中国人太能了, 个个都是医疗专家。可惜,现代医学没有诞生在中国,否则牛皮会飞上天。 逝者安息
goodhouse99 发表评论于
而且生三个娃,前面两闺女,一看就是想生儿子,这个老公真是狠人
goodhouse99 发表评论于
这个丈夫用太太过头了,用太狠给累死了
枪迷球迷 发表评论于
美国幸亏没有搞什么全民免费医疗。 只要是中产以上都可以获得远超过大家拿的医疗服务,穷人也可以获得免费的基本医疗。
上海毛毛 发表评论于
我只能说这个废柴老公的无知。
童谣 发表评论于
我的同事在她39岁因卵巢癌去世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什么死去那么难啊!”所以当文中的妻子抱着医生的胳膊请求减轻痛苦时,医生会说:“我明白”。疼痛是摧毁病人生的意志的原因,不是因为医生的诱导或决定。生命是伟大的,但只能说不能被剥夺,至于放弃,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本人说“轻易放弃”。
abel00001 发表评论于
上海人
简单一点好 发表评论于
他们夫妻和睦,带三小孩自然忙碌负担重, 过于指责男方是不公平的。
澳哭死 发表评论于
我赞同本文作者的评论。顺便提醒一下不少像李咏一样听信中介的话对梅奥诊所心存幻想的人冷静思考问题,

“无论何时,生命永远是伟大的,是值得敬畏的。它不应该以任何方式被轻易放弃。”
老寓公 发表评论于

八月九月做的三次检查有无包括检查癌症这个项目的呢? 应该给读者明确的交代。

DANIU_S 发表评论于
人活着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儿,一旦自己的命运被别人掌控,包括躺在医院的床上,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