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网整治反日言论,谈谈民众为何容易被煽动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当我们的电视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充斥着抗日剧,当我们的网络上永远都是“踏平XX”之类的言论,“我们需要无时不刻仇恨日本”这个想法,就被无数次地暗示,从而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据媒体报道:

腾讯控股和微博等中国各大互联网平台正在加强整治社交网络上的反日言论。有观点认为这是鉴于6月24日苏州市发生的日本母子遇袭事件而采取的措施,对互联网企业进行了指导。

中国各大互联网平台表示加强对这些反日帖子的整治,实属罕见。

腾讯于6月29日晚表示加强对发帖的限制。指出“苏州高新区持刀伤人事件在网上传播并引起舆论关注,有个别网民在网上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炮制各类极端言论”。

据中国媒体《财新》报道,大型互联网企业于6月26日至30日提出了加强整治的方针。运营微博、抖音和新闻应用等的网易也通过官方账号发出通报。

在我看来,上述新闻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是因为这一行动针对反日言论,而是:针对一切仇恨言论,我们都应当反对。

从全网整治反日言论,谈谈民众为何容易被煽动

所以我的观点始终都是:“不要仇恨其他族群”,坚持人性的光明与普遍光辉。而不是:保卫日本人。

所以请那些后台持续谩骂我的人,理解这一点。

最近我受到无数的网络攻击,据我观察,网上赞美胡友平英勇事迹的帖子和视频下面,收到的多半也是反对和谩骂。尽管给我点赞的网友很多,说明理性的网友数量也不小,但似乎被煽动仇恨的人依然数量庞大。

再加上现在整治反日言论的运动,我产生了一些联想: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为什么如此容易被煽动,或者说容易出现舆论大规模的一致性和反转?

事实上,民众容易被煽动、情绪化,并迅速形成一致的行动,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早在19世纪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就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

群体的心理特征

勒庞认为,融入群体中的个人会“智商降低”,失去理性和判断力,变得情绪化和易受暗示。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被削弱,容易产生一种“群体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个人不再独立思考,而是追随群体的情绪。

反日言论笃信者即是如此。他们的情绪始终受到煽动者的影响:“他们曾经侵略我们、他们曾经搞大屠杀……”当这种煽动不断持续,就会形成一种普遍的情绪:仇恨。

当这种仇恨真正波及到平民,就变成了非常恐怖的现象。

被影响的人们所失去的理性思考能力,是这样一些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已经过去80年的战争?我们该如何看待曾发动战争的国家的平民?当年的日本平民是否也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

这些问题,其实个人稍微冷静一点就能理清,但集体的情绪引导一旦形成,仇恨的情绪就会立刻淹没理性的思考。

抗日神剧的暗示与感染

勒庞在书中还详细描述了群体是如何受到暗示和感染的。

群体极易受到简单而有力的暗示,这些暗示往往是通过感性而非理性的方式传递的。比如,煽动者可以通过讲故事、喊口号来迅速激发群体的情绪,形成一致的行动。

这种暗示的力量在现代媒体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

通过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给成千上万的人,而这些信息往往以简单、直观和情绪化的形式呈现,使得群体更容易接受和响应。

最好的例子,就是抗日剧。当我们的电视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充斥着抗日剧,当我们的网络上永远都是“踏平XX”之类的言论,“我们需要无时不刻仇恨日本”这个想法,就被无数次地暗示,从而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在勒庞看来,群体最大的特征是具有非理性倾向,容易被情绪而非理性所左右。

勒庞认为,群体的情感往往是夸张和简单化的,极端情绪可以迅速在群体中蔓延。所以群体行为常常偏离理性和现实,表现出盲从和极端化。

在“反日”当中就是如此,一些本来并没有什么情绪的人,在大量的反日影视、反日言论影响下,也逐渐变得愤怒,开始被简单的仇恨情绪所左右。

当这些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他们可能就会将这种愤怒肆无忌惮地发泄到无辜者身上。

这次的果,其实就是近十几年舆论风潮所种下的根。

多元化言论是解决之道

现在整治反日言论,是针对仇恨言论的一种反向引导。暂时来说它肯定是好的,但长期来看,既不能形成长期的舆论氛围,同时“用运动整治运动”,本来也只是在利用我上面所说的集体心理机制罢了。

《乌合之众》写的是几百年前的欧洲社会,当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舆论单一性,导致人们非常容易发生集体狂热。

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欧洲,这种状况已经大有改观,极端言论虽然也存在,但一直很难真正成为社会主流。

那么欧洲的经验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舆论的多元化。

就像欧洲对待中国的舆论,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有赞美的也有批评的。欧洲内部的左派和右派都有各自倾向的媒体,也有一些独立的媒体。

欧洲的教育环境也一样,从小学开始就要使用批判思维,将左右两种看法拿来做对比,而不是接受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欧洲年轻人从小学到的就是不盲从、不盲信,批判思维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要想破除仇恨思想在社会中的大肆蔓延,并预防再出现仇恨犯罪事件,就必须让社会的声音更多元化,让教育更多元化。

试想一下,如果电视中既有抗日剧,同时也有中日之间一些友谊的故事、合作的故事,还会有这么多人盲从仇恨煽动吗?

如果抗日剧重点讲的是反战主题,而非宣泄仇恨,就像电影《紫日》那样,理性看待战争的人也会更多。

所以,整治反日言论只是一时,从根源上促进舆论环境的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开放化,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日本的问题是从来没有反省二战问题,这是日本的硬伤。靖国神社和教科书问题表现了这个特点,这也是不仅中国,亚洲几乎所有在二战中被日本入侵过的国家社会都不原谅日本的原因,尽管战后日本对亚洲国家有很多援助,尤其对东南亚。
因此在亚洲国家,激起社会的反日情绪是很容易的事情。中国在战后对日本采取的是以德报怨的做法,但日本的文化与中国相差太大,是等级文化,不是和谐文化,更没有过王道思想(否则历史上也不会占领琉球和朝鲜),这都是岛国文化不可能产生的。
蟹粉小笼包 发表评论于
和美国政府相比,至少中国政府不会明着抹黑怂恿反美反日。所以在海外的狗粮小心一点吧,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某些仇中仇亚的鬼子给背后捅一刀。。。
ajaja 发表评论于
不要指责媒体煽动中国人反日,没有中共的指引指挥要求命令等等媒体会煽动吗?中国媒体必须跟着中共走这不是常识吗?
smart518 发表评论于
必须强调反日是反对发动侵华战争和美化侵华战争的日本统治阶级,而不是普通的日本老百姓。把目标对准普通日本人,不是傻,就是坏!
jifeng2023 发表评论于
赞同根源上促进舆论环境的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开放化。简单的划分反日言论,还是非反日言论没有意义。日本的侵华历史需要中国人记住,有人包括日本右翼政客说这种教育历史的行为就是反日,必须强调这和反日毫无关系。我们需要警惕一切民粹主义言行,也不能禁止进行日本侵华的历史教育。
京西观察使 发表评论于
中国治安状态如此得良好,怎么会突然接连发生袭击外国人的恶性事件?这背后肯定是中国政府在作怪。目的就是把在华的外国人当成人质,要挟外国政府。
Zhisou 发表评论于

凶手的身世和动机属于国家机密。

壶口瀑布 发表评论于
人体分为躯体和躯壳,区别在于大脑是否会理性思考。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人性的恶如果没有法律严管,很容易泛滥,尤其还打着爱国的旗号。这些做恶的人哪个受到惩罚了?
longmarch 发表评论于
没看出怎么整治了。抗日武工队难道不是受党领导的?
砍人的武工队员不是已经保护起来了?
alextelltale 发表评论于
民粹是很容易煽动的,特别是那些带民的政党,比如自民党,民进党,民主党。
kingdale1 发表评论于
这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