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研中心调查发现人心已变,值得引起重视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RCCC)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北京大学。在百度百科的介绍页面里,把北大国研中心定位为:机构性质是中立的、非赢利性的的学术研究机构,奉行科学性第一的宗旨。‍‍‍‍‍‍‍

这间机构近二十年来,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马丁·怀特(Martin K. Whyte)的研究团队合作,持续开展中国社会如何评价不平等现象的实证研究。怀特教授在退休前(2015年退休),2004~2014与国研中心一起进行了三轮社会调查;最新的一轮则是在去年(2023年)进行。

纵向对比的调查结果,揭示了中国社会在悄悄发生的一些变化,耐人寻味,也值得引起重视。‍‍‍‍‍‍‍

在前三轮(2004~2014)调查中,中国受访者在回答人们为什么会贫穷时,“缺乏能力”和“缺乏努力”均位于前三位,明显是倾向于内归因。这可以理解成2004~2014年,社会对于贫穷的看法起倾向于归咎于个人因素,能力不够或者努力不够。相对地,认为贫穷是因为“机会不平等”只排第六位(2004);认为贫穷是因为“不公平的经济体制”只排第八位及以下。‍‍‍

但是,在去年最新一轮的调查结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认为贫穷是因为“机会不平等”的上升至第一位;认为贫穷是因为“不公平的经济体制”的上升到第3位。相对地,认为“缺乏能力”的下降到第六位;认为“缺乏努力”的下降到第五位。‍‍‍‍‍‍‍‍

这组数据的细微变化意味着什么?‍‍

首先,它能够解释为什么现在更多的人会选择“躺平”。当人们普遍认为影响贫穷是因为自己可掌控的因素(能力、努力),这在心理学里被称为“内控型”,那么人们就会致力于积极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当人们不再认为能力和努力是影响自己贫穷的主导因素,那么人们就不会那么积极地提高能力,付出努力。‍‍‍‍‍‍‍‍‍‍‍‍‍‍‍

同时,认为影响或者导致贫穷的主导因素是“机会不平等”或“不公平的经济机制”,而这二者是自己不可能掌控的还因素,这就被称为“外控型”。外控型的典型行为不是通过提高能力、付出更多努力来改变贫穷的处境,而是倾向于抱怨、愤怒,表达不满。‍‍‍‍‍‍‍‍‍‍‍‍‍‍‍‍‍‍‍‍‍‍‍

从现象上看,现时代相比于十年前、五年前,选择“躺平”的人越来越多。‍‍‍‍‍

与人们为什么贫穷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人们为什么富有。调查的数据结果纵向比较也耐人寻味。‍‍‍‍‍‍‍‍

2004年,这个问题排在前四位的因素分别是:能力和天赋、受过高等教育、人脉关系、辛勤工作。其中,2004、2009、2014前三轮调查,人们都倾向于认为”能力和天赋“是致富的最主导因素。2009、2014年的两轮调查,”辛勤工作“也被看作是致富的次主导因素。‍‍‍‍‍‍‍‍‍‍‍‍‍‍‍‍‍‍

2023年最近一轮的调查中,”人脉关系“上升为第一位,“富裕家庭中成长”上升到第二位。这反映了人们普遍认为致富不是靠自己,而是靠人脉和家境。权贵朋友或者家境富裕才是致富的主导影响因素。第二、三轮调查排在前两位的“能力和天赋”、“辛勤工作”分别掉落到第四、第五位。‍‍‍‍‍‍‍‍‍‍‍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致富影响因素是“受过高等教育”,四轮调查逐轮下降,2004年位居第二位,接下来的三轮分别三、六、七,人们越来越不相信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是致富的主要影响因素。换句话说,读大学的性价比越来越低,对于提高社会经济地位,读大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从数据来看,2004~2009是相对淳朴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能力和努力是摆脱贫穷的有效途径;而富有的人除了能力还需要点天赋,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以及辛勤工作。或者换句话说,那个时代的人对“不平等”没那么敏感,他们更相信事在人为,不那么怨天尤人。‍‍‍‍‍‍‍‍‍‍‍‍‍‍‍‍‍

2023年相比于第三轮调查又间隔了9年,中间横亘了三年疫情。再次启动的调查显示出,人心在发生悄悄的变化。相信事在人为的比例越来越少,人们反而更相信能力和努力以外的因素在影响乃至决定着贫穷或还是富有。机会的不平等,社会经济体制的不公平成为具有感知显著性的贫穷主导因素。‍‍‍‍‍‍

这样悄悄的人心变化会对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面对贫穷,不同的归因会影响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内控型的归因,人们更可能付诸努力,积极地试图改变贫穷的处境;外控型的归因,人们除了抱怨,则很少付出努力去改变。‍‍‍‍‍‍‍‍‍‍‍‍‍

这样,社会经济就可能陷入不同的循环漩涡之中。当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努力,那么经济就更可能向好,个人摆脱贫穷的概率也就越大。反之,当人们更多地倾向于抱怨而不是努力,那么经济就难以向好,个人摆脱贫穷也就越渺茫。当然,这仅限于社会大体公平的前提下。‍‍‍‍‍‍‍‍‍‍‍‍‍‍‍‍‍‍

如果人们感知到的不公平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更多的人不仅会躺平,而且还可能陷入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当社会出现转机,个人努力能够奏效的时候,习得性无助的人们仍然会继续躺平。‍‍‍

静水潜流。

Headwater 发表评论于
这个BIG DATA CHINA,来自斯坦福。号称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网站上吹嘘和多少中国内地大学联合,多少公司,多少非盈利组织
那个北大网页空洞无内容。
可见这些中国问题研究的组织和编造的数据目的何在。
一方水土一疯人 发表评论于
乱说,我手下的每一个五毛都是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进到牢房,当上五毛的
清如许1 发表评论于
在前三轮(2004~2014)调查中,中国受访者在回答人们为什么会贫穷时,“缺乏能力”和“缺乏努力”均位于前三位。但是,在去年最新一轮的调查结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认为“缺乏能力”的下降到第六位;认为“缺乏努力”的下降到第五位。‍‍‍‍‍‍‍‍
~~~~~~~~~~~~~~~~~~~~~~~
这不明显是说,缺乏能力者能坐上中国第一把交椅、并能指引世界发展的鲜活实例改变了人们的观点嘛。如此结论用心何其毒也!
还是老李 发表评论于
习近平的“第三届”,应该给了中国人第一个重重的打击,让人们开始对PRC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当然,我觉得绝大多数人只是觉得习近平不好,并未看到本质问题。他们觉得替换掉习近平就会好起来。
无闲散人 发表评论于
和哈佛一起研究,这不是叛国吗?
wenxuecity18 发表评论于
只有五毛还唧唧歪歪,挣着掏粪钱,修补赵国事
叫啥好不好 发表评论于
不是赵家人就别扯淡了 老老实实做阿Q吧
量子纠结 发表评论于
混的不好是因为小学生思想没有入魂。
beixuanlv 发表评论于
这就是包子不及腊肉的地方了。习的权力兴许已经可以和毛比肩,但对人民的影响力还是差很多。毛泽东思想武装了一代人,习思想对年轻人似乎没多大影响,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躺平
truth_hurts 发表评论于
从积极乐观到消极悲观,下一步就是不满和反抗。
吃货2001 发表评论于
普通人还在为一周40小时工作而遥不可及,别以为人工便宜就是好事,把底层卷的没了活路,就会反噬,普遍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一个体现。
Biao9919 发表评论于
明显的人心的改变是从习近平上台这开始的,习近平统治中国13年来。无论国际环境变化,还是国内人心变化,都和他有直接关系
alextelltale 发表评论于
和躺平扯不上关系,就业机会充分,劳动就不会贫穷,就业机会不充分,机会是决定富裕与否的关键因素,在哪里都一样。
lio 发表评论于


只要xx蛋还在一天,底层人民永远没有机会,更不可能有什么公平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