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奥运冠军、名校博士,也会被问嫁给谁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刚刚过去不久的这一夜,在击剑运动的起源地,紫荆剑芒的寒光,掠过塞纳河柔美的水面。香榭丽舍大道上,巴黎大皇宫的玻璃穹顶之下,48小时内,红底白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两度缓缓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在颁奖台四周奏响,它值得无数中国观众熬夜守候、陪伴和见证。

北京时间7月28日的深夜,巴黎奥运女子重剑决赛中,面对1比7落后的极度不利局面,香港运动员江旻憓奋起直追,先是将比分改写至10比10,随后又战到12比12——进入到“决一剑”加时赛,在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注视下,顶着全场观众的山呼海啸,现如今世界排名第一的江旻憓果断一剑出手,将东道主劲敌布列塔尼刺于马下,带回了中国香港代表队在巴黎奥运会的首金。


江旻憓获得中国香港代表队在巴黎奥运会的首金/图源:新华社

意义有多重大?击剑之于法国,犹如乒乓球之于中国。江旻憓的夺冠,震撼力相当于有外国选手从中国手上抢走乒乓球冠军。

赛后,全世界中文媒体的聚光灯,齐齐对准了摘下防刺面罩的江旻憓,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焦点,却对准“美女学霸”“小林志玲”等话题性标签。人们津津乐道于她是否够格嫁入霍家,有无资格成为郭晶晶的妯娌,绯闻男友是谁。

人们只关心八卦,却不知道她这枚金牌来得有多不易,并不是天上掉馅饼。

这位横空出世的新科冠军,其实已历经里约、东京两届奥运会的沉淀和失利。三战奥林匹克,十数年光阴已过,江旻憓的双膝,都曾经遭遇十字韧带断裂这般大伤的折磨。


她究竟在养伤复健、重归顶级赛场的挣扎起伏中,经历了多少痛苦,应只有运动员和身边的家人团队才最为明白个中滋味。

7月27日,江旻憓在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但香港击剑的传奇还在续写。

同一片场地之上,剧情同样刺激的逆转绝杀,发生在了两天后的凌晨1时许,男子个人花剑的决赛现场。尽管首轮轮空,但香港运动员张家朗所处的上半区,有着多名世界排名前20的剑手,这也让他的晋级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战胜了今年原有败绩的中国选手莫梓维后,进入四分之一决赛,他和夺冠热门的东道主选手拿霍特相遇,两人最后一回合,战至14比14后,张家朗才以“决一剑”惊险取胜。尔后,在半决赛赢下了日本小将饭村一辉,张家朗终于以上一届东京奥运会冠军的身份,站到了意大利人菲利波·马基对面。


在击剑这项个人对抗竞技项目领域,终极时刻的最后一分钟,“决一剑”的残酷判定胜负方式,紧张窒息感丝毫不亚于足球世界杯的点球大战。最后的决战里,在前面大部分比赛时间都略占优势的张家朗,自双方战至10比10后,遭到了意大利人的顽强阻击,甚至一度被对方反超两个赛点。

7月29日,中国香港选手张家朗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也许是同样高压的拼搏过程,唤醒了这位奥运冠军的记忆。在本地有着“少年剑神”美誉的张家朗,最后时刻“让人心脏炸裂的18秒”里,熬过两次“平手再战”,复刻了三年前的逆转表现,以15比14的分数,一剑封喉。

卸下万斤重担的张家朗,夺冠后走到了赛场外的媒体采访区,首先迎面而来的不是祝贺,却是来自香港记者似带有冒犯意味的提问:“香港运动员不是垃圾,你用两届奥运会证明了。那你觉得香港运动员是什么?”

但请不要误会,“香港运动员不是垃圾”,这样一句语带激愤的金句,出自香港传奇滑浪风帆运动员李丽珊,整整28年前的1996年7月29日,亚特兰大奥运会比赛现场,美国乔治亚洲萨凡纳的激流之上,李丽珊为中国香港代表队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李丽珊

这位“风之后”之所以如此激动,并非仅仅是奥运摘冠那么简单。上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帆板运动的普及度,欧洲滑浪风帆锦标赛尝试开放更多非本土席位,却引来欧洲选手的不满,异国他乡的李丽珊,亲耳听到了这样的非议:香港运动员是垃圾,为何还要抢夺参赛资格。

是故,奥运会上,冲过终点的她,面对镜头,第一时间作出反击,大声喊出这句名言,也由此成为了一股力量源泉,激励后辈香港运动员在国际赛事的不同领域,力争上游。

抛开奥运冠军与嫁入豪门的资格,抛开污名与偏见,回归体育本身,竞技所彰显的高尚品质,给大众所带来的精神鼓舞,才是对同胞健儿们经年高强度付出应有的尊重。

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张家朗的卫冕,含金量到底有多重?首先,他实现了68年以来的首次“二连霸”,也是奥运史上成功卫冕男子花剑的第三人。对于香港代表团而言,意义同样重大: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单届奥运会上,取得多于一枚金牌的成绩突破,也书写了连续两届奥运会摘金的全新历史。


巴黎奥运会击剑项目男子个人花剑决赛,张家朗(右)庆祝夺冠/图源:新华社

江旻憓和张家朗相继夺冠后,大家惊喜地意识到,本次参赛的中国香港代表团,派出了35名运动员出战,在世界最高的竞技舞台上,和其他国家、地区代表队相比,规模并不宏大,却在击剑运动项目培养上,体现了亮眼的成效——要知道,本届和上届奥运会开幕前夕,香港剑击队都早早确定多张个人赛入场券,在亚太地区已属一流水平。

借用舆论场上的一句高赞评论,当有一位张家朗,自东京奥运会夺金崭露头角,证明了有一位击剑少年天才正在崛起;而当张家朗卫冕成功、江旻憓在决赛大比分落后逆转翻盘时,我们有理由相信,面积并不广阔的香港岛上,在击剑这项过去被称为“贵族运动”的体育项目里,已经取得了良性投入运作的发展思路。

我们不妨将眼光放得更宽泛一些:多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遵循着体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三个政策方向,通过财政预算拨款,确立运动员体学双轨并进的制度,让全职运动员退役时可以得到现金奖励;亦鼓励学校在体育课时占比5%到8%的基础上,再灵活增加体育活动时间,来支持运动员和推动该地区的体育发展。

7月27日,江旻憓(右)和马洛-布雷东在决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中国香港运动员在击剑运动项目上,正在打破欧洲运动员的统治地位,从他们近来国际大赛所取得的佳绩便可看出,当地特区政府投入的资源渐见成果,已经在长时间阶段里,依靠持续的投入积累,实现了量变到收获奖牌,一定程度上的“质变”过渡。

就如同张家朗曾经就读的林大辉中学,早在2014年,也就是他17岁那年时,就将击剑纳入到学校的常规体育课程当中:所有的中一(初中一年级)学生都需要学习花剑、佩剑和重剑等项目,凸显出击剑这项以往相对冷门的运动,正在香港得到大力推广。

时间回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刚刚回流的留学生,将这项运动引进到香港。到了60年代,该项运动已经在本地的校园里植根下来,开始稳步发展。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真正带动了香港击剑运动,从业余向更高级别的专业化职业水平升级,两地的击剑运动从业者迎来了更多频密和高水准的交流互动——为香港剑击队冲向国际舞台,奠定基础的两位功勋级总教练“剑客”,王锐基和郑兆康,都是南下赴港的输入型人才。

三年前,张家朗出征东京奥运会前夕,他亲手在自己的运动鞋侧面写上了一句话:Don’t lose your way,“不要迷失方向”,这是他的座右铭。至少在击剑项目上,中国香港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目前做到了。摸索前行在适宜自己的兴盛之路,他们还在创造着奇迹。

leonardo2025 发表评论于
女子越优秀越不好嫁。一个是自己眼光高,一个是一般人也不敢娶。
寒冰精灵 发表评论于
看图片就知道是同归于尽
体制内 发表评论于
高丽笑而不语
竞选 发表评论于
谁敢?一剑封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