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李政道逝世 享年98岁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据中国多家媒体报导,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据悉,同日,上海交通大学相关方面也对李政道逝世的消息予以证实。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资料图片 © 网络图片

李政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中国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1943至194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入读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1950至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53至1960年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至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4年当选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1984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1956年,他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他的研究工作对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场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在1962年归化美国籍之后,李政道也仍是最年轻的美国诺贝尔奖得主。

bsmile 发表评论于
Armweak 发表评论于 2024-08-05 14:10:46
此人肯定不是以搞科研为终身职业的人。对于两个年龄相当,在一个职业水平上的研究者,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对发表的文章所做的贡献的范围,可以是从(51% ~ 49%)到 (99% ~ 1%)。尤其是对于对功名看得特别重的华人。
==============
不同的领域也许不一样,在凝聚态领域,如果是普通的研究,有基金的老板在最后,如果是突破性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按贡献的大小和观点的提出作为顺序。譬如我的老板和同一个系的大牛合作提出一个新的基于变分的强关联系统的第一原理计算方法,那个大牛提出的新的想法,里头核心的技术是我老板的贡献,按照文章的常规写法应该是那个大牛排最后,显示是他的组做出来的东西,但实际发表文章的署名顺序是那个大牛排第一位,我老板排最后。
每天都来看看 发表评论于
我没有见过李政道
但是口碑很好

我见过杨振宁
在清华大学打过交道
当时我一个穷学生

老杨人不错
很随和
没架子

我在网上看到负面评论的时候
我在想
评论的人认识他吗?
如果认识他了
会不会还是一样的负面评价他呢?

abcdaren 发表评论于
人品高尚,贡献伟大!永被学者怀念。。。
DaZhang 发表评论于
平生最高光
英年获诺奖
问君遗憾事
交恶振宁杨
两眼无光 发表评论于
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科学家,尽管他好像没有那一位有名,但那一位更多的是臭名和骂名。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我转个老杨的文章供看官参考。看看他怎么说 ——

***news.sciencenet***/htmlnews/2010/3/229788.shtm

徐州雪花大如习 发表评论于
杨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知道什么时候留着美国搞研究捞名声,什么时候该回中国捞好处。李身边没有翁帆和中共配给的医疗条件,自然活不过杨。
bsmile 发表评论于
aloevera 发表评论于 2024-08-05 09:46:39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中的革命。根据《李政道传》所写,这一发现是由李政道先有思想突破的。杨振宁激烈地反对李政道所说的一切。但经过反复的讨论,他逐渐被说服。午饭后,他们回到李政道的办公室,杨已经完全被说服,并表示愿意与李合作。一个月后他们完成了对这些过程的分析,写出了论文。这篇论文是由李政道执笔,署名也是李政道在前。这就是轰动一时后来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
===========
讨论这些细节其实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如果里头有人没有该有的贡献,那个文章中不会出现他的名字的,最多是在致谢里头提一嘴。对这种有重大创新的物理文章,主要的观点贡献者为第一作者,而整个思想的发展肯定有两个人的贡献,在思想发展的特定阶段也许一个人先跨出一步另一个人跟随,缺了其中一个人应该都有缺失的知识和思维。

要从整个职业发展来看两个人的贡献,杨振宁还是高于李政道的,毕竟杨还有别的很有影响力的工作,李似乎没怎么听到了,但这可能和杨善与/乐于进入选择有影响力的课题有关系,譬如凝聚态的超导,高能的基本粒子等等,而李政道似乎基本上都在原子物理里头打转。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RIP。

老杨说了什么吗?不说不地道吧。
1234567i 发表评论于
在中国,只有李政道图书馆
西温哥华 发表评论于
1951年,在芝加哥大学,李政道帮巫宁坤打行李,送巫宁坤回国。傻小子巫宁坤问李政道:为什么不回去报效祖国?25岁的李政道笑笑说:我可不愿被人洗脑子。结果巫宁坤回国后被整得穷困潦倒,九死一生。等70年代再见到李政道。已经是大科学家得李政道成了周总理得座上客。巫宁坤生活窘迫,如同叫花子。

智力水平高下立现。
super-talent 发表评论于
杨狰狞剽窃了李的一些东西吧
野彪 发表评论于
RIP.
华人的骄傲。
aloevera 发表评论于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中的革命。根据《李政道传》所写,这一发现是由李政道先有思想突破的。杨振宁激烈地反对李政道所说的一切。但经过反复的讨论,他逐渐被说服。午饭后,他们回到李政道的办公室,杨已经完全被说服,并表示愿意与李合作。一个月后他们完成了对这些过程的分析,写出了论文。这篇论文是由李政道执笔,署名也是李政道在前。这就是轰动一时后来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
11月,李政道要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他们都要写发言稿和讲演稿。那时,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没有想到”,书中写道,当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忽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
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箬。秦惠箬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
这是一个插曲,李政道虽心有不快,但很快被诺奖的荣耀冲淡。而不久后的一篇文章却让他们走向分裂---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记述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
当时,李政道已经回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四月他收到伯恩斯坦文章的校样,没作什么修改。可是杨振宁却提出了许多意见。他说,文章里有“某些令人痛苦的地方”, 要和李政道讨论。
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箬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
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当天晚上,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
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书中说,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无可奈何。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





herlion 发表评论于
RIP
aloevera 发表评论于
复旦物理系教授都知道李政道比杨振宁人品好多了,杨振宁是小人,李政道是君子。诺贝尔奖的思路是李政道提出来的。
咲媱 发表评论于

虚岁99岁啊,这年龄逆天了。当年好友巫宁坤回国邀请他同去,他对共产党眼光清楚,坚决不回,从此两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分界
紐約雙子 发表评论于
R.I.P.值得尊敬的做学问者
lalalaland 发表评论于
李政道八十年代主持的cuspea招到一批牛人留美,有些人不做物理跑花街发财去了.
wumiao 发表评论于
为什么不是那个杨渣渣?
不过那个东西也应该很快了,李先生快拉他一把,也能把翁小姐拉出苦海。
kzhang66 发表评论于
Solute to 李政道 and RIP!
举头三尺有神明 发表评论于
致敬李政道先生,一代学术大师!
哀悼李政道先生,一路走好!
nyfan 发表评论于
RIP...
leii 发表评论于
比那位杨强多了
飞雪连天大浪淘沙 发表评论于
老杨晚年留学中国也是因为中国配给学伴。学伴是中国教育和科技制度优势
L 发表评论于
98岁在美国已经不错了,比美国总统长寿
groogle 发表评论于
R.I.P. 没有杨震淫能活啊
飞雪连天大浪淘沙 发表评论于
RIP。属于清醒的一批科学家,留在美国为人类科学做贡献并安度晚年。没有回国助纣为虐而死不瞑目。现在想想两弹一星的“功臣”们真是高级韭菜啊
iloveCCP 发表评论于
过去有钱人家的子弟。 今后有巨大成就的依然是豪门出身的。 小镇做题家只能小有成就。
iloveCCP 发表评论于
美国ABC也有报道。 还用“据中国多家媒体报导,-------据悉,同日,上海交通大学相关方面也对李政道逝世的消息予以证实”?
viBravo5 发表评论于
老李比老杨年轻四岁,还是走在老杨前面。老杨有102岁了吧。

老杨在中国享受部级医疗保健待遇,身边还配有秘书工作人员,全是政府出钱。

还是中国制度优越,对老杨。
狄更丝 发表评论于
老杨笑到最后
Propro1 发表评论于
受人尊敬的科学家。
竞选 发表评论于
如果他留在中国大陆,就没有后面的成就。
杨振宁也是这样,如果留在大陆,早就死了。
不能再沉默 发表评论于
好人不长命,坏蛋一千年。
dane_2022 发表评论于
虽然高寿,还是没有活过老杨。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