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路虎女被制成车贴,这是城市的耻辱印记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青岛路虎女子开车逆行,还钻到车里打人,叫嚣“打你怎么了,逆行怎么了 ”,结果竟然只被行政拘留10天,罚款1000元。

如此轻拿轻放,招致舆论愤怒,各种版本的质疑、讽刺、调侃满天飞。


路虎女“打你怎么了”的漫画,被商家制成车贴,以每张12元的最低价格,在网上热卖,颇有供不应求之势。

“打你怎么了” ,并未在事件发生之初就一语走红,而是随着新闻事件的演进,“打你几乎等于白打” 不断得到印证,最终被固定意义。

鉴于事件的公共性质,公众对青岛公权力机关的漫不经心反弹很大,造成情绪淤积。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 中认为,大众会主动建立起心理上的自我防御机制,在把自身情绪和态度行为推向周围的人或事物中,改变情绪宣泄的方向,进而实现心理情绪的投射和转移。

于是,青岛路虎女迅速成一个标签、一个符号, 象征了某种模糊却坚硬的存在。


“打你怎么了”车贴,颇具攻击和挑衅性,却得到另类张扬,有相当的偶然性。但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则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嵌入和互动。

它被贴到车尾大量传播,是因为公众不仅关心该案件是否能得到公正处理,更关心自己碰到类似遭遇时,是否也难以得到法律的公正对待。

该车贴作为一种可以广泛进入大众视野的传播媒介,自然而然地成为传递权利焦虑的一个途径,投射出对公权力的不信任,也蕴涵着对更多事实真相的渴求。

正是这种共同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共鸣,让人们在线下找到了彼此连接的纽带,以一种娱乐化、狂欢化的姿态,将个体焦虑转化为集体性表达。

从青岛路虎女“打你怎么了”车贴热卖,感受到一种共同的集体情绪在涌动,这是一个城市的耻辱印记。


除非在被打者提出行政复议后,青岛警方顾及一点民意,顾及一下法律的颜面,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方能洗刷这个印记。

hkzs 发表评论于
支持路虎女暴打退伍兵,这退伍兵就是寻衅挑事,故意别人的车,欠揍。
初春时节 发表评论于
打你,怎么了?
太空风 发表评论于
这娘们是哪国官员的下面,辗转承欢,见了老百姓就狐假虎威了
叫啥好不好 发表评论于
这只不过是阴沟里翻船 在猪圈里,这种事天天都有
东西风 发表评论于

做车贴的很可能被判“寻衅滋事”哦
小太阳娜娜 发表评论于
特权+ 女流氓+ 狗仗人势,查查她身边那个黑保安即可,
生肖迷宫 发表评论于
特权阶层仗势欺人事件屡屡发生,通常情况是弱势群体忍气吞声,个别没眼力劲儿的抗争也捞不着好果子吃。而一旦有此类事件突破重重阻力在网络上发酵,必然招致排山倒海般的声浪。这是底层民众情绪难得的发泄机会,当然也夹杂着海外敌对势力的煽风点火,有时也有官僚阶层内斗的影子。作为被网络攻击的一方也不见得都是特权阶层,有时只是疑似。其实网络上的道听途说并不一定还原真相,但人们愿意相信自己认为的真相。从另一方面来说,真相并不重要,因为人们内心仇恨的并不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是社会的不公,而是特权势力的傲慢无度。国人人性的特点是老太太挑柿子找软的捏,不敢惹势力大的,见势力弱的奴才往死了掐。这是墙国的特有现象,主流媒体不敢说出来,我敢说。
把酒论思 发表评论于
退役军人算个撒,人家身后是两百万现役军人。
manhan 发表评论于
狗咬狗而已,看热闹就行了
老酒喝多了 发表评论于
美国恶人不敢入车打人,有枪的司机可以开枪
秋林小屋 发表评论于
美国华人也有这样的恶妇的。
秋林小屋 发表评论于
谁去抽这个恶妇10巴掌,我出1000元。
京西观察使 发表评论于
不知道这个村妇有没有外交豁免权
裘千里 发表评论于
是王刚的闺女?
妹妹美美 发表评论于
这个都不算匪夷所思,开车压死小孩,那个真的是让我心头一擅,好好开的车,怎么就变成坐牢了?车都不敢开了以后。
紐約雙子 发表评论于
还有上回强硬加塞儿的那对瞪眼奇葩母女。
一方水土一疯人 发表评论于
靠,治你们还不简单,买的卖的都抓起来,寻衅滋事罪还没取消呢
JohnZhangxj 发表评论于
Melody,你怎么看?
cwang28 发表评论于
其实就是泼妇。老中青泼妇层出不穷
cwang28 发表评论于
其实就是泼妇。老中青泼妇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