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跑步,不跑马拉松的中年女跑者们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中签了吗?

打算报哪场?

这些行话像一把钥匙或街头暗号,让一些跑友I人本色尽显。哪怕从未相识,只是跑道上偶遇,并肩跑两步也能让对话就从这里开始。

进入9月,不再高温难耐,北方已秋意微凉,对万千跑马爱好者来说,很多人的比赛到啦,看看社交平台就知道,一个个按奈不住得都在备战,都在等着冲PB。黑练了一个夏天,也是该拉出来溜溜的时候了。

但总也有那一小拨,没有被“比赛主流价值观”吸纳的跑者,她们也在跑步,在坚持,却还没参加过马拉松,或者哪怕半马、10KM等任何“以比赛形式把跑者聚拢”的比赛。

今天聚焦的,是那些还没参加过比赛的女跑者们。

01.

多重压力下没时间参赛

公众号“人物”的惯常爆款文章——《中年后,我成了没有朋友的人》,聚焦了中年后,几乎没有友谊的女人。但比文章近百个故事也许更残忍的事实是,中年女性时间被职场、被家庭占用和挤压后,“做自己”都变得有些难得。

▲跟队友并肩跑步,是中年女跑者为数不多的二人世界时光。

森的坐标在西安,在当地一所高校做行政。她有两个孩子,11岁的儿子开学六年级,和哥哥相差8岁的妹妹,终于迈进了幼儿园。

她很幸运,跟队友关系依旧亲近,丈夫顾家又分担、化解她看似被人羡慕,但其实有非常多负能量的工作情绪。因为她的工作是收集高校学生诉求并督办,处理信访和投诉等。

怀女儿前,森开始跑步,后来因胎盘低没跑。女儿出生后,她又断断续续跑。那时,7岁儿子像只小兔子一样跟着她,窜一下赖一会儿,一会儿还超近道吓妈妈一跳。儿子9岁时,可以跟着森跑3、4公里。

尽管森开玩笑称自己是“被耽误了的有体育天赋的人”,因为总跑量才一千公里的她在小区楼下测了一次半马,成绩到1小时45分。平时辅导完孩子作业后跑5公里,用她的话说,是意犹未尽。

跑步,给了近四十的她自由呼吸的出口。她知道自己不再是“雄鹰”般的女人,不再能跟动辄就破三,PB的高手相比。但在自己的世界里,竞是超越,佛是放松。

森至今还没参加过比赛,其实连跑步的时间都是她挤出来的。她说,自己有一次在社交平台说“没时间跑步”,被一堆自律达人喷,说早晨五点起来不就有了么?后来,她就只顾跑她的步,照顾她的娃了,连社交平台也只看看,不发什么了。

▲在自己的节奏里跑步的森。

“比赛一般都是周六日,要提前报名。但经历过疫情后,我发现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会、一定能发生的了。孩子周六日有时要上课,如果没有人帮衬,再加上老公出差,留在家里的顶梁柱一定就是我了。所以,能有自己跑步的时间就非常知足了。至于比赛,留作以后的念想吧。”森说。

在社会上,在我们身边,像森这样没有时间自由的跑者,有一定比例。跑比赛有跑比赛的乐趣,不参赛,通过跑步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可谓殊途同归。

黄菲、丁璐之所以能去会泽参加训练营,平时周末能参加比赛的原因之一是,同为妈妈的她们等孩子上初中后,才有了自我选择的可能。

02.

孤独跑者不喜欢热闹

人的社会属性注定要和世界发生关联。

有人爱热闹,随着跑马人群在集结日奔向起点时,有非常强烈的参与感、仪式感。她们喜欢热闹的人群,喜欢听到路边为每位经过的跑者加油和鼓劲声,那种陌生人因为一场赛事而产生时空交汇的亲近感,成为参加一场比赛最生动的回忆。

但有些人生性孤冷,偏不爱热闹。36岁的云在合肥,是一位10岁女儿的妈妈。她的工作是一名销售,按常理那是伶牙俐齿,善于沟通。但工作之外,她定义自己是一位孤独跑者,她还很享受这种感觉。

▲36岁的云享受作为一个孤独跑者的感觉。

“我感觉所有的力气都在工作场合用完了,我要不停地跟人沟通、对接,所以下班能不说话就不说。工作和家庭的强度对我太大,没好身体是应对不过来的。我跑得也不快,刚开始甚至跑不动,只能快走。然后才慢慢发现从8分配速到7分、再到6分。跑完觉得精力能充沛一些。前几天还跟普拉提的老师说,跑完出出汗,觉得自己身轻如燕,神清气爽。再练完普拉提,我能一口气吃完两个汉堡和鸡翅。”云说。

云身边有关系很好的同事喜欢参加比赛,也试图拉她训练和比赛,但她都拒绝了。她说,“我属于很孤独的跑者,就一个人跑。她们一直想拉我进去,但她们起床时间都太早了,我严重做不到。而且下雨天也都要训练和比赛,这些我都不行。我还是享受一个人的过程。”

在云眼里,她给跑步的定义就是让自己身体轻松,如果参加比赛反而会加剧她的紧张,“本来跑步就是一个爱好,是一个放松享受的过程。我不想把自己搞得那么紧绷着,跑比赛总会有目标的设定,成绩的预期,这些框架会让自己觉得,万一达不到会更累。”

抽离附加值设定,把跑步还给跑步。

03.

各种成本太高不值当

再多赛事,似乎都满足不了万千跑者报名的诉求。进入报名季以来,稍有名气的赛事传出的消息动辄很惊人:报名人数10万+。对一场要占据巨大城市资源的比赛而言,承载的容量非常有限。

2023年的上海马拉松参赛规模已回归到3.8万,但报名人数是参赛人数的近4倍。今年的北马虽然还没有定下档期,但注定仍会是很多跑者第一选择。

为了参加一场比赛,选手们付出的精力成本也显而易见,要选出行方式,还得在多平台比价后下手订酒店,否则手慢无是常态。位置好的酒店抢手又贵也早已见怪不怪。

▲女生边跑步边发现新鲜事物。Ruby在进行26公里的户外运动时,发现不少牛肝菌。

马拉松比赛起跑时间在一大早,7:30的比赛要求选手要在四五点就得起床、早饭出发去酒店,热身,然后挤进人群,等待枪声。53岁的周听有些跑友说,比赛日还没到比赛时,步数就过了7000步。如果按平时习惯,哪怕6点出门,7点出头就已经跑完了,为何还非得兴师动众,跟几万人挤有限的资源。

周说,“有时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感觉,就像是在拆月饼盒,里三层外三层拆过后,其实也就是一块月饼而已。既然跑马资源这么紧张,让给更需要它的跑者,我就按自己节奏跑步就好了。”

在她看来,为一场比赛付出这么多时间、精力成本有些不值。她宁愿围绕家门口的马路,想跑就跑,想休就休。当然,她知道,参加比赛的氛围很好,路边的加油声更是让人在艰难时能感受到精神的力量。比赛自有它的魅力,否则不会这么多人心怀向往。

▲在上海做服装生意的梅把儿子发展成了自己的运动搭子。

这个世界本就不只有黑色和白色。或者说,你喜欢萝卜,我喜欢青菜,大家各有所爱。但也不妨碍我们和平相处。尽管在当下略有拧巴的时代里,情绪常被上纲上线,上网也不再那么松弛,但我们还是愿意尽可能倾听,接纳和自己不同选择的跑友的声音,让世界依旧如从前流动。

事实上,在跑步的人群中,跑马的仅是极少数。长期以来,马拉松成为比跑步更惹眼的一个标签,但就跑步的本源而言,或许在不跑马的人群中,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展现。而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从跑步中,找出自己的乐趣。

查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