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拿下30亿美元大单!狂人马斯克把全球电池业卷懵了
前段时间,马斯克从美国新能源公司Intersect Power拿下超30亿美元的大单。
特斯拉将为这家公司提供电池储能系统,存储规模达15.3GWh。
在特斯拉、SpaceX之后,马斯克又一次把自己他吹的牛,快要变成现实了。
这个牛就是:
让全世界用上免费的电。
“让全世界用上免费的电”
人类技术的发展,大体缺不了这两类人:
一类是懒人,推动了自动化走进家庭。
洗碗机、扫地机器人、自动驾驶,很多人就算没手都能活着。
另一类是穷人。
他们让所有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
虽为全球最富有的企业家之一,马斯克骨子里属于后者。
他大部分的生意,从穷人角度出发,把价格打下去。
比如他说:“要让全世界用上免费的电。”
在去年的特斯拉投资者日,马斯克就提出:用10万亿美元,改变地球的能源结构。
这句话稍作解释就是,用10万亿美金(大约是美国GDP的36.5%),建设24TWh的储能设施和10TWh的可再生能源基建,让可再生能源进入工业化阶段。
对于马斯克的大话,大家早就司空见惯。
这一套牛吹下来,特斯拉的市值直接蒸发了428.4亿美元,约3000亿人民币。
但眼看市值被玩坏,马斯克倒也不慌。
因为他的储能业务是建立在汽车动力电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投入不小,收获可观。
如今已经是全球储能业的头部选手了。
仅起步阶段,特斯拉就用了5年。
2012年,特斯拉开始研究储能电池;
2015年,特斯拉的第一款家用储能设备Powerwall,以3000美元/套的价格,一年就卖了1万套。
只比当时美国最大的储能企业Sonnen少卖2000套。
2017年2月,特斯拉将注册名称中含有“汽车”意义的“Motors”去掉,改成“Tesla Inc.”。
在一次回答投资者提问时,马斯克表示:“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在特斯拉内部生产超过1000GWh的电池。”
这些电池能为1000万辆汽车轮流充电一次。
而到目前为止,特斯拉汽车总产量大概是不过600万辆。
现在,特斯拉已经吃下了北美储能市场25%的份额。
更重要的是,未来特斯拉还打算为遍布全球的大型数据中心提供储能服务。
摩根士丹利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到2030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可能相当于1.5亿辆电动汽车的用电量。
而大摩的一位分析师Adam Jonas也曾指出:“AI热潮带来的电力需求,将让特斯拉成为美国能源市场上的关键参与者。”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个季度,特斯拉储能的总装机量就达到了13.5GWh,是2023年全年的91.8%。
按照这样的速度,特斯拉用不到两个月,就能完成美国电网预计在2024年全年11.1GWh规模的装机部署。
在值得骄傲的成果背后,鲜为人知的是特斯拉在技术上自我折磨的过程。
阻挡储能技术发展的“两扇门”
特斯拉储能,看似脚步轻快,其实举步维艰。
限制之一,就是它在产业链上的尴尬位置。
身为集成商和电芯生产厂商,特斯拉必须一边疯狂压价吸引客户,一边往死里卷,提升产品性能。
所以要在储能业务上赚钱,就必须迈过两扇门。
第一扇门:成本。
要知道,无论是汽车业务还是储能业务,电池都是成本大头。
当年,通用造电动车比特斯拉还早。
但就是因为电池成本太高,造了几千辆就放弃了。
为了少走点弯路,2015年马斯克找到著名的达尔豪斯大学“杰夫·戴恩团队”升级电池技术。
该团队的核心人物杰夫·戴恩,曾推动了三元复合正极材料的规模化、商业化,是业界公认的三元材料技术的开创者和发明者。
他的团队也因此被外媒誉为“全球最强电池研发团队”。
杰夫·戴恩
他们合作的核心目标,就是让电池的成本更低。
当然,是在让电池寿命更长、能量密度更高的前提之下。
最终,杰夫·戴恩团队帮特斯拉研发的电池,循环周期可达到5000次左右,对应电动汽车行驶寿命超过100万英里(约为160万公里)。
根据外媒electrek的测算,这些研究让特斯拉的电池成本降到了100美元/kWh。
而同期松下动力电池的成本约为111美元/kWh,宁德时代约为150美元/kWh。
然而此时特斯拉的面前,还有另一扇门,那就是产能。
这是更难闯的一关。
2019年4月,马斯克在电话会上指出,超级工厂生产电芯的速度太慢,极大地限制着Model 3的生产,将不会再投钱。
这段发言的依据,是特斯拉电池实验室对全球上百种成熟电池产品的拆解和追踪。
马斯克认为,超级工厂的产能瓶颈,是因为遇到了技术短板,需要的是外部支撑。
一个月后,特斯拉以2.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电池技术公司Maxwell,溢价高达55%。
这为特斯拉带来干电极技术,与超级电容技术。
有外媒对比测算,在收购Maxwell后,特斯拉的产能提升到之前的35倍。
且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0%-40%,成本基本不变。
终于,在2019年7月,特斯拉的超大型商用储能设备Megapack上市,主要服务大型商业和工业客户,如数据中心、医院和学校等等。
这些容量高达3.9MWh的Megapack机组,只要一套就能满足3600户家庭1小时的用电需求,或给65台后轮驱动版Model
3充满电。
只要地方足够大,Megapack就能像拼积木一样无限扩容。
比如将200台Megapack组装在一起,能点亮整个旧金山6小时。
但特斯拉虽然技术跑得快,却没躲过产能魔咒的一再纠缠。
自2019年正式推出以来,特斯拉的Megapack一直都供不应求,交货周期一度被推迟2年。
比如在特斯拉官网上,2023年8月的Megapack订单,交货时间就被延迟到2025年二季度。
为了补齐产能短板,特斯拉与宁德时代合作,用它的电芯来装配Megapack。
有业内人士推测,这是迂回政策,可能只是在为特斯拉自产4680大圆柱电池的新版本争取时间。
但产能难题一天不解决,特斯拉储能就无法开足马力赚钱。
数据显示,2023年特斯拉总营收是967.73亿美元。
而储能板块却只有60.4亿美元,只占到总业务的6.24%。
停不下来的跑马圈地
特斯拉储能的快速崛起,实际上是时代与人的共同作用。
在欧美国家,地广人稀,电网稳定性和协调性都相对较差。
加之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展飞快,其峰谷难调的特性,更加快了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推动。(点击此处,回顾往期内容:《用电还能赚钱:欧洲的“负电价”,为什么不可能在中国出现?》)
美国能源部 (DOE)
曾指出,美国目前拥有7.8GW的电池储能,到2025年将扩大到略高于30GW,商业储能的容量预计将增加两倍。
另有来自彭博社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市场需求将达到1000GWh,市场规模达1.2万亿美元。
高可靠性的储能设备及服务,是刚需且急需。
所以就算产能跟不上,特斯拉也要抢夺先发优势,一边整合技术,一边抢夺市场。
1、纵向整合,搞定上下游产业链
在产业链的纵向,特斯拉不仅收购了电池制造公司Maxwell。
还在2015年收购模具公司Riviera Tool;
为获得电池阴极技术,收购加拿大公司Springpower International;
在2021年,继续收购电池负极材料技术公司 Sillion;
……
一共十几家公司,每一个都为特斯拉储能的自有产业链添砖加瓦。
最远端的一家,是太阳能板生产企业SolarCity。
2016年,特斯拉收购太阳能组件生产商SolarCity,以求掌握太阳能电厂核心技术。
这让在特斯拉在得州超级工厂92.9万平方米的厂房屋顶上,装配了70000块太阳能电池板,是全球最大的屋顶太阳能设施。
2021年4月,特斯拉正式宣布,家用储能设备Powerwall与太阳能板不再分开销售。
而在2022年的财报会议上,马斯克指出:推进可持续能源未来的三大支柱,分别是电动车、太阳能/风能、以及固定储能。
而这三张王牌,已被特斯拉收入囊中。
在主要战场之外,特斯拉的垂直整合战略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那就是中国。
今年5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开工。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开工现场
它是特斯拉在美国以外首个储能超级工厂。
位于特斯拉超级工厂旁边,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4.5亿元,计划于2025年一季度实现量产。
有业内人士推测,特斯拉的这一部署,是看上了中国储能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因为中国的储能企业,如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已经将集装箱型储能设备的储能容量,提高至6MWh。
这一指标,要远高于特斯拉Megapack的3.9MWh。
合作,就是降低未来竞争难度的最优解。
2、横向扩张,在全球寻找大客户
当整条产业链的技术掌握在手里,特斯拉将业务横向铺开,扩大到全球各地。
这其中,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客户是最多的。
有数据显示,在澳大利亚,特斯拉的Powerwall装机数量,比道路上跑着的特斯拉汽车还多,占特斯拉在全球总装机量的近12%。
而就在今年7月21日,特斯拉位于法国的最大储能项目开工建设。
项目位于法国南特-圣纳泽尔港,预计将为附近17万户家庭提供两小时的电力供应。
而在挪威,特斯拉仿佛拥有统治性力量。
挪威街上跑的电动汽车里,有60%都是特斯拉,超过11万辆。
特斯拉在挪威部署的2000个充电桩,在美国卖7万美元/台,到挪威就砍掉一半价格。
而且所有充电桩都是政府花钱,居民免费使用。
挪威政府还曾宣布,要在2025年停止所有化石燃料汽车的销售。
现在,特斯拉的客户遍布全球65个国家,其中在17个国家中有大客户,很多都是政府单位。
今年6月14日,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指出:“特斯拉在储能领域的业务增长迅猛,年增长率将达到200%至300%。”
市场需求造势,特斯拉乘势。
这背后,各国政策功不可没。
也是双向奔赴的结果。
值得全球的技术型企业,再学一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