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中国总裁被拘:进口药骗保及背后畸形体制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从十月底开始,知名在华跨国药企阿斯利康中国总裁王磊被调查的消息就广为流传,外界多猜测他被调查与三年前阿斯利康员工牵涉骗保有关。但有专家认为,这一事件所揭示的不仅是外企在中国违法经营,还有中国畸形的医药体制下人们用药难的问题。

王磊接受调查的消息传出后,很快在上周三(11月6日),阿斯利康就向外界确认,王磊已被拘留。

虽然目前外界对王磊被拘的说法还不太一致,但包括澎湃网、界面等在内的多数大陆媒体,都把这一事件与三年前阿斯利康员工牵涉骗保的事情挂钩。这似乎激发了民众对十多年前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在华行贿被抓的记忆。但这次人们质疑的不仅是这些跨国药企在华经营的合法性、合规性,同时也针对着类似违法行为生成的制度环境。

激进的王磊 激进的阿斯利康

综合大陆媒体的报道,早在2021年7月,深圳市医疗保障局就根据举报,揭露了阿斯利康部分工作人员为了提高肺癌靶向药“泰瑞沙”的销售业绩,与基因检测公司勾结、伪造基因检测阳性报告,骗取涵盖泰瑞沙的医保基金的行为。2022年1月,国家医保局更是督促深圳市成立了联合专案组,对这起案件进行深入调查。三年来,因这起骗保事件被调查的人员也逐渐扩大。这次除了王磊被调查外,阿斯利康称,其中国子公司还有两名前高管和两名现任高管也正在接受调查。

对于阿斯利康以及王磊卷入骗保案,一位曾任职于跨国药企的医学博士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这跟王磊激进的作风有关,在他的领导下,阿斯利康在中国寻求收入的快速增长。因为安全原因,这位医学博士以匿名接受采访。

据有中国官方背景的“上观新闻”报道,正是因为王磊的激进作风,阿斯利康中国也被业内贴上“最激进的企业”标签。报道指出,有因为骗保案坐牢的阿斯利康员工的家属在社媒上发文说,在相关判决书中,其律师的辩护意见点明,王磊对基因检测阳性率畸高知情,并且鼓励一线药物代理提高阳性率,并指出骗保所获得的基金最终流入了阿斯利康。

前述那位医学博士也从他在阿斯利康的朋友处得知,王磊对于骗保的事情是知情的。

但王磊被带走调查后,阿斯利康对外声称,这次调查与骗保调查无关。还有传闻说,王磊被带走,可能牵涉到阿斯利康前高管涉嫌名为“英飞凡”的药物走私。但对此外界看法不一,中国执业律师袁钟锐在其微信公号“叶脉中的世界”上就此发表文章指出,他并不认为对于阿斯利康这样的跨国巨头而言,公司高管存在集体性的走私行为,而个人少量携带并用作商业用途又没有实际意义。

真正的焦点

长期跟踪中国医疗腐败问题的香港民意研究所(PORI)副行政总裁钟剑华对本台记者分析说,阿斯利康卷入骗保案,与中国医药体制固有的弊端有关,“中国现在的政策是很多医疗单位需要自己创造部分收入,甚至大部分收入,各级政府的资助有时都不到位。结果是滥用医疗程序、滥开药物的情况十分严重。”他强调,在这种环境下,阿斯利康也会参与其中,“因为可以通过卖药增加大量收入,使用什么药物也可以成为医院与药厂分成的条件。开药的医生甚至会收取回扣。药厂因此有极大的诱因为医疗单位及医务人员提供各种好处和贿赂。......阿斯利康作为中国最大的外资药物生产商,在药物的生产、推广及流通过程中,难免会参与中国制度必然会造成的这种利益输送游戏。”

一位中国药企的资深高管则对记者指出,阿斯利康事件所揭示的是,由于进口药在中国医药体系中长期受到限制,普通民众难以得到进口药。这位高管出于安全考虑,以匿名接受采访。

阿斯利康员工骗保事件中的“泰瑞沙”在中国大陆被称为抗肺癌的神药。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18年10月开始,T790M检测呈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走医保报销购买泰瑞沙的费用。当时,泰瑞沙的价格刚刚从5万降到1.53万元/30片,如果有医保报销,患者只需自付5000多元。但实际上自2019年开始,泰瑞沙也被用于阴性患者治疗;到2021年3月医保目录更新,阴性患者也开始走医保。而阿斯利康员工牵涉骗保,正是在2018年10日至2021年3月期间非阳性患者使用泰瑞沙的事例。

这位药企高管分析说,在这段时期里,虽然有些T790M非阳性肺癌患者也是泰瑞沙的适应症,但因为没有被纳入医保,他们无法支付泰瑞沙高昂的药费,所以有动机通过骗保的方式来获得这种药,而阿斯利康则可以通过骗保获得医保基金,扩大其销售额。

这位高管说,实际上不少进口药都面临着相似的处境,一方面这些药有很大的市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吃药首先吃进口的原研药,第二吃进口的仿制药,第三吃国产的合资药,第四吃国产药,第五吃中药。这就导致进口药有大量的市场,不管他是否能支付相应的价钱。”但另一方面,这些药又受到医药监管部门的限制,难以到达民众手中,“政策不允许普通老百姓去开进口药。”

据上观新闻报道,从2018年以来,国家药品集采包括了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这其中就包括不少进口药。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进口药难买”、“医院越来越难开到进口原研药”已经在中国民众中形成普遍的印象。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国家医保局综合评审专家陈昊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公立医院以医保收入作为主体,对于药品成分相同的药物,医保只会支付基准的中选价,原研药价格通常远远高于基准价,那么超出的部分由谁来负担?如果患者不愿意,就没有人负担。这一背景下,医院自然倾向于选择医保可负担的集采中选药物。

前述那位高管分析说,现在的医保政策没有明确规定必须要用国产药,但实际的做法仍然是偏向于国产药的,“他们会让纪委的人下去查,找那些医生谈话,你为什么要开进口药,不开国产药?这就导致很多人想用进口药用不上。”他说,监管方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给国产药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医保支付的负担。这种做法或许也有其理由,但也造成药品供应市场畸形,这是形成跨国药企不惜违法来提高其药品销售的制度背景。

进口药都在关系里?

前述那位药企高管透露,市场上虽然买不到进口药,但药房里是有这些药的,“医院长期都备有一些进口药,这些进口药都是给有关系的人准备好的。”

一位曾从事医药配送的人员也同意这种说法,他匿名告诉记者,“这个关系有硬关系和软关系。那种大医院好医院的高干病房,那当然是有的。另外就是这些医生啊,或者是跟这个产业链条的人更近的那些人。”

他补充说,还有一种情况是,药物集采大幅度压低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价格。一些好的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其实是亏本在卖,这是为了保证在医院里面还有他们的销售渠道。对于这种亏本卖的药品,这些公司一般就给一部分,这就形成了极少量的进口药和大量的国产药。对于这些极少的进口药,医生或科室主任才有配方权,他们会按政策优先照顾老干部,同时也会拿来照顾自己人。

查看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