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真实现状:入校开始准备保研、和AI做朋友
文章来源: 腾讯教育 于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前段时间,“沉默的大学生”这个话题引发了大量讨论,“不恋爱不沟通不发言,这届年轻人寂静的大学生活”,这一句话概括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淡淡的人际关系、淡淡的课堂氛围、恋爱不谈了、宿舍关系在竞争之下处成了“仇人”。有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现象,叫“节能主义”。
大学生的沉默是个例还是群体现象?我们跟两位大学生聊了聊,以下是他们的陈述。
@小林丨中部某高校研一学生
从本科和读研期间的自身经验和周围观察来看,我对以上观点有不一样的看法。
我的本科生活并不“死气沉沉”
我本科就读于华南地区的某211高校,专业很新,有160多人,校区很偏,到市内的商圈要坐二十分钟公交。
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在大一大二时脱单率是最高的,大家都会打趣说,大一大二还会打扮打扮自己,大三大四了忙着保研考研考公找工作就没那么多心思在情情爱爱的事情上了。我自认为本科期间大家谈恋爱的兴致还是很高的——大一大二刚从高考中解脱出来,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保研考研结束后,有一部分同学也会开启新一段恋情,有种压抑过后新生的感觉。
我本科期间的校园活动很丰富,上课积极讨论和发言的氛围也很浓。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近,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们要做项目和课题,需要联系指导老师,老师们也基本都会教一两门本科课程的原因,师生之间交流会比较多。除此之外,宿舍氛围也挺好的。并没有像某些帖子里说的,上课很安静,同学像仇人。
我这一届学生人数多,大二开始有一部分同学就有很明确的直接就业倾向了,竞争保研名额的人大约只有1/3,所以保研考研的“厮杀”也没有那么严重,当然大家对绩点的追求会有比较执着的一面,出国的、申港的都有各自的诉求,有利益就会有冲突,但相对来说本科期间的竞争没有大到勾心斗角的程度。
读研后,课堂氛围和生活氛围都更加“寂静”了
读研后我发现了氛围的变化。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在忙着手里的事情,比如处理学生工作、班委事务,有些同学在帮导师干活,也有同学在玩手机(单纯玩手机的人比本科少了很多),只有小部分同学会抬起头听课。老师为此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随机点人答题,小组讨论汇报等等。也有老师在课上提出了“现在的学生都不爱发言,变得很安静”类似的看法。
大家课上没有选择听讲互动,我觉得除了在忙着做其他事,还有个原因是,有些课堂内容确实老套,PPT已经连续用了很多年;另外就是单纯的课多,听一整天课下来人太累了。
同学之间交流变少,毕业即分手成为共识
记得开学第一次班会,我的辅导员就让大家能来尽量都来,因为可能之后一直毕业都没法聚齐了,当时觉得这个说法有些夸张,现在看来确实有道理。
读研期间大家的目标都比较明确,有考公打算的同学会早早加入一些班委团队和学生组织,计划直接就业的同学一般会像我一样早早出来实习,我能感觉到,大家被“未来出路”这个隐形压力推着走。同学之间恋爱的人数也比本科要少,我觉得主要还是读研节奏更快,而且毕业即分手已经成为共识,大家也就不太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去恋爱了。
总之,对于大学生不互动不社交不恋爱的观点,我大部分是认同的,我所经历的、以及我身边朋友的大学生活基本符合这些描述。相对来说,我本科的时候是很幸运的,在比较好的氛围里,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不是那么大,所以我对大学生“过于安静”的这个描述并不完全认同。
@小白丨北方某高校大三学生
为了争取保研,一刻不敢松懈
我观察到的,排名靠前的院校的学生,很多人是这样的情况,经常感觉“能量被耗尽了”,在与人交往上完全不愿意投入“非必要”的精力。
主要原因可能的确是竞争压力很大,这应该是近几年的事,就业紧张、保研通道更加拥挤,为了争取保研,很多人从高中一毕业就开始为保研的各项指标努力,整整三年都不敢放松。
可以举一个很可悲的事实,比如我们学校GPA是分等级给的,90-100是“4.0”,86-89是“3.7”,对于要保研的人来说,基本上总绩点是要在3.7以上的,也就是只要你这三年有一门课没有拿到最高等级“4.0”,你的这门课就在拖你的后腿。但是“4.0”是很有限的,只有30%,一个班可能只有四五个人可以拿到,所以意味着整整三年都要争取成为每门课的前30%,一刻都不能懈怠。
我的同学A,本来绩点、学生工作、科研项目这三项核算起来,大概3.8左右,是可以保研的。但上学期忽然有一门课她得了3.0,这导致她之前两年的所有努力全都白费了。只因为这一个作业没有完成得很好,排名直接掉了20名,现在她打算出国留学了。
另外,我们的作业是真的很多,多到每周抽出一个晚上去逛街,室友都会感慨“你太闲了”。我有一个室友一个学期就出过1次校门,只是为了写作业。
人际沟通的弱化,是被迫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
上课不和老师沟通的这种现象,一个是因为大学生有很多其他的事要忙,比如处理校级或院级学生组织的日常事务,写稿子等等,另外就是有一些老师的授课水平并不能让学生满意。老师要忙着做项目、写论文、行政事务、带学生做课题,所以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上课并不是重点,所以他们授课水平也很一般,有的讲得太深奥,根本听不懂;有的讲得太浅显,根本没必要听。如果遇到真正用心教学生的老师,其实上课这种不和老师沟通的现象不会特别严重。
我身边的很多人,大家不愿意经营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了,转而“向偶像寻找精神寄托”“和AI做朋友”,我有一个室友天天和AI聊天,她说因为AI会给她很多情感支持,会安慰她,而在现实中她很难感受到这些关心,无论是来自家庭还是来自同学。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现实的人际关系具有双重性,既会带来幸福,也会带来痛苦,但是和虚拟偶像、AI相处的感受一定程度上能够由自己掌控,比较纯粹和简单,也不存在现实中可能会遇到的很多人际难题。
人类学家项飙说,生命力的消失是觉得无意义、空洞、没劲,教育系统正在大范围“捕获生命力”,学校通过抓尖、把人分等来剥夺学生的“生命力”。课堂上沉默的大学生、一心考研的毕业生……当个体的价值被数字量化,我们是否忽略了对生命本质的感知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