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沉默的时候,意味着什么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当医生沉默的时候,意味着什么

原研药和仿制药问题,判断起来很简单:看一下医生和家人在吃什么。

一位医生朋友来书店分享。他说自己的父亲住在深圳,前列腺问题(那正是他的专业),每晚起夜七八次。他看了一下药,坚持把仿制药换成原研药,老人每晚起夜一两次,生活质量大为改观。

书店的读者朋友都很感谢这位医生。他是微博大V,这几年一直坚持公开发言。

这给他带来声望,当然也有麻烦。有一次他还被带到派出所问话,警察一点都不客气,不过所长还不错,很快让他回家了。

在单位,他也是一个“怪杰”,早早放弃体制内评价道路的卷,而是尽量“做自己”。医生靠手艺吃饭,最终也获得了一定的发言空间。

他的经历对我有很大冲击。过去我认为,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删帖或者约谈是很正常的,医生应该受到尊重,毕竟不管你在什么位置,都会生病。

这不是说医生应该享受说话的特权,而是因为医生的公共发言,往往都是从专业出发,而且天然地关乎“公共利益”,他们每一天都在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

绝大部分医生都没有公共表达的冲动,因为工作繁忙,而踏实工作就可以换来不错的收入。这个职业,是鼓励埋头做事的。

正因为这样,当医生选择面向公共发言时,往往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人”,已经到了不得不开口的地步,如果不说出来,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非典时的蒋彦永,新冠时的李文亮,包括张文宏,都是如此。每一次有医生站出来,其实都意味着出现了真正的公共卫生危机。

医生不会哗众取宠,甚至并不想站出来,但是有时候他们只是说出事实,就显得勇敢——这不过是因为形势已经比较危急罢了。

上海瑞金医院郑医生等政协委员也是如此。今天看到有文章说上海有的医院已经可以开降血压的原研药,病人的血压可以降下来了。

这很可悲,也很危险。要知道,这可是在上海,像我老家那样的县城又会如何呢。

但是,郑医生的微博显示“已注销”。是注销而不是封禁,说明发言并不违规,但是很明显也感受到压力:领导的劝说,“上面的”招呼,以及亲友的担心,形成一个庞大的压力集团。

只要你开口说话,就会有很多好心人劝你。

可以预计,接下来郑医生会沉默,更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这也是这一轮围绕药物集采的舆论走向的写照: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有一些关注,但是最终回走向沉寂。

当医生沉默的时候,又意味着什么呢。

查看评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