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寂静"里的老人:期待一个"急病"痛快地离开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去年夏天,老爷子安静地离开了我们。今年春节到家,一进门看到老爷子生前做过的椅子,我顿时便泪眼朦胧。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爷爷。

一、当老人逐渐失聪

俗话讲,“老人耳朵背一点不是坏事”。耳朵稍微背一点,就能难得耳朵根儿清净,少听点儿琐碎的家长里短,反倒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心事。但是当老人的耳朵越来越背,以至于无法正常与人沟通时,交流的信息就严重隔阻,沟通的效率严重降低,与之相伴的就是沟通不畅带来的耐心消磨和误会增加,最终家庭矛盾也就越来越多。

老人一个惯常的动作就是“习惯性地用手掌反复摩擦耳朵”,这与其说是检测听力,不如说是确认自我存在。照镜子是在视觉上看到自己,而摩擦耳朵是在听觉上唤醒长久的孤寂。失聪老人不仅仅只是失聪,往往也伴随着失明,甚至是“准失能”。失聪、失明、失能,最终都会导致老人的失势,慢慢地,老人的家庭地位会逐渐下降。失聪老人长久地困在自己寂静的世界里,大部分时间只能与自己相处,甚至听不到自己身体的声音,只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爷爷在我们家里被称为“老掌柜”,即一家之主的意思。长期以来,老爷子的耳朵就有点背,每次回家我都会发现爷爷的耳背又严重了,加上腿脚不便和眼神儿不佳,老爷子似乎显得愈发无法沟通。但曾是一家之主的老掌柜又格外关心家里的事情,因此就格外喜欢发问,尤其喜欢向奶奶询问,比如家里的谁目前近况如何、刚刚的电话是谁打的,等等。一开始奶奶还愿意向爷爷解释,但是由于爷爷听不清楚,说一两遍往往无济于事,这就很考验讲述者的耐心。另外,老爷子虽然身体不便,但关切心没变;行动不便,但老脾气没变。因此,一旦讲述者说话声音较小(其实也是正常音量),那就得反复说好几遍,且也不容易沟通成功,最后讲述者烦了,爷爷也烦了,最后不欢而散;一旦讲述者说话声音过大,爷爷又会觉得对方的态度不友好,于是总会抱怨奶奶“你每次跟我讲话都像是在训孩子一样,就不能态度好一点吗?”

二、老爷子的规矩不好使了

爷爷在退休之前是一名国企的长途车司机,经常去上海和十堰运送汽油,由于这种工作的危险性,所以在三十岁时就把烟和酒都戒了,也正是得益于此,老爷子除了耳背严重之外,身体总体还算不错,平日里饮食很好,特别是饭量很大,而且不挑食,也喜欢吃一些红薯和粗粮。家里的老人们总喜欢说“饭大抗病”,就是说饭量大了就更有抵抗力,能够抵抗住一些病,家里来拜访的亲戚都夸爷爷的气色红润。

但是老爷子从来不喜欢运动,工作时的日常是开车驾驶,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和一群好伙计们去钓鱼,六十岁退休以后就更是如此。七十岁之后,老爷子腿脚逐渐不太方便,不太能跟着那帮老朋友们去城郊水库钓鱼了,于是就把座驾从自行车换成了电动三轮车,把钓鱼的爱好改成了放风筝。八十岁那年正好赶上了新冠疫情爆发,于是连出门开三轮去放风筝的机会也没有了,索性就天天在家里坐着,一连几个月没有下楼,身体的行动机能进一步受到了影响。

虽然老爷子的身体机能日渐衰退,但爷爷仍是家里的老掌柜,仍在家里享有很高的威望,也有很大的话语权。奶奶说,“历来老掌柜不说二话,只说一句。家里很讲规矩。”但是这种传统性的威望也正像身体机能一样慢慢地衰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老爷子的规矩不好使了”。老掌柜与他的三个儿子交流不多,但往往是说一不二,家里谁也不敢给老掌柜“支棱翅膀”,就是不敢不听老爷子的意思。

在春节期间的一次家中宴会上,我和伯父在准备菜肴,并把餐盘一样一样地摆在桌子上,十岁的小孙子看到餐桌上的红烧鱼而嘴馋,就在临开宴前吃了几口鱼。结果这一切都被老爷子看到了,老爷子非常生气,一方面训到,“大人们还没上桌,你就把这条鱼夹个乱七八糟?”另一方面,老爷子也怕小孙子单独吃鱼而卡刺。之后老爷子又对伯父说,“孩子该说就得说,不能由着性子来,不能惯着他,不能让他没规矩。”小孙子也有点不服气,误以为是老爷子小气而不让他吃鱼,而且不断给地老爷子解释这条鱼没刺,况且“我这么大了,已经会吃鱼了”。小孙子不断给老爷子解释,但老爷子耳背,根本听不到,还以为他不服气。

老爷子越说越气,最后干脆说中午自己不吃饭了,同时还想站起来把那盘红烧鱼先端到一旁去,但是尝试了几下也没从沙发上站起来。奶奶看到事态不妙,于是就赶紧招呼我们上桌,同时也不断地安抚爷爷的火气。奶奶认为老爷子管得太宽,而且不应该发这么大脾气,以前大人们给孩子立规矩很容易,但现在孩子都是宝儿,都是“惯孩儿”,宠还宠不过来,谁舍得立规矩,谁还愿意按你的那套老规矩来。正好比老人失去了行动能力,传统的“规矩”也不好使了。

不仅仅是这个小事儿,奶奶总是向我抱怨道,“眼下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为什么你的脾气不改改呢?谁还总是愿意听你的规矩呢?”

三、老人需要一个“假想敌”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日常认为这句话是陈述句,但在琐碎的家庭生活里,这句话往往让人觉得是疑问句。老人越老越像小孩子,奶奶总说,“老还(huán)小。老小孩儿不好管。”家庭的日常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事件”既是生活得以展开的载体,也是日常生活铺开之后的拓展,还可以是家庭生活本身的谈资。

对于失聪老人来说,“愤怒”是确认自我存在的重要一环。对于失聪老人来说,长期以来只有寂静为伴,枯燥的生活如同嚼蜡,与其平淡,不如愤怒。因此,老人需要找一个假想敌。于是,老爷子便开始与温度表斗(嫌客厅的温度表不准),与儿子斗(发现儿子在厨房偷偷吸烟而一天不吃饭),与孙子斗(红烧鱼事件),与腿抗争(春节快递停运,使得购买的海盐热敷器未及时送到,于是又发脾气)。

奶奶总是说,“这家伙,现在越老越喜欢找事情”,“脾气越来越大,以前还不这样。越来越没本事儿,脾气还变大了,以为自己是中央干部吗?”以前老爷子是忠厚老实的,现在有点变得“说吃就端”,比如等快递等不及就容易发脾气。

老爷子的耳朵逐渐完全失聪后,眼神儿也不太好使了,再加上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就不能行走,这都导致了老爷子的脾气有所见长,而且也变得更加敏感和好斗。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老爷子就是一个多事之人。本质上来讲,老爷子忠厚仁义的底色从未消褪,家族里所有人对老爷子的尊敬也从未减少,只是长期无声的寂静总是不自觉地让老爷子向生活的水面投一颗小石子。

四、老人期待一个“急病”

“活得久是受大罪,走得快是受小罪”、“瞎活两年算了”。

这些是家里老人们的口头禅。每当老人们谈到哪个老人得了急病而去世时,甚至会流露出一种羡慕。当老人在最冷静、最理性的状态下思考自己的死亡时,老人往往会选择能得一个“急病”而痛痛快快地离开,即期待一个好死。老人们说,“能得个‘急病’走了是修来的福气。但罪不受够了还死不了,非要把罪全都受完才可以。”

老爷子在跟自己的腿作斗争时,往往喜欢发脾气。奶奶总是不厌其烦,“得病容易去病难。病情哪能一下子就根除?况且你现在都是什么年纪了?还指望能和以前一样吗?还可能恢复到年轻的样子吗?不服老不行。不服老只能给自己找气受。”在我搀扶老爷子去厕所小解时,短短一段路一共走了十五分钟,我当时的左腰部被僵持得很酸,浑身出汗,老爷子自己还略带歉意地说,“去年八月我还能自己上厕所,现在必须得有人搀着。”

当老人的人生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并不能要求老人每天都是乐观的。而问题在于我们很少真正地站在老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老爷子在去年夏天闹了一场轻微脑梗之后,使用筷子吃饭也显得困难,吃饺子时更是干脆直接下手抓着吃。老爷子是极好面子的,但现在也慢慢习惯了新阶段的新形势,老爷子便开始自嘲,也能心安理得地为自己宽心。后来,我就学着用左手拿筷子吃饭,来体会老爷子因脑梗后动手不便利的感受。

“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每当老爷子发脾气时,就喜欢寻死觅活, “寻死”一旦日常化、口头化,老人也就不再对死亡的话题讳莫如深。当真正直面死亡时,对死亡再懦弱的人也会豁达,再豁达的人也会懦弱。前者是一种人性本身的坚强,后者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留恋。老人个人的病痛与家人长期的照料早就消解了死亡话题的严肃性,而失聪、失明、失能的老人更是期待一个“急病”以应对这个人生的终极话题。

五、如何与失聪老人相处?

“他们现在总喜欢用‘不知道’三个字敷衍我。”

我回家之后,老爷子总是喜欢向我抱怨这句话。

失聪老人也往往伴随着身体器质性的失能,因而就日益无法沟通,日益变得信息闭塞,逐渐便形成了一个“信息黑洞”。所以每当老爷子在询问什么事情时,家里人总喜欢用一句“不知道”把老爷子打发了。

奶奶说,“他不仅仅是耳朵听不到了,眼睛也不大能看得清了,再加上一个脑梗,行动也不方便了。一天天坐在家里也见不到其他人,早就不接触外面的事物了,信息越来越闭塞。上次我比划比划做核酸,他都要问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连核酸是干嘛的都不太清楚。你说还怎么沟通?”

为此,我在两年前就给老爷子准备了写字板。这个写字板主要是给奶奶买的。我当时告诉奶奶,当说话和手语沟通不清时,就用写字板写字,而且写字对奶奶来讲也是一种锻炼,这样一举两得。后来,老爷子眼神儿不好了,我就又买了一个更大的写字板。写字板对和失聪老人的沟通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后来我又为老爷子购买了移动的坐便椅和热敷垫,帮助爷爷日常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

困在"寂静"里的老人:期待一个"急病"痛快地离开《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剧照

老人逐渐失聪之后,就好像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所有的交流都需要一个中介,这个中介或者是打手语,或者是一个大号的写字板,或者是一个有耐心逐字逐句比划给老人的家人。但总的来说,老人的确是愈发无法沟通了,误会也多了,老人也喜欢认死理,自己的意志得不到贯彻,以前孝顺听话的子女现在越发“使唤不动了”,因而老人的脾气就会变大,这是可以理解的,虽然这总是令生活很棘手。但关键还是要有耐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耳朵是聆听世界的大门。随着年纪的增长,老人器质性功能的退化是客观生理规律,但是老人会自我降低期待,比如今天的腿不那么疼了,比昨天的情况稍微有所好转,就很容易满足;如果今天的大便还顺利就很有成就感。但社会性功能的退化,即大儿子的弃养,这种打击是弥散性的,伴随的是一种心病,一种无时无刻存在的侵蚀感。失聪、失能、失势、失语,最直观地表现为一种失援,即失去了与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抓手,而产生一种被隔阂与被排斥的痛苦,从而只能困在自己的世界里,困在漫长无尽的时间里。“生理性失援”是不可避免的身体层面的痛苦,但“社会性失援”伴随的病症则是持续性的孤独、不满、挫败。

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的人口基数居世界第一,人口的绝对基数大,因而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也是极其庞大的。另外随着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子代群体承担的养老时间也增长了,任务量也变得更大。甚至可以说,养老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了。

华北平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圈,老人仍然在伦理层面享有崇高的地位。在鲁西南调研时,我们发现当地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总体还行,当地干部说,“赡养只有好与孬之分,没有不赡养的问题”。在当地不赡养老人的事情在八九十年代时,因为物质生活条件比较贫困,确实存在个例。但现在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了,“毕竟是孔孟之乡,社会舆论压力受不了”。城市社区对社会养老的模式仍存在较强的偏见,家庭养老依旧是主力。在老人有时无理取闹之后,二伯有时也忍无可忍道,“再闹把你送养老院!”一般这就是最严重的警告。

“再闹,去养老院天天穿屎裤子吧!”

“在养老院你爱吃不吃,软硬凉热谁管你,谁又能像这样伺候你。在养老院谁能像在家里这样伺候他呢?天天肯定不是穿湿裤子,就是得穿屎裤子。”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确实如有一宝。也许中国式的家庭生活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家庭生活都不一定是温情脉脉的,但中国人的救赎也恰恰就在家庭里。每个人都会老去,关爱老年人是我们道德良知里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们文明血脉里最深刻的基因。所以,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就要求我们把注意力真正放在老年人自己的身上,要真正关注老年人群体本身。

对于失聪老人来说,老人们也许只能聆听到自己的声音,但是,我们需要聆听老人的声音。

查看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