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特约撰文丨Lina
编辑丨叶锦言
出品丨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彭博社2月14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台积电正在考虑是否应特朗普政府官员要求,收购英特尔在美国工厂的控股权。
据两位了解讨论情况的人士称,去年年底,英特尔董事会主动接触台积电,试探其对某种合作关系的兴趣。今年1月,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分别与特朗普提名的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以及英特尔董事会独立主席弗兰克·叶里( Frank Yeary) 会面,探讨合作的可行性。卢特尼克将其视为新工作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纽约时报》称,目前尚不清楚台积电将接管英特尔多少制造业务,以及会投入多少资金。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英特尔可能分拆,分别由台积电及美国博通公司接手。相关公司正就潜在收购案进行评估。
去年12月2日,英特尔CEO Pat Gelsinger(帕特·基辛格)突然宣布退休,并从董事会辞职。仅仅在不到4年前,这位英特尔史上第一任CTO、三十年老将的回归,曾经让市场一度对英特尔寄予厚望。
2021年第一季度,在Pat Gelsinger宣布回归与2020财报超预期的双重热度之下,英特尔股价一路飙升,市值重回2500亿美元,一举冲到了10年间最高点。

(英特尔近10年间股价变化,图源:雪球)
而就在4年后,随着Pat Gelsinger的离去,英特尔的股价在短暂上涨后,一路迅速下滑。截止至12月4日,英特尔市值已经跌至969亿美元,来到了10年间最低点。
曾经的英特尔是技术、引领、创新、颠覆的代名词,由其创始人提出的“摩尔定律”奠定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脉络。尤其是在格鲁夫时代,英特尔经历过那场惨烈的战略转型,毅然放弃存储器市场,从此称霸全球个人电脑市场二十年,几乎未曾见一敌手。
而如今,这位57岁的芯片巨人,在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了时代转型的窗口后,终于显露出苍老的颓势。
根据美国路透社最新报道,目前,英特尔正在寻找新任CEO,已接洽人选包括Marvell的CEO Matt Murphy、英特尔前董事会成员陈立武(Lip-Bu Tan)。路透社称,今年8月,陈立武曾因在公司代工业务发展方向上与英特尔高层存在分歧,主动辞去其董事会职务。
英特尔正式CEO的位置,至今仍在空缺中。
八任CEO,一代硅谷神话
Pat Gelsinger的离开无疑是突然的。
据英特尔公告称,目前公司董事会正在寻找新任CEO。在人选确认之前,由公司执行副总裁兼CFO David Zinsner和公司执行副总裁兼客户端计算事业部总经理Michelle(MJ)Johnston Holthaus担任临时联席CEO。
David Zinsner于2022年1月从美光科技加入英特尔,拥有超过25年财务和运营经验;Michelle(MJ)Johnston Holthaus则在近30年前加入英特尔,担任过首席营收官、销售和营销事业部总经理等多个管理职务。
事实上,这不是英特尔历史上第一次“临阵换帅”。
2018年,英特尔突然宣布,时任CEO Brian Krzanich由于曾与一名英特尔员工存在情人关系,违反了公司“禁止亲密接触政策”而辞职,由公司CFO Robert Swan担任临时CEO。
半年后,Robert Swan被任命为正式CEO——他就是Pat Gelsinger的前任。


英特尔由集成电路之父与摩尔定律之父于1968年共同创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美国硅谷的“神话”,全球芯片半导体领域的领军玩家。
尤其在PC时代,通过和微软结成“Wintel”联盟,英特尔几乎统治了硅谷近20年,其霸主地位多年来无人可撼动。
然而,Pat在2021年上任之时,英特尔——这位曾经称霸全球芯片界数十年的蓝色巨人——已在泥潭中深陷多年。
Pat Gelsinger是英特尔一代传奇CEO Andy Grove(安迪·格鲁夫)时代的人,这位以“偏执狂”闻名的CEO曾在上世纪80年代带领英特尔打下过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彼时英特尔同样在存储器市场节节败退,Andy Grove大胆引领了英特尔从存储器到PC芯片市场的战略转型,一举奠定了英特尔此后近20年的霸主地位。

(Andy Grove著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市场对Pat Gelsinger无疑曾寄予过同样厚望。
自21世纪以来,英特尔陆续错失智能手机市场、10nm制程工艺频频受挫、PC业务强敌崛起、数据中心遭GPU“围剿”,近年来业绩与股价更是随着PC市场的饱和而节节败退。
2021年初,在官宣Pat Gelsinger将正式回归领导英特尔后,市场曾经很给面子地开盘飙升11%,一扫此前接连数月的阴霾。
市场无比怀念Pat Gelsinger所代表的,那个英特尔叱咤风云、引领技术革命的时代,人们希望他创下格鲁夫式的奇迹,带领英特尔这位巨人再度转型。
群雄环绕下英特尔的自救
Pat Gelsinger自上任之初,便立即着手开启英特尔的自救。
2021年3月,Pat首次面向全球公开演讲,公布了一系列全新战略决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IDM 2.0计划。
一直以来,英特尔使用的都是传统芯片厂商的IDM模式,即芯片设计厂商同时生产芯片。
与之相对应的是Fabless模式,即芯片公司只负责设计部分,由台积电等代工厂负责芯片生产。

(半导体产业IDM、Fabless、Foundry代工厂模式对比,图源:台积电)
半个世纪以前,以英特尔为首的芯片厂商统一采用的都是IDM模式;然而,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日益复杂,芯片生产研发成本激增,几乎所有芯片巨头都陆续抛弃IDM,转而选择更轻量化的Fabless模式。台积电正是乘此东风崛起,成为一代芯片代工厂霸主。
作为芯片生产技术的引领者,英特尔在芯片制造领域曾经始终保持领先台积电3年以上的技术水平。
然而,自2014年推出14nm芯片之后,英特尔便陷入了10nm研发的“泥潭”,10nm芯片久久未能面世,其领先优势也不断被台积电所超越。
IDM模式使得英特尔一直处于“双线作战”模式,在芯片设计领域需要面对AMD、英伟达等竞争对手;在芯片制造领域则困于跟台积电的鏖战中。两条战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Pat的IDM 2.0计划正是要将英特尔从这一泥潭中解放出来。
IDM 2.0计划内容包括:
1、“引进来”,引入第三方代工厂,扩大英特尔与芯片制造厂的合作;彼时,英特尔7nm仍未能成功推出,而台积电的5nm技术已在2020年投入量产;
2、“走出去”,推出IFS英特尔代工服务,为外部客户提供芯片代工及封装服务;2021年正值疫情期间,全球芯片产能高度紧缺;
3、在全球投资数百亿美元,建设多个芯片制造厂,在美国及全球多地扩张产能;英特尔是美国2022年《CHIPS Act 芯片法案》的主要推动者与最大受益者之一,该法案计划投入超过390亿美元,鼓励芯片公司在美国组建芯片工厂,重建美国在芯片行业的领先地位。
通过《CHIPS Act 芯片法案》,英特尔得到了美国政府85亿美元的补助与11亿美元的低息贷款,条件是未来五年要在美国投入1000亿美元扩张产能,创造1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和2万个建筑业岗位。
同年7月,英特尔宣布抛弃nm制程的命名方法,将10nm之后的工艺节点命名为Intel 7、Intel 4、Intel 3与Intel 20A,但这一节点命名法并未在业内形成新共识。

(英特尔新制程节点命名,图源:英特尔)
2022年,英特尔以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第九大芯片代工厂高塔半导体,并首次开放x86架构的软核和硬核授权——在此之前,x86架构一直是英特尔在PC领域称王的核心武器,堪称立身之本。
2023年,英特尔更是宣布进一步在波兰、德国、以色列投资500亿美元兴建工厂,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产能。
时过境迁再回顾,IDM 2.0计划放在2021年全球芯片产能高度紧缺的背景下是成立的,但它并不能解决英特尔在PC、服务器、AI领域的产品力问题。
在此期间,英特尔的老对手们迅速瓜分着英特尔的市场份额。
CPU赛道:“万年小弟”AMD的逆袭
AMD与英特尔的成立时间仅仅相差一年,却在市场中长期处于“千年老二”地位,其早年间从技术研发到市场份额都遭到英特尔的“碾压”,甚至一度濒临破产。
然而,2022年,AMD这位英特尔多年的“小弟”一举翻身,以1995亿美元的市值首次超越英特尔,成为CPU领域的全球第一。2024年12月,AMD市值超过2300亿美元,是同期英特尔的两倍有多。
AMD的转型之路比英特尔要早得多。
2009年,AMD将芯片制造业务卖出,从IDM转型为Fabless工厂,使得AMD不必受制于自家芯片制造工艺水平的限制,能够自由选用三星、台积电等更顶尖的芯片供应商。
此后,AMD更是在传奇女CEO苏姿丰(Lisa Su)的带领下,凭借Zen架构连续创下多代芯片产品的成功,在PC、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CPU等市场狂飙突进,一举扭转了AMD多年来应对英特尔的颓势。
2019年,AMD抢先英特尔推全球首款7nm数据中心CPU,比英特尔同期的10nm足足早了一个代际。
根据Mercury Research的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AMD数据中心CPU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7%,快速蚕食着英特尔的市场份额。

(AMD与英特尔数据中心CPU业务收入变化,图源:Mercury Research)
GPU/AI赛道:“狂飙”霸主英伟达
英伟达成立于1993年,比英特尔足足晚了25年,在巨头林立的硅谷,属于晚辈中的晚辈。
早年间,在CPU称王的时代,英伟达专攻的GPU(显卡)还是英特尔所瞧不上的“边角料”赛道。1998年以来,英特尔凭借x86架构在PC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GPU长期被英特尔视为CPU计算的附属品。
彼时英特尔的CEO Craig Barrett曾经断言:高端显卡只是游戏发烧友的玩具,GPU不会成为未来计算的核心。
从当时来看,英特尔的这一判断并非全无道理,在接下来十数年间,英特尔始终稳坐全球芯片一哥的霸主地位,而英伟达却在GPU市场频频受挫,一度几乎无法翻身。
然而,自2012年起,英伟达CEO黄仁勋重磅押宝了6年的人工智能赛道迎来爆发,GPU一跃成为AI深度学习的最佳方案,英伟达也乘着这股东风迅速扩张。

(英伟达GPU架构算力峰值快速飙升,单位:TFLOPS)
英特尔的创始人戈登·摩尔是著名的“摩尔定律”提出人,他指出,处理器性能每18-24个月将翻上一倍——这一定律几乎主导了过去半个世纪全球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
然而,在英特尔屡屡折戟10nm之际,英伟达却接过了摩尔定律的大旗,以每18-24个月一代AI芯片新品的速度快速扩张着。
尤其是自2016年起,英伟达在芯片架构设计上不断取得突破,A100、H100等型号的GPU几乎成了人工智能市场的硬通货,甚至有美国初创企业靠抵押英伟达H100芯片融资23亿美元。
软件生态方面,英伟达GPU+英伟达CUDA的配合更是成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Wintel”联盟,将AI开发者们牢牢锁在了英伟达生态圈内。
在此期间,英特尔却始终未能成功拿出哪怕一款足以和英伟达GPU正面对抗的产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AI市场被对手鲸吞蚕食。
2016年,英伟达的股价从16美元飙升至60美元,一年内上涨幅度超过3倍,登顶标普500成分股涨幅榜首;此后的5年间,其股价更是实现了20倍的爆炸式增长。2020年,英伟达以2500亿美元的市值超过英特尔,登顶全球芯片霸主宝座。
2024年11月,英伟达市值更是飙升1400%至3.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一企业,将苹果、微软等老牌巨头甩在身后。
今年8月,英特尔宣布将裁员15%以上,总人数近 1.5 万人;9月,多家海外媒体报道称,高通、Arm都与英特尔接洽,讨论收购事宜。
迟迟未能开拓第二曲线
芯片行业的竞争,一直以惨烈、迅猛著称。
在摩尔定律的鞭策下,所有参与玩家都必须疯狂向前奔跑,一旦在某一代工艺/产品上落后于人,想要逆风翻盘,就将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自2020年以来,全球半导体产业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周期。当年,全球范围内密集宣布了6起超大型半导体并购案,包括SK海力士收购英特尔NAND闪存业务、Marvell收购Inphi、英伟达收购ARM(终止)、ADI收购Maxim、AMD收购赛灵思、环球晶圆收购德国Siltronic(终止),金额总计高达1194.1亿美元。
而在芯片制造代工厂方面,马太效应则更加明显。
自从中国台湾第二大芯片代工厂联电、全球第二大芯片代工厂美国格芯于2018年相继放弃7nm研发后,7nm、5nm、3nm等芯片先进工艺赛道上只剩下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这三大玩家。
根据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英特尔研发费用支出超过165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英伟达(73亿美元)和台积电(约55亿美元)的总和。
多年以来,英特尔一直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半导体企业。
打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在英特尔鼎盛时期,它的行业地位几乎相当于今天的OpenAI+苹果+英伟达。
从一代霸主到日薄西山,英特尔的没落,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从内部来看,传统的IDM模式资金投入重、研发成本高,英特尔自2014年起10nm工艺迟迟未能推进,7nm工艺更是长期落后于三星、台积电,使得产品竞争力持续下滑。
从外部来看,随着个人电脑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逐渐饱和,英特尔的拳头业务CPU在多年前就已触及业绩天花板。
为了开拓第二曲线,多年来,英特尔豪掷了数百亿美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多场“买买买”的并购活动。
2015年,英特尔以16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ltera,自此开拓了FPGA市场版图,进一步切入云计算市场。
2017年,英特尔153 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芯片企业Mobileye,重金布局自动驾驶赛道,创下了以色列科技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记录。
2019年,英特尔又投入20亿美元,收购了成立仅3年的以色列AI芯片初创企业Habana Labs,重金投入AI芯片。
然而,这些高额的投入并未给英特尔带来预期的高额回报,更未能成长为公司的第二曲线。与之相对应的是英特尔在智能手机这一赛道的屡屡误判。
2005年,英特尔曾因苹果报价过低而拒绝为乔布斯开发iPhone手机芯片,以至于此后英特尔时任CEO Paul Otellini懊悔地回忆道,“谁能想到他搞的这款手机销量会是预期的100倍呢?”
而在4G/5G通讯市场,自iPhone 7以来,英特尔手机基带芯片业务又因“信号门”事件频发而屡遭诟病,最终以10亿美元的价格将这一业务卖身于苹果。
即便在众多第二曲线赛道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最终,扛起英特尔营收大头的依旧是PC+数据中心CPU这两大拳头业务——也是AMD、英伟达正面冲撞的战场。
数据中心业务自不必提,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数据中心业务成了芯片市场人人看好的大块肥肉,除了英特尔、英伟达、AMD等老牌玩家外,大量初创企业也瞄准了这一赛道,国内甚至曾一度掀起“百芯大战”的热潮。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在PC市场,英特尔多年的合作伙伴苹果也在2020年“反水”,抛弃英特尔,推出Arm架构自研电脑芯片M系列,重创英特尔PC业务大本营。
与此同时,手机芯片霸主高通也悄无声息地摸到了英特尔家门口,除了不断切入汽车、XR、物联网芯片市场外,还打起了PC的主意。
从2017年起,高通就不断通过“骁龙cx”系列芯片切入PC市场,其在2023年更是发布了号称专为AIPC产品设计的全新处理器系列“骁龙X”,高调拥抱AI时代,进军PC市场。
而英伟达似乎要为这场混战再添一把柴火。中国台湾媒体报道称,根据供应链消息,英伟达预计将在2025年推出基于Arm架构的消费级CPU,正式进军PC市场。
若消息属实,2025年,英特尔的处境将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