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娶了你,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湖南邵阳,61岁的刘素芬(化名)正对着手机看得津津有味,屏幕上的短剧正播到高潮——恶毒婆婆开始扇女主巴掌。
这位退休老人如今的日常是:早上七点半准时点开短剧App,戴着老花镜研究每集15秒的“免费试看”弹窗。她尤其痴迷那些家庭伦理剧,就因为没注意“连续观看10集自动续费”的条款,被扣走将近400元。
据DataEye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680亿元大关。庞大的市场背后,是数量可观且极具消费潜力的用户群体。
2024年发布的《微短剧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超六成(66.68%)的消费者曾付费观看微短剧。然而,超两成(20.49%)的消费者遭遇不明码标价问题,一成以上(12.88%)的消费者反映包月、包年会员观剧权益不明晰。
当短剧以"免费"为饵,炮制“情绪快餐”吸引观众上头,这场裹挟着算法与人性弱点的消费狂欢,正在衍生新的消费纠纷与维权困境。
从“零元尝鲜”到“千元深坑”,老年人成猎物
《2024老年群体网络防沉迷调查报告》显示,54.05%的老年人每天会投入1-2小时观看短剧。
许多老年人在子女离巢后面临社交真空与价值缺失,短剧成为了一种情感寄托的方式。据统计,85.76%的老年人选择短剧是因为操作简单,67.31%表示短剧能带来轻松的心情。此外,短剧的快节奏和紧凑剧情适合老年人不想费脑的观看习惯。
“爸妈总说看剧不花钱,直到上个月查账单,我才发现他们为短剧充了1000多块。”在广西南宁的吴婷查看了父母的手机充值记录——其中一笔99.9元的VIP扣款备注显示“解锁80集”,而付款前页面赫然标注着“200+集畅看”。
该短剧的“免费试看”按钮采用醒目的红色,而退出键则隐藏在界面右下角不足拇指大小的区域内。此外,市面上很多APP把“自动续费”显示很小,增加了老年人的操作难度。
一位不愿具名的短剧行业人士透露,部分APP会定期清理用户的付费记录。这种设计利用了老年人记忆力较弱的特点,使他们误以为自己未曾观看过相关短剧,从而多次为同一部剧充值。
刘素芬表示,观看一部短剧往往需要花费100多元。对于每月退休金仅有一千出头的她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她曾在冲动之下一次性充值了3部短剧,但客服以“虚拟商品不支持退换”为由拒绝了她的退货申请,即使她并未实际观看这些内容。
“如果消费者因误操作或平台诱导性设计产生非真实续费行为,消费者有权主张撤销合同并要求退款”。许峰律师指出,平台通过虚假宣传诱导用户付费,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构成欺诈行为。消费者可要求退费并主张三倍赔偿。
针对老年群体在短剧市场表现出的高活跃度现象,知名编剧汪海林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指出,这折射出中老年群体在传统长剧等主流娱乐消费市场中的边缘化处境。短剧以其碎片化、低门槛的特性,恰好满足了该群体长期被忽视的文化消费需求。
娱乐资本论创始人吴立湘进一步从平台运营机制分析认为,老年用户由于信息获取能力相对有限,更容易陷入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加之维权意识薄弱,使其在平台的用户分层体系中自然成为重点运营对象,这一"筛选机制"最终导致老年群体成为短剧消费主力。
陷阱重重!短剧两大"吸血"套路揭秘
“脑袋一扔就是看,入魔后发现花了好多钱。”广东佛山研究生罗菲表示,她在某短剧APP充值界面未明确标注一集需要多少K币的情况下,稀里糊涂中花了将近300元看完80集,单集均价3.7元,远超长视频平台0.3-0.8元的行业标准。
这是短剧平台“温水煮蛙”式诱导付费的常见套路。罗昆认为:“短剧平台的虚假宣传、模糊定价涉嫌违反多部法律的规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为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应保存付费页面截屏及操作过程录屏,这些证据在主张“消费欺诈”时具有关键作用。
自动续费的“死亡循环”也是短剧的吸金套路。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发现,许多平台的会员服务协议中包含自动续费条款,消费者在开通会员时必须接受自动续费事项,否则无法完成开通。
罗昆指出,平台行为可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相关规定。为保障自身权益,消费者在开通会员服务时,应手动关闭自动续费选项,并截屏保存相关协议页面,以备后续维权之需。
“短剧多被视为一种的消遣,主要用于打发碎片化的无聊时间”。汪海林认为,短剧现阶段往往不以产出优质作品为核心目标,更注重流量和变现,导致行业乱象丛生。
汪海林指出,尽管短剧市场号称拥有千亿规模,但其中可能有大量资金被用于流量购买,这意味着流向创作资源的资金会相应减少。长此以往,短剧行业将更难推出真正的爆款作品。
短剧带货,免费时代的消费暗流
自2024年10月起,短剧市场的免费与付费比例已经达到1:1。吴立湘指出,2025年免费模式将占据主导地位,超过付费模式。随着短剧市场免费时代的到来,新的消费乱象也逐渐显现,亟待进一步解决。
在免费时代,“投流带货”成为短剧盈利的主要手段。然而,这种模式也导致部分消费者陷入“信息茧房”,面临消费欺诈的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购买了自身并不需要或质量低劣的产品。
罗菲在看剧上头时忍不住购买弹窗推荐的商品,但收到货后才发现,不少商品质量低下,或者自己根本用不上。吴婷妈妈在观看短剧时,曾因点击了弹出的广告而购买了一件衣服,但下单后却找不到订单信息。
罗昆指出,针对短剧消费中常见的小额纠纷问题,现行法律已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机制,如小额诉讼和在线调解等。全国通用的12315平台是主要的维权渠道,此外,国务院客户端、“消费保”及“人民投诉直通车”等线上平台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维权选择。消费者可通过这些平台提交调解申请,与经营者在线协商,快速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