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拉松在各个城市开跑,关于马拉松的“周边”新闻也跟着火了。3月23日,无锡马拉松比赛期间,一对举止亲密的男女被拍到后,引发外界热议。视频中,一位选手拍摄现场画面时,将身后一男一女拍进了画面中,男士本来用右手搭在女士的肩膀上,看到镜头后,主动松开,并拉开一段距离。
原本搭着肩,后来松了手,这样的剧情很快引发网友联想,甚至有上市公司老总跟着“躺枪”。眼看舆论愈演愈烈,企业不得不出面辟谣,声明视频中的男子并非公司领导。但网络上沸沸扬扬的讨论并没有因此停止,关于视频中两人关系的猜测也不绝入耳,甚至被打上“野鸳鸯”的标签。对此,视频拍摄者不堪其扰,隐藏了相关视频,并表示“希望大家不要再继续讨论这件事情,已意识到了自己对别人造成的困扰”
一个小小的私人分享,没想到会掀起如此大的舆论波澜,足以说明如今网络传播力量的强大——速度之快、传播面之广,事件发酵的速度也让人始料未及。也正是基于此,如今网络曝光已逐渐成为人们寻求关注、维护权益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一些事情在网上“晒一晒”,可以得到监督,并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本身不是坏事。但需要注意的是,“晒”要有“晒”的尺度,“评”也要有“评”的边界。“晒”自身隐私不科学,“晒”他人隐私则涉嫌侵权。比如,此前成都太古里“牵手门”事件,就是因为街拍师的一张照片,牵出了国企领导私德不正的问题。虽是“歪打正着”,而且街拍师也表示,拍照是经当事人同意的,涉事国企领导最终也被免职,但事件同样也引发了人们关于街拍是否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讨论。
回到此次事件,拍摄者虽是无心之失,没有想到一段视频会造成如此大的舆论风波,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如今视频已下架,但也留给我们一些思考:网络分享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应如何注意尺度和边界,才能避免侵犯他人权益。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论是“晒”还是“评”,都应是基于事实的,尊重他人的。“晒”出来的东西,就等于放在了公共舆论场,是允许被围观和讨论的。但千人千面,对待同一事物每个人有不同看法,这也很正常,表达的权利当然值得尊重。但公共表达既是权利,也是责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表达的自由也是基于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因此,在网络空间里面,可以畅所欲言,但也要注意评论的边界和尺度,客观理性是前提,不可胡编乱造,随意猜测,诽谤他人,不能让自由表达沦为了攻击他人的工具。更不可乱带节奏,网络力量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为博眼球随意造谣传谣,侵犯他人权益,既是法律所不允许,还可能会被舆论的回旋镖击中。
网络监督不是坏事,有些事情“晒一晒”或许更健康;公共讨论也无可厚非,但边界和尺度要把握好。守好言论表达的责任和边界,才能理性围观不走偏,也有助于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