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艳在账号上发布自己探亲视频的时候,没想到能火。大年初三拍摄的视频,她拖到半个月后才发布,因为每次剪辑视频,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敲击旁白,她一边打字一边泪流满面。
视频内容非常简单,小艳和丈夫驱车前往已故八年的朋友鑫鑫家,看望朋友的父母和弟弟。他们提着礼品,父母和弟弟前来迎接时,气氛一片祥和。推开家门,客厅里坐了好几位前来拜年的亲戚。
小艳和丈夫是唯二与这群人没有血缘关系的「外来者」,但并不妨碍他们熟络地分享近况。吃完饭散场后,鑫鑫父母和弟弟追出来送小艳,他们推拉着红包和礼品,眼眶湿润一片。
视频封面写着“托孤:替去世8年的好朋友去看望她的父母”。
发布视频后,点赞很快上千,并仍在迅速膨胀,截止现在,播放量达到七千万。发布的当天晚上小艳通宵没睡,守着一条一条新的评论,意外的是,没有人发表负面信息,都在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者感动、共情。
死亡变得不再遥远,身边的朋友或因病痛、或因意外离世。但友谊的意义是,即使去世,好友仍然前来看望自己的至亲,让离开之人少一份担忧,让在世之人多一些温暖。
友情,消解了死亡的冰冷,反而将情谊练成线与网,将与逝者相关的亲朋好友,兜在一起。


小艳以前来鑫鑫家找鑫鑫玩时,曾见过她的父母和弟弟,那时只是在门口打个招呼,便飞奔出去。直到鑫鑫去世,小艳反而和她的家人,有了更深的联系。
今年过年,是小艳第一次带丈夫去看望鑫鑫父母,将自己的伴侣介绍给鑫鑫父母在小艳心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虽然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鑫鑫这条连接,他们生出了与血缘关系相当、甚至更浓厚的亲密联系,所有的变动都会共享。
再见到鑫鑫父母,他们的状态比起头几年,已经恢复了很多。家里还坐着串门的亲戚,把家里的气氛烘托得很热闹。
小艳将带来的草莓、红枣和牛奶,拿给弟弟,很自然地融入了大家谈话的氛围。

小艳丈夫提着礼品
距离鑫鑫离世已经过去八年,小艳从当初那个初入社会的女孩,兜转了几轮事业,也为人妻、为人母。鑫鑫父母已通过打工将欠款还完,现在在为儿子以后的婚姻大事攒钱。弟弟也不是当年跟在姐姐身后的小跟屁虫,早已开始工作,开启自己的人生。
时间往前推动,所有人都发生变化,唯独鑫鑫始终停在最后一刻。鑫鑫是小艳来这里拜访的原因,也是闭口不提的禁忌词。

在鑫鑫父母家吃饭
离开时,小艳将三个红包放在桌上。去年小艳经济困难,年末找父母借了一万元,八千元是给朋友婚礼的份子钱,剩下两千元用来买礼品和给鑫鑫父母的红包。
往年小艳都会给弟弟包压岁钱,今年因为没钱,她计划省下这笔。红包的事情,小艳提前告诉了丈夫,她隐隐担心丈夫会因为这件事不满,家里最近经济困难,却为“不相干”的人花钱。
没想到丈夫非常支持小艳的决定,还补充道,弟弟的压岁钱如何也不能省掉,即使他现在已经长大,在他们心中永远都是弟弟。丈夫将自己的钱放入了给弟弟的红包。

鑫鑫父母和弟弟拿着一袋炸丸子和红包追了出来,他们想要将红包退给小艳,彼此推让着。在反复的拉扯中,大家又忍不住抹眼泪。
最后小艳拿走了丸子,大家互相告别,期待下次见面。
小艳六七岁时,通过发小,认识了比自己小两岁的鑫鑫。
鑫鑫从小生病,只能在家静养、无法上学。随着长大,小艳从家附近、县城的中学,再到全国各地。
小艳当时从事化妆品的美导工作,四处出差指导柜台工作,总是在不同酒店辗转,甚至很少回家。一旦回家,小艳就会像小时候一样,和鑫鑫分享最近的生活。
小艳无意间提到自己喜欢埃菲尔铁塔,鑫鑫会记下来,在她生日时,送给她一份埃菲尔铁塔的装饰品。那时,小艳还不习惯拍照,每次回家都用语言向鑫鑫详细描述自己出差的城市景点,比如北京的天安门、杭州的西湖。
鑫鑫对未来充满期待,她笑着说:“等我彻底好了之后,我们一定要攒钱去海边旅游。”
小艳也很开心地回复:“那我一定要多攒钱,到时候你带上我,我带上钱!”
当时她们只有十七八岁,都坚信鑫鑫的疾病一定会痊愈,也坚信两个人会一起在海边奔跑。

图片来自《去有风的地方》
2017年,小艳放假回家,20岁的鑫鑫刚度过艰难的一年抗病期,出院在家静养。
小艳到鑫鑫家,需要转一次公交,她买着礼品,坐上了公交,在第一次中转时,向鑫鑫拨打了电话。
鑫鑫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有一点失真,面对挚友要来看望自己,且已经出发的消息,她表达了强硬的拒绝:“别来看我啦,我今天不舒服想自己待会儿,下次见。”
还以为这只是普通的一天,以后还有很多见面的日子,没想到“下次见”再也不能兑现。第二天,小艳收到鑫鑫发来的消息,但发信人是鑫鑫的弟弟。
消息写着:我姐姐走了。
弟弟下一句消息是:“我没有姐姐了。”小艳下意识安慰:“以后我就是你的姐姐。”
离去的人化成一缕风飘走,在世的人只能互相依偎。

去世当天,小艳找到发小,一起送鑫鑫最后一程。
发小的父母坚持让她们手里捏着一个装着碎茶叶的红色包装袋,这是当地的习俗,但小艳感到抗拒,只是去看望自己的已故朋友,为什么还要避讳?
因为抗争不过大人,小艳和发小捏着红色包装袋坐上了公交,却又得知,鑫鑫已经入殓。到中转站时,小艳默默地又坐上了回家的公交。如果不能看到最后一面,小艳便决定不再过去,浓重的悲痛无法支撑她行动太久。
之后,小艳的重心全都放在工作上。但每次坐在车里,在行程与行程形成的空白之间,她就忍不住流眼泪。

图片来自于《去有风的地方》
鑫鑫去世三年后,小艳迸发出了看望鑫鑫父母的想法。
她约上鑫鑫的另一位朋友,两人购买了一些礼品,提前和鑫鑫父母沟通好,就驱车前往。
见面的那一瞬,双方都蓄满了眼泪。正是因为竭力避免悲伤,小艳才空白了三年没去看望鑫鑫父母。
可离去之人的印迹永远无法在心底抹除,双方对视的刹那,思念便倾盆而出。
鑫鑫父母,相较于小艳印象中的他们,衰老了很多。因为鑫鑫从小看病,需要高昂的治疗费,父母常常打四五份工,但那时他们仍然充满希望、精气神十足。
鑫鑫去世后,他们一边承受失去女儿的悲痛,一边继续打几份工偿还之前的欠款。白发、疲惫在他们头上、身上蔓延开,仿佛突然按下了衰老的加速键,又或者中间空白的不只是三年。
三年时光,让十多岁的弟弟也陡然从小孩模样,抽条成少年人。他熟练地照顾四五岁的亲戚小孩,吃饭时询问她的喜好,为她夹菜。
看着弟弟的变化,小艳鼻子一酸,当年那个围着姐姐转的男孩逐渐长大。
小艳与父母和弟弟闲聊了一下午,他们分享彼此近况,但很少提到鑫鑫。鑫鑫是他们见面的原因,但也是大家闭口不提的隐秘伤疤,每次提到这个名字,永远无法痊愈的伤口就会又汩汩流出汁液。

图片来自于《去有风的地方》
第一次见面后,后面的拜访和联系变得顺理成章。小艳保持半年或者一年的频率,去看望他们。在没能拜访的前两年,弟弟也隔三差五主动来找小艳。
有一次,弟弟在短信上询问小艳:“我可以来找你吗?我给你带小蛋糕。”
之后,弟弟几乎每个月都会过来找小艳两三次。弟弟向她分享童年经历、追心仪女生惨遭失败、在职场上遇到的不顺,同时鼓励小艳坚持尝试自媒体,在她与社会断联的两年始终陪伴。
弟弟从小敏感早熟,发现父母在辛苦赚钱为姐姐治病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为家里减轻负担:正在成长期的男孩通常饭量惊人,但弟弟每次都只吃半碗饭。
姐姐不能去上学,弟弟就常在放学后购买小卖部的零食,回家分享给姐姐,似乎这样能弥补一部分姐姐失去校园生活的遗憾。
当分享的故事越来越多,小艳感到她和弟弟之间的联结也越来越紧密。虽然不能成为亲生姐弟,但他们互相弥补了部分鑫鑫离去后的缺憾。

评论区有很多人提到,小艳和鑫鑫,很像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里的许红豆与陈南星。
许红豆与陈南星相识于大学,从大学到工作,相识了12年,双方父母都知道彼此的存在,许红豆曾亲口说对方是自己的“此生挚爱”。
由于两人忙着工作,平时只在手机上联系,一年见不上两次面。
直到陈南星查出胰腺癌晚期,双方开始珍惜为数不多的相处时光。陈南星离开后,许红豆带着对方的心愿辞职,去云南旅居,她替陈南星看无法再看到的世界。
从云南离开后,许红豆直奔陈南星家,陪伴陈南星的父母。他们一起逛超市时,陈南星的母亲下意识说“妈妈跟你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还在延续。
逛完超市后,许红豆给陈南星父母染发、合照,她的出现暂时慰藉了陈南星父母的丧女之痛。

图片来自于《去有风的地方》
友谊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更是对方最坚强的后盾。最深刻、最值得信赖的友谊,莫不过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我会承担起你的责任,照顾你的家人、实现你的愿望。
小艳深刻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在今年过年时,她和丈夫决定不拜访亲戚。亲戚欠丈夫的钱迟迟不还,让本来就不亲近的关系越发疏远,在朋友这里,小艳更能感受到情谊的珍贵。
鑫鑫父母因为鑫鑫病重四处借钱时,亲戚选择闭门置之不理,直到父母的朋友雪中送炭转过来五万元。
朋友,是后天选择的家人。友情,逐渐成为人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图片来自《去有风的地方》
“不热心群众小刘”的朋友去世,他坚持每年都去看望朋友的父母。虽然小刘的奶奶曾告诉他,每去看朋友父母一次,他们都会想起自己的儿子,进而更伤心。
但小刘认为,人永远无法放下思念,但他的看望,至少可以告诉对方父母,他和他们一样,不论多久,都挂念那位离开的人。
“是吗”的发小在17岁时,因白血病去世,她和朋友们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发小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他们已经商量后,等发小的家人老去,她们会替发小养老。
“耿鱼麦”的舅舅在婚前出车祸去世,他结拜的三个兄弟每年初八都会探望舅舅的父母,每年换着给她们一千块钱,这个习惯持续了四十多年。
“一封亲笔信”说她从出生就有好多哥哥,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也称呼她的父母为爸妈。再长大一些,她知道这些都是已故哥哥的朋友。
虽然亲生哥哥去世了,但他的兄弟都担任起了哥哥的责任,为“一封亲笔信”策划生日,宴会前给她准备惊喜,关心她上学的心理状态,为她高考选科的方向做规划。
小艳视频七千万播放量的背后,是无数人情感同频的共振。当血缘纽带逐渐拉远、爱情变得不再稳定,友情至少拂掉了杂质,为人们提供坚实的支持。
所以,如果你离世了,你有可以托付一切的朋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