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电影派(dyp833)
春节档之后,电影市场一片死寂。
电视剧这边也没好到哪里去。
有品相的剧集少之又少,这反而让一些新剧显得有些鹤立鸡群了。
比如今天要写的这部。
卡司,基本都是演技派。
飙戏是还不错,构图也挺讲究。
有些镜头也挺精致。
不过,港片迷或许会觉得有些熟悉。
这是在……致敬《文雀》?
不过,它内在的根本问题还不在于对诸多经典影视的效仿。
那就来吧,今天来好好分析一下它。
最初关注《黄雀》,是因为创作阵容。
导演卢伦常、编剧王小枪、主演郭京飞,是热播口碑剧《对手》的创作班底。
原班人马再出手,质量是有所保证的。
但越是顶着这样的期待,就难免会有些失望。
先说它做得好的那部分。
扒手江湖·警匪对峙
《黄雀》明显是一部挺认真在拍的剧集。
该剧的切入角度还挺稀缺,是从“
反扒警察”
的视角来讲述警察与小偷之间的对峙与攻防,这无疑补全了国产警匪剧的某一块空白。
它的世界观也是据此而建立的,且对偷窃手法有着较为系统的科普。
故事开篇就是一顿高密度展示。
2000年,一辆火车上,某男子摸了对面女子的大腿,女子大叫,瞬间引发骚乱。
但其实,他们是一伙的。
骚乱是故意制造的,趁机小偷小摸才是目的。
接着,又来一个同伙,只见他熟练地从口中取出刀片,扒拉下行李,收拢乘客的注意力,并顺手再偷钱包。
一顿操作,闹中有静,乱中有序,上演了一出精彩的
“螳螂捕蝉”
的戏码。
而此时,乔装打扮的民警暗中拍照,存留证据,带队的正是
郭鹏飞
(郭京飞 饰)。
这又补上了
“黄雀在后”
的暗线,既铺垫了警匪对峙的格局,也对应了剧名的内在含义。
看这场戏,很容易让人想起
《天下无贼》
。
小偷们还有更加严密的布局。
最常规的操作,不难猜想,但防不胜防。
比如
“仙人跳”
。
还是火车上,精英眼科医生
姜吉峰
(
王浩信 饰)
碰上了美女
阿兰
(马吟吟 饰)
,被美色诱惑,导致手提箱里的眼角膜丢失。
阿兰有同伙帮手,摄影达人
财神
(
张皓然 饰)
,和头领
佛爷
(祖峰 饰)
,以及身份更加隐蔽的火车站医生
黎小莲
(秦岚 饰)
。
后来,他们“梅开二度”,再用美人计,从谷乡长那里盗取了名贵古董。
再有就是,他们还从
服装店老板那偷了三十多万货款。
这一局,设计更加精密。
在闹市中,阿兰大喊城管来了,骚乱之下,人群攒动,佛爷在楼上静待,抓准时机弄坏水泵,衣服被淋湿的服装店二人组只好就近找家店换一身干净衣服。
就在这当口,货款被掉包。
种种情形,看似意外,其实都是缜密布局,这又让人想起经典港片
《意外》
。
《黄雀》不仅展示偷窃手段,还呈现了荔城之下的江湖生态。
贼分为本地贼和外地贼。
本地贼有帮会,由大佬
广叔
(姜大卫 饰)掌控,他们有自己的规矩,什么地点能偷,什么人能偷,什么时候必须上街、上贡,以及对待闯入者该如何处理,都有道道。
能维持这种秩序,靠的是不时开会,适时地敲打、纠偏。
总之,《黄雀》从市井的维度构建起了小偷们赖以生存的江湖秩序,并展示了他们赖以为生的技术手段。
初看会觉得新鲜有趣。
可这剧却难以真正满足观众对于戏剧冲突、节奏强度的需求,禁不起细看。
叙事失据·节奏滑坡
前面说了,《黄雀》有诸多对于经典影视剧的致敬,这无可厚非,反而在外观上给剧集增色不少。
比如前些年爆火的《狂飙》,其实也非常倚重以《无间道》为代表的港片式的场面调度与节奏把控。
其根本问题在于,《黄雀》在传奇性与日常性之间取舍不当,导致叙事与节奏进退失据,两边不靠
。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该剧可以像《意外》或《天下无贼》一样,将故事重点放在偷盗技术的呈现上。
警察探求其身份之后,以“蝉”的身份入局,引诱“螳螂”出击,再以“黄雀”之姿展开强烈的警匪对决。
或者,也可以像《文雀》那样,更加全面地挖掘小偷们细致的困境与日常。
当然了,其结局处理仍然要回到警匪角逐上去。
只要把传奇性或日常性的某一面向做到极致,《黄雀》的叙事节奏与戏剧张力便能尽可能维持住,始终吸引观众的眼球。
该剧的处理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举个例子。
剧中零散分布着对小偷技艺的展示。
不过,很多时候,这些手段是重复的。
比如公交车扒手。
再比如,佛爷下令让阿兰和财神暂时收手。
可玩心很大的阿兰技痒难耐,又跟财神联手搞出了一出仙人跳。
在火车上钓凯子,在酒店里盗钥匙,抓准时机完成交接,最终深入老巢。
套路几乎一模一样。
这当然可以理解为“狐狸忍不住招摇致使露出尾巴”。
但,这次并没能破案,也没有获取真正有用的信息。
如果有,在剧作上其实可以和其他戏合并。
或者,可以写警察在旧案中发现新的线索,以不断接近小偷的踪迹,都是OK的。
剧中也有不少介绍小偷日常的戏份。
比如小偷开会。
带你领略他们的规矩和信条。
比如本地贼与外地贼的争斗。
“农村三人组”占了本地人的“地盘”,于是被修理。
再比如小贼在地铁偷大贼的戏码。
这场戏没有任何语言,全靠人物的表情和走位带出紧张的氛围感,这种场面调度方式得了一些《文雀》的风味。
可关键的问题来了,容纳了这么多元素之后,当剧集已经进行到一半了,郭鹏飞对佛爷和黎小莲的信息还是知之甚少。
警匪之间的日常相处戏份虽然多了起来,但却缺乏交锋的火药味。
正是因为信息量释放得远远不够,这难免会让观众感到“叙事啰嗦,节奏拖沓”的观感,甚至产生弃剧的念头。
可以再说个例子。
《黄雀》还有郭鹏飞师徒抓个贼拖延好几分钟的注水戏。
同样在讲述日常,来看《文雀》在拍什么。
职业扒手
祺
(任达华 饰)
有个爱好是摄影,偷窃之余他会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上奔驰,记录下城市中的人与风景。
这并非闲笔,透露了的主题,影片真正要做的是从扒手的视角记录下特殊时代的社会风貌,影片是写给香港这座城市的情书。
《黄雀》当然也有补救。
它的方式是介绍剧中人物的命运。
比如黎小莲是因为被骗,以及佛爷的帮扶和暗中操控才踏上犯罪的道路。
再比如财神始终被人嫌弃,而心中始终有着挥之不去的怨念。
从剧作上来看,这种被人物形象的丰富不是不能有。
问题还是一样,该剧没有解决好主线的叙述效率这一关键任务,再添加别的内容,虽然可以让人物更加立体,但也会导致故事变得臃肿。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一提。
《黄雀》也采用了类似的思路,时间在1994年、1995年、2000年、2004年反复跳跃。
可它为何没有形成强烈的吸引力?
其原因在于,除了主创才华的差异,《漫长的季节》是以人物命运为核心,带出了时代创伤这一悲剧命题;而《黄雀》的内容则更加繁杂,人、事、市井传奇、警察风采共冶一炉,剧力很难集中爆发。
于是。
其结构更像个样子,其转场更像是炫技。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黄雀》值不值得看呢?
当然。
在古装套路剧大行其道的当下,还有人认真创作这种
市井缉盗警匪剧,自然值得鼓励。
但它也有不少瑕疵,也要被看到。
作品好不好看,不仅要看故事怎么样,更要看怎么讲。
每个故事,都应该有它的核心,有合适它的讲法。
拥有
去芜存菁的魄力和独到的审美,才有可能让作品焕发应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