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提升农民基础养老金呼吁的专家和媒体都多了起来,这让人欣慰。我妈今年75岁,她每个月只有120多块养老金,所以我给她寄新鲜上市的枇杷,她都觉得贵。如果她一个月有800块,一定能生活得更好。
因为我爸是退休教师,我妈的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但是我也因此知道,像她这样农村老人,是中国“最辛苦的一代”。他们付出了所有,到晚年却缺乏保障。他们甚至不如上一代,因为上一代农民还能依靠子女和土地,而当下,他们的子女往往在城里讨生活。
下一代会好一点。我妹妹很早就到广东打工,想当长的时间她都在一个服装厂工作,得益于劳动法,这个工厂为员工都缴纳了社保,尽管是对低挡,却仍然有一些基础。
我们这一代,如果不是在体制内工作,大概就处在这样的“养老期待”中,并不是“一无所有”,却又仍然不够,我们不得不一直工作。但是我妹妹比起我妈,仍然有更多的安全感。
再年轻的一代,即使在城市里送外卖,和“初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收入和处境也好了很多。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美团和京东都宣布探索为骑手缴纳社保。
确切来说,这个事其实也与农民养老金有关联。因为七成以上的骑手是农村户籍,他们进城跑单赚钱的同时,也要面临返乡养老的问题。
尽管他们可能已在家乡交过新农合、新农保,但多一份保障,总归是好事。
这事引起很大争议。一些奥派经济学的信徒,对这种做法进行抨击,因为很明显这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我认为这种探索是可贵的:让几百万骑手获得一些哪怕是基本的保障,等他们老了,不至于像上一代人那样凄凉。
另外,从骑手具体的社保方案来看,也有明显的差异。
一种是京东搞的“全职+兜底”,把骑手变成正式的全职工人,给他们交“五险一金”,包括个人部分也由企业承担。
我看到最新的新闻,京东又宣布要给5万全职外卖骑手上“五险一金”,加上之前已签约的1万人,差不多有6万人。
而且,昨天还有一个刘强东的内部讲话视频流出来。刘强东说的很坚决,京东外卖利润不会超过5%,暗示他搞的东西很社会主义。当然,刘强东也承认,目前做不到给所有骑手都上“五险一金”,只能先把其中一小部分全职的、每天都来的给交了。
今天1万,明天5万,然后又搞个5%上限利润率,这些数字每一条都挑动着大众情绪,能够赢得舆论喝彩,但是却暗藏玄机。
和刘强东说的这些“江湖大义”相比,我其实是比较难理解把进城务工的外卖小哥变成全职工的举动。
从职业来源看,骑手小哥大部分还是青年农民工,他们和上一代一样,还是“候鸟式”迁徙。在大城市跑几年外卖,手头有点积蓄,返乡做点小生意,或者是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很难想象,用一份社保,就可以把他们在大城市绑定十五年甚至是二十年。没有人会跑一辈子外卖,何况这个缴纳的基数可能并不高。
而且就从比例来看,京东也就交了6万人,而京东总共的外卖骑手有130万人。剩下120多万没有五险一金的骑手群体怎么办,似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
希望京东不要忽略这些骑手,更别把“五险一金”搞成少部分人的福利,那样只会引起新的矛盾。
另一种方案是美团搞的灵活补贴模式:不设门槛,不管是“临时送外卖”还是准备长期做,如果你愿意,都可以按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个人交了后,平台再补贴一半现金。
我看新闻说的是,这个方案在泉州和南通试点后,也会在全国推广,大概能够覆盖现有的100万骑手。不管是给美团跑单的,还是多平台跑单的,愿意交、收入符合,就能领补贴。
这个其实很人性化。而且它还支持外卖小哥在老家缴纳养老保险。考虑到农村户籍骑手的返乡诉求,以及大部分焦虑的外地社保转移困难的现实,那么通过这个方案也能灵活解决。
渐进主义的、灵活的,这似乎是一种美团风格。外卖这个曾经的“新兴行业”,它最初的吸引力就是其自由度。
回溯网约车、外卖平台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兼职在做,是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补充。我人生第一次叫外卖,是还在报社工作的时候,点了一杯咖啡,结果是报社保安给送过来的,他向我解释,自己这天休息,正好送几单,算是兼职。
这是让人怀念的美好经历。如今这种自由和灵活,已经显得奢侈。现在外卖行业已经非常内卷,骑手送单到书店,根本没有时间看一眼书店的招牌,就更不用说那些书的封面了。他们也不会和客户有任何一句闲聊,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人”,而是一个个手机尾号。
但是,这个行业的立足之本,仍然是自由度。对很多从业者来说,它仍然有一种过渡性质。你无法想象,让外卖成为全社会的就业“支柱”。
要知道,现在中国的网约配送员群体,也就是外卖骑手有1000万人。
在这个意义上我能够理解“奥派”,自由社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深层动力。很多中国企业都被社保、税收等人力成本压得喘不过气来——其实个人也一样。因为最终承担这些压力的,仍然是个体。
现实主义的态度是,社保不能“完全没有”,也不能缴纳太高。这很中庸,但是如果有更多协商,有更多可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度,不管是对企业还是给人来说,都是更好的方案。
当然,如果只是给几万人解决社保,并且高呼“只要5%内的利润率”,这些是把骑手保障问题道德化,而非改革。
换句话来说,给6万小哥买了五险一金,不代表就解决了千万小哥的保障。
我们是搞公共政策改革,不是搞电视竞选辩论,要实事求是,不能把市场问题道德化,更不能娱乐化。
要知道,社保的成本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它本质上是消费者、商家通过外卖平台,给劳动者进行的另一种转移支付。“平台收很低的利润、消费者付很少的钱、餐饮商家和外卖骑手挣更多的钱”,这种商业模式只存在乌托邦之中。
而且从公共政策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公平、兜底的福利制度,设计的初衷应该是在有限的社会资源投入之下,尽可能解决更多人的基础保障。
补贴方案最好的地方,其实是把决定权交给外卖小哥。如果你想缴纳社保,个人出一半,平台出一半。如果你现在不想交,你可以拿到更多的“当下收入”。
2023年书店开业的时候,店长利未明确要求不缴纳社保,而是把应该缴纳的部分贴现给他。那时我才知道,这是很多小微企业的常用办法。有很多年轻人更愿意“现在就多拿一点钱”,而不是等到65岁以后再说。
农村老人每个月只有一百多块的基础养老金,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弃保”,这两种现象都让人不安。我觉得更好的办法,就是让社保辐射到更大人群,普通人都能有一些保障,哪怕不太多(比如农民养老金可以到800)。
让老年人有保障,让年轻人有选择权,这才是一个好社会应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