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华人女孩假扮白人闯进耶鲁 打破藤校公平神话?

华人女孩假扮白人闯进耶鲁 打破藤校公平神话?

文章来源: 留学生日报 于 2025-10-12 16:43:3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她改了名字,伪造成绩,虚构出一个“白人小镇女孩”的身份,成功闯进耶鲁。直到行李牌上的真名被发现,她才被当场撤销录取。一个人的造假事件,引爆了藤校体系最尴尬的现实:当“努力”不再稀缺,故事反而成了通行证,公平,是否还存在?

2025 年 9 月,耶鲁大学刚刚迎来新一批新生。短短数周后,一场风波在校园爆发——一名刚入学的女生被校方当场撤销录取资格,由校警护送离校。

根据《Air Mail》和《Yale Daily News》的报道,这名女生在申请中伪造成绩单、篡改推荐信,并虚构出“来自北达科他州小镇 Tioga 的白人女孩”身份。她通过法院合法改名,将姓氏从 “Lin” 改为 “Lynn”,从文件到社交媒体,彻底抹去了自己作为华裔的痕迹。

她的申请文书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小镇女孩自学设计软件、凭毅力走出困境。招生官被打动,她顺利拿到了耶鲁的录取通知。

然而到校后不久,她的谎言露出破绽。室友发现她的口音和经历前后不符,在她的行李中还发现印有真实姓名的加州身份证。调查结束后,耶鲁立即撤销录取。

那张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写着 “Lynn ” 的校牌,撕开了藤校“公平神话”的裂缝。

这并非耶鲁第一次处理造假事件。

2010 年,哈佛学生亚当·惠勒(Adam Wheeler)因伪造成绩单、推荐信与出版记录,在申请耶鲁、斯坦福等名校及多项奖学金时使用虚假材料,被法院判处一年监禁与十年缓刑。这起案件成为美国高校招生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造假事件之一。

2019年,美国更爆出轰动全国的“招生舞弊案”:几十位家长通过买通教练、伪造运动员身份让子女进入名校,其中包括南加州大学、耶鲁、斯坦福等。

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是——造假者从不缺乏聪明,而制度总是过度依赖“自我陈述”。

美国名校的录取与奖学金体系以信任为前提,材料审核大多依靠自报信息。即便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学校对申请背景的核查依旧有限。

这一次的耶鲁事件,不过是那条灰色边界再次被突破——而造假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迎合体系”。

耶鲁女生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为手法高明,而是因为她提供了一个系统想要听的故事。

藤校的录取体系早已从“分数竞争”转向“叙事竞争”:谁的经历更独特,谁的逆境更戏剧化,谁的身份更能体现“多元”,谁就更容易被选中。

招生官喜欢“个人故事”,但这种偏好让“普通”变得不值一提。

一个成绩优异的亚裔中产女孩,往往被视为“没有故事的申请者”。在这样的文化预设下,叙事成为新的门票。

她理解得极透彻——删掉姓氏、改了身份、换上“白人小镇女孩”的叙事模板。她的谎言,是一次精准的系统模仿。

事件曝光后,Reddit 上的讨论迅速沸腾。有人愤怒地指责她亵渎诚信,也有人指出申请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多元化”原本是藤校招生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却在现实中逐渐变成一种偏向性的筛选。

名校追求“身份的多样性”,希望录取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这本无可厚非。

但在实践中,“多元化”被简化为“叙事的稀缺性”:贫困、逆境、边缘、少数群体的经历被放大,而那些来自稳定家庭、成绩突出的中产亚裔学生,反而成为被系统忽视的一群人。

他们没有足够“戏剧性”的故事,也没有可被消费的“逆袭”。

当“稀缺”被误读为“价值”,普通就成了原罪。

耶鲁的声明强调“诚信”,但真正的问题不止于此。

藤校的录取体系正在奖励“叙事感动”而非“事实可靠”,奖励“身份标签”而非“学术能力”。

招生官想找“有思想的声音”,结果选出的往往是那些最擅长包装思想的人。

这使整个系统陷入循环:学校希望听见独特的故事;学生学会迎合预期的叙事;造假者,只是把规则推到极致。

这位女生的行为理应被惩罚,但她的存在也暴露出一个更深的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必须换个身份、编个故事才能被看见,那这场关于公平的神话,早就破碎了。

她离开耶鲁那天,宿舍门牌被撕下,她的名字也从系统中消失。

从 Lin 到 Lynn,不过两个字母的差距,却跨越了身份、信任与尊严。

她删掉的不只是姓氏,也删掉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造假不能被原谅,但比造假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个让人必须伪装的制度。

当“做自己”不再安全,当“平凡”不被容许,当“真实”不再是最优解,藤校的公平神话,是否摇摇欲坠?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47)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美财长:李成钢不请自来 他以为自己是战狼…
93岁老人再当爸 华人妻比他小56岁:不为钱 只为…
特朗普宣布一个大消息,印度人都不敢相信
李锐在迪拜拿下12亿元订单 晒与多名王室成员合影
大地震要来了?美西2断层恐触发 学者警告“超级连锁”




24小时讨论排行

李承鹏: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和黑暗森林的火种
美司法部没收柬埔寨电诈网络近13万枚比特币150亿
老人被联邦执法罚$130 因忘带绿卡 全美移民圈炸锅!
加州大学3天斩获五项诺贝尔!UC伯克利更是赢麻了
哈马斯在街头公开处决“以色列合作者”
全球护照排名最新报告出炉!美国完全跌出前十
中国学者:若十年内未收回台湾,恐“永远收不回”
美破柬诈骗集团 中国首脑在逃 照片曝光
白宫AI沙皇揭密中国拒买英伟达AI芯片用意 就是为了…
胡锡进:特朗普急缺新筹码 竟拿“地沟油”威胁中国
为长期关门做准备!众议长:这次关门会旷日持久…
川普政府开铡!6外国人"嘲讽柯克遇刺",国务院撤销签证
马斯克抛6.85亿美元订单 中国成Optimus重要供应商
加沙停火特朗普角色至为关键,但和平协议仍然渺茫
肥胖率超20%,美防长撤换超重士兵
五角大楼採访新规遭媒体群起拒签 美防长:慢走不送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华人女孩假扮白人闯进耶鲁 打破藤校公平神话?

留学生日报 2025-10-12 16:43:32


她改了名字,伪造成绩,虚构出一个“白人小镇女孩”的身份,成功闯进耶鲁。直到行李牌上的真名被发现,她才被当场撤销录取。一个人的造假事件,引爆了藤校体系最尴尬的现实:当“努力”不再稀缺,故事反而成了通行证,公平,是否还存在?

2025 年 9 月,耶鲁大学刚刚迎来新一批新生。短短数周后,一场风波在校园爆发——一名刚入学的女生被校方当场撤销录取资格,由校警护送离校。

根据《Air Mail》和《Yale Daily News》的报道,这名女生在申请中伪造成绩单、篡改推荐信,并虚构出“来自北达科他州小镇 Tioga 的白人女孩”身份。她通过法院合法改名,将姓氏从 “Lin” 改为 “Lynn”,从文件到社交媒体,彻底抹去了自己作为华裔的痕迹。

她的申请文书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小镇女孩自学设计软件、凭毅力走出困境。招生官被打动,她顺利拿到了耶鲁的录取通知。

然而到校后不久,她的谎言露出破绽。室友发现她的口音和经历前后不符,在她的行李中还发现印有真实姓名的加州身份证。调查结束后,耶鲁立即撤销录取。

那张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写着 “Lynn ” 的校牌,撕开了藤校“公平神话”的裂缝。

这并非耶鲁第一次处理造假事件。

2010 年,哈佛学生亚当·惠勒(Adam Wheeler)因伪造成绩单、推荐信与出版记录,在申请耶鲁、斯坦福等名校及多项奖学金时使用虚假材料,被法院判处一年监禁与十年缓刑。这起案件成为美国高校招生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造假事件之一。

2019年,美国更爆出轰动全国的“招生舞弊案”:几十位家长通过买通教练、伪造运动员身份让子女进入名校,其中包括南加州大学、耶鲁、斯坦福等。

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是——造假者从不缺乏聪明,而制度总是过度依赖“自我陈述”。

美国名校的录取与奖学金体系以信任为前提,材料审核大多依靠自报信息。即便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学校对申请背景的核查依旧有限。

这一次的耶鲁事件,不过是那条灰色边界再次被突破——而造假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迎合体系”。

耶鲁女生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为手法高明,而是因为她提供了一个系统想要听的故事。

藤校的录取体系早已从“分数竞争”转向“叙事竞争”:谁的经历更独特,谁的逆境更戏剧化,谁的身份更能体现“多元”,谁就更容易被选中。

招生官喜欢“个人故事”,但这种偏好让“普通”变得不值一提。

一个成绩优异的亚裔中产女孩,往往被视为“没有故事的申请者”。在这样的文化预设下,叙事成为新的门票。

她理解得极透彻——删掉姓氏、改了身份、换上“白人小镇女孩”的叙事模板。她的谎言,是一次精准的系统模仿。

事件曝光后,Reddit 上的讨论迅速沸腾。有人愤怒地指责她亵渎诚信,也有人指出申请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多元化”原本是藤校招生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却在现实中逐渐变成一种偏向性的筛选。

名校追求“身份的多样性”,希望录取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这本无可厚非。

但在实践中,“多元化”被简化为“叙事的稀缺性”:贫困、逆境、边缘、少数群体的经历被放大,而那些来自稳定家庭、成绩突出的中产亚裔学生,反而成为被系统忽视的一群人。

他们没有足够“戏剧性”的故事,也没有可被消费的“逆袭”。

当“稀缺”被误读为“价值”,普通就成了原罪。

耶鲁的声明强调“诚信”,但真正的问题不止于此。

藤校的录取体系正在奖励“叙事感动”而非“事实可靠”,奖励“身份标签”而非“学术能力”。

招生官想找“有思想的声音”,结果选出的往往是那些最擅长包装思想的人。

这使整个系统陷入循环:学校希望听见独特的故事;学生学会迎合预期的叙事;造假者,只是把规则推到极致。

这位女生的行为理应被惩罚,但她的存在也暴露出一个更深的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必须换个身份、编个故事才能被看见,那这场关于公平的神话,早就破碎了。

她离开耶鲁那天,宿舍门牌被撕下,她的名字也从系统中消失。

从 Lin 到 Lynn,不过两个字母的差距,却跨越了身份、信任与尊严。

她删掉的不只是姓氏,也删掉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造假不能被原谅,但比造假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个让人必须伪装的制度。

当“做自己”不再安全,当“平凡”不被容许,当“真实”不再是最优解,藤校的公平神话,是否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