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二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俺,在西方/美国,如果类似象温先生这样的人死了,大多数情况下,会有一个公开的死讯Email,发到全国同行的Email圈里。圈里大概有温先生生前的两三个朋友,响应一下,表达他们的condolences。Email的题目多半是:Dr. (或最多是Professor)温诗铸passed away at age of 91. 名字前面,没有头衔“院士”,没有“国际著名”,也没有“专家"。有人如果想捧他一下,会在他/她的Email里用一些词,象“talented”,最高级可能是“legend”这个词。
俺早就说过,类似习三滥今天这样大搞个人崇拜、蹶着屁股往神坛上爬的人和事,在土共国社会中到处都是。做院士做该行业的大拿大腕乃至那个行当象习三滥这样说一不二的独裁者,是土共国做学问的人的终极目标。 91岁的人,除了多一些经验以外,在知识更新上,早就被以一日千里速度发展的现代理论和技术抛弃了。俺的研究领域不在摩擦学领域,但稍做思考,不难知道,在这个研究领域,cutting-edge technology和state-of-the art 理论肯定早就进入Nano阶段,甚至分子原子的scale。91岁的老人会“著名”到,对这些现代理论和技术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