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揭开海归学术界"毅然回国"的画皮 起底那些名教授

只有登录用户才能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返回新闻帖
su.shan 发表评论于 2014-01-21 02:11:43
说说“年老的”,“懂事的”有什么高见?
frog- 发表评论于 2014-01-20 19:53:22
你们这些人还是年轻啊,还有点不懂事。
老人新ID 发表评论于 2014-01-20 08:46:18
说的很符合现实。好文, 必须顶!
我也真的是费了吃奶的劲才拿到英国某高校的永久职位!

本人非常赞同:
六月鹅毛雪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08:21

所谓的“海归”,百分之九十都是在国外混不下去才回国的。很多中国人总是喜欢招摇撞骗。

也许不是那样 发表评论于 2014-01-20 08:29:34
知道他咋得到的吗? 如此“牛人”, 可否给联系一下? 谢了!
三木匠 发表评论于 2014-01-20 08:17:23
我“毅然”发现, 中国几乎什么都是假的!
frog- 发表评论于 2014-01-20 08:15:06
有朋友正儿八经国内5年医学本科,再加3年硕士,出来再是5年Ph.D. 后来又考出美国医生执照。那可是货真价实M.D., Ph.D. 所以不能说中国医本科出来称M.D.是欺骗。 那位朋友当医生多年,对外都不称自己是M.D.+Ph.D, 只称是M.D. 我欣赏那位朋友,货真价值但又低调。 不搞科研了,离开Ph.D应做的事远了,就不理那茬了。

一直在坚持搞科研的,视其为货真价实Ph.D.那是当之无愧,就是路走得艰苦。Title不重要。 同意这样的看法,世界顶尖大学,象哈佛,斯坦福,牛津的Research Fellow,是货真价实的科研水平,比一些大学的教授都强好多。 钱是不多的,勉强高于贫困线吧,但我敬佩这些人。
caren 发表评论于 2014-01-20 07:16:54
作者其实知道的并不多。我在斯坦福做过两年的research associate. 与博士后区别还是蛮大的。
顾剑 发表评论于 2014-01-20 06:07:13
作者写的挺客观中肯。关键的关键,是各国学术圈的体系不同,还有跟国内的学术环境不同,这两个不同。

我自己在美国做副教授,下学年要申请晋升正教授了,同学在国内名校做教授的也有,我每年回国,通过交流,对国内大学的学术环境也了解。但是就连我,对欧洲大陆,和英联邦的体系也是一知半解,接近完全无知,其实我还算有好朋友在英联邦国家和德国的学术圈工作呢。如果连我都如此,能完全了解欧美发达国家各国学术体系的人又能有多少?

有个好趋势:至少国内的海归多了以后,国内的人也越来越精了,以前是英联邦国家的留学生学位,现在开始是海归学者----在国内蒙混过关是越来越难了。这个趋势好,我们都可以承认这一点,对吧?
pltc63 发表评论于 2014-01-20 02:38:43
本人在英国生活多年,有很多朋友在大学里当教授,本人博士后也做过Research Follow,所以对英国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1) 牛津剑桥的博士后并不一定比一般大学的要好,因为博士后取决于项目下来是有多少人可以报,比如我已经在做一个博士后(三年),那么我就不好去申请这个职位。2)博士后能拿到税后3万英磅已经很高了,一般拿不到。英国的博士后和美国不同,在大学属于正式位置,除了不能上课,申请经费外和大学老师一样待遇,有养老金,法定假期等。3)英国大学教授能拿到10万英镑年薪的也不多,而美国也不是每个正教授都能拿到10万美元。4)英国大学也没到要“穷死”的地步,我爱人的大学就非常有钱,只不过英国政府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少,申请到一个比较难。每个讲师职务招聘都有很多人申请,其中很多是在美国留学的中国人。

我感觉作者在英国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的东西,没有真正在大学里工作过的经验。
yyyxxxwww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23:50:48
文章作者忽略了一点,申请那些计划不是仅仅看在国外的职位职称的,实力最重要。当然不排除地方单位被忽悠住的,但在北京肯定不成。认识二个长江计划回国的朋友,回在国内干的不错,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算是佼佼者,个人待遇也相当的好,一个还成了清华的客座教授。
北京人在伦敦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22:00:37
英国的MD是医学博士,必须是临床医学本科毕业五年以上才能申请读博,确实比理工科的PHD都难。
北京人在伦敦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21:22:26
“英国的大学都快穷死了”是事实,我不是这圈子里的,但知道这圈子里的很多中国博士后们都没了工作,十几年里只听到1个人混到了教授,50岁左右的这批博士后们如果当年不出国,早都是教授了。不过,现在看来,越早丢了工作被迫“毅然”回国的倒成了幸运儿。
yf26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21:00:41
你以为现在国内的大学好骗的,作者自己去试试呢。
折叠历史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20:00:21
看来海外博士和博士后这个学术圈也不是那么容易混的。
danielwda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9:59:21
these are true.
“千人计划”直属“中组部”,到各大学、研究所后如独立王国。所谓企业千人和那些加盟非重点大学的千人们,因为物以稀为贵,尤其乌烟瘴气、无法无天。
人才引进不可如此进行,拿着”党中央-吏部“的尚方宝剑,还能做research?笑话。
梁林徽因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9:59:20
目测作者在英国
自来美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9:58:31
作者的意图和内容都是好的,值得称颂。这是个讨论平台,各抒己见。心平气和,互相补充。看到此处有些人
指责作者这样,那样大可不必。他说得不全,或不对,可善意补充或更正,我想作者会笑纳的。看来这里大多是学术圈的学问人,讨论借鉴互有收获。国内主要问题之一是,土鳖嫉妒心,排挤,搅得海归者做不成事。愿回国者慎行!不要太理想了。我不赞成国内的舆论:海归是混不下去才回国的。嫉妒是国内人的顽疾。
大家知道英国Rolls Royce 公司的权威专家吴仲华吗,50年代回国后一事无成;还有清华大学梅祖彦教授(老清华校长梅贻琦之子)回国后的遭遇吗?
plat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9:45:29
我认识有个在美国做过博士后被公司开除后穷困潦倒而回国开了个皮包公司。现改名为:凯悦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此货从来没一篇自己的专著。偷了别家公司的一个化疗药回国号称是发明创造更是以抗癌救星自居。胡编有3个诺贝尔获奖导师。按照千人计划4项要求, 此人无一符合要求。国家为了提升中国科技的竞争力,用优厚条件吸引科技界的领军人物。这些人确有货真价实的,但也不乏被骗子利用而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其假履历混得千人计划百万并成为专家评委。进而骗得海聚工程百万,瞪羚计划千万等各项奖励和荣誉。详情见下面:***blog.sina******/s/blog_d271d5d60101f6vk.html

早起鸟儿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9:17:31
千人计划有国家针对科研单位的高层次的“千人计划”,还有国家层次的“企业千人计划”,主要针对那些有海外留学经历,在国内企业做到行业领头羊的企业家;还有“青年千人计划”;

国家高层次千人计划中的,有全职的和半职的两种,半职的好像每年在国内呆6个月就行。

现在各个省也跟风,也有“省级千人计划”,主要针对留学回国创办企业的人,这个档次都低很多了,有些是刚回国带了专利,准备吸引投资的人,企业规模也不见得大,靠吹,反正省内评,不上北京去答辩。有些地方本身也落后。
乌拉拉棒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57:26
还想说一句,本人去年回国到某大学做学术报告,主持人介绍时用了某某教授的称谓,到本人开讲时,第一件事就是纠正这个说法,因为本人在国外不是教授,尽管比美国的助理教授职称要高。本人16年前出国时就已当4年副教授,如果在国内,应该教授令也快15年了,呵呵。但是,不是就是不是,这点要澄清,决不能浑水摸鱼。
遥望苍穹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51:06
不排除也有高质量的人才回国的。但目前的国内学术环境差是事实。在西南省份做项目,产学研的项目不少,见过西南省内211大学和中部省份的211大学,教授和主任的能力水准实在是弱,特别60-70岁的老一代还是有坚实的基础,英语和研究还是让人敬佩的,40-60的一代基本没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喝酒还有汇报到是高人,论文和报告材料基本就是充数,后来一个产学研的项目论文拿了一个新建工厂的操作手册删减而成,自此对国内大学教育失望。
皮肤肌肉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50:12
我所知道的入选三千的Johns Hopkins 的 Professor 并没有放弃在美国的教职。两边都领取工资吧。这是两边都允许吧?
??qiguai??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47:18
作者太不了解中国。进千人计划有很多方法,利用中英翻译换个名称大概是最低级的了,或者只是里面的一个步骤。

千人计划的资金早就被很多人和企业盯上了,他们引进的人一定要是符合他们利益的人。言尽与此,自己打听自己悟吧。
乌拉拉棒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47:14
这位作者痛恨某些海归以假乱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显然这位对英联邦的教育系统还是知之不多,所以正像楼下若干网友所指,有酸葡萄心里嫌疑。有朋友已经指出,在英联邦的高校(不同国家略有不同吧)高校,staff有两个系列,教职系列和研究系列,亦即:讲师-教授和研究员系列。讲师教授一般为perminent位置,而研究员系列属于exteernal funding supported,所以一般是contracted。但是,讲师、教授为合同制的也大有人在,而极少数研究系列的也有perminent,当然现在经费短缺,比较少了。几乎所有讲师可以具有独立的研究组,但不完全这样。若干年前,本人就读某大学攻读PhD,principle supervisor是教授,拥有一个group, 而co-supervisor是Senior Lecturer,就没有自己的group,只是辅助主导师带学生做研究。相反,很多研究系列的Research Fellow,Senior Research Fellow,Principle Research Fellow,or Professorial Research Fellow 都在独立申请经费,带博士生等等,所以并非如作者所述只是做博士后而已。本人现在就是这样,研究系列,带着十多位博士生,有自己的grant,呵呵。所以看了这位洋愤青的文章,觉得他有点可笑可悲,还是有点井底之蛙的感觉。
liuzi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45:52
>>>他28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国内一所985高校的副教授了,我看了他过去发表的文章,N篇第一作者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
can you be more explicit here, what is N?
peachmomoko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41:11
作者受什么刺激了?说话这么难听尖刻。真才实学的博士后多的是,有些只是没有机会成为教授而已。
本来懒得评论,实在受不了作者的语气。

有本事自己去搞个千人计划。
早起鸟儿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38:26
作者对国内体制一知半解,就敢瞎评论,跟那些招摇撞骗的人也没有什么两样。作为一个知情者,有必要跟大家澄清一下,免得大家都认为国内的人跟白痴一样好骗。作者说的那点技俩,十年前可能还行的通,现在自己到北京上海看一看,“海带”一大把,你以为没点真才实学,是个海龟你就好念经啊,国内,特别是科研界,对在国外的那点事门清,别认为大家都是没见过世面的屌丝。

再说国内高校从国外回去的一大把,像我们单位,90%以上人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你以为大家都不知道research fellow, research associate,senior scientist跟正式教职的区别啊。我告诉你,你如果在简历里不实事求是,乱翻译,把research associate翻成副教授,把principal investigator 翻出首席研究员或首席教授(可能只是个assistant member),马上拍死你,你连面试机会都不会有。

千人计划分两种:

一种是不带任何修饰词的“千人计划”,都是国外至少副教授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申请,基本上是正教授才能入选,光自己说有多高的学术成就还不行,还需要多个国外同行的推荐。入选的人,基本上国内的同行也都对这些名字是很熟悉的,因为确实是领域的大牛,经常拜读他们的文章;

另一种叫“青年千人”,国外的博士后、助理教授等都可申请,对年龄有限制,同时必须发表相当级别的牛文章,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才行。这个级别比“千人计划”要低很多。有的人说他是个“千人计划”,可能只是个“青年千人”,也就是说,他只是博士后里面做得比较好的人。

千人计划都要到北京去答辩,评委都是同领域的大牛,院士等,没点真本事,靠坑蒙拐骗是不可能过关的。




lotuscake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34:48
渔夫劝屈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作者过于清高和理想主义了。
潜水未遂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31:47
没有参与抢劫的背景, 参与分赃也不错啊!
六月鹅毛雪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08:21
所谓的“海归”,百分之九十都是在国外混不下去才回国的。很多中国人总是喜欢招摇撞骗。
Quarx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07:02
作者很偏激. This article is not 100% true.
frog-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8:04:36
本不想再说啥,到这份上当次搬运工,你是回不回国,习总都没那么说的那么严重嘛。有机会回国,就为国效力,不回去,以后有会报国有门。只是注意遵守所在国法律就行了。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politics.people******/n/2013/1021/c1024-23277198.html

知道有人又要骂我了,那就骂去吧。
花花辫子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7:58:14
看了这篇文章,觉得作者认为自己是个怀才不遇的人 (也许是个眼高手低的人)。国内现在对回国的人要求比作者理解的现实多了。关键是能有用,最后要能出结果。 国外大学的教授在国内吃不开的多去了。很多人也许会有几篇文章, 但和国内的单位要求不一定靠的上。 现在国外的华人教授在国内蹭文章的多去了,走走穴,英文上改一改, 挂个名。 学者的真假还是由用人单位来评价靠谱的多。 有创造的,对路的,一篇文章的博士后就是有用的学者, 一些花里胡哨,文章一大堆的教授, 回国了也许会把用人单位坑死。 现在国内的单位不会比作者笨,而是高明多了。 作者就少操这份心吧。
bia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7:46:08
唉,其实全世界都一样,读他这文章好像写的是咱在北美研究所里的境况!哪都有好滴有坏滴啊
Edwardzhou63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7:32:50
作者的文章内容描述很真实,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他没有攻击任何人,如果说有攻击,也不过就是潜在的揭露那些没有真学术本领的人,而且利用国内千人计划回国后的假学者,我特别赞同。大家都做学术的人,都在外生活很多年了,基本都了解国外在学术里的中国人。
骑剑下天山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7:28:57
看了这篇文章和一些评论,觉得作者的想法很幼稚,也很偏激,无论是什么制度,都不可能完美,国内的科研环境,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任何一个政策(古今中外皆然),都会有人钻空子,招摇撞骗为己谋利益。但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调调,实在是天真的表现(如果不是居心叵测的话)。满篇的负能量,似乎洪洞县里没好人,好象回国的都是蝇营狗苟的人,笔者就认识千人计划里的真材实学者,他们实实在在地对自己的国家做着贡献,笔者还认识一个大师兄,在六四之后,在美国完成博士后回国,回国前,他所有在国外的朋友和同学,都劝他不要回去,但他信守他给自己导师的承诺,回国了。在九十年代初,回国的博士后,工资还不到千元,而美国的博士生的奖学金,一个月税后恐怕都要近万人民币(按那时的汇率算)。我觉得,正是这些人,成了中国人的脊梁。我有个好朋友,他在他的领域里,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专家之一,他从没出过国(做研究工作),你能说国内的科研环境一无是处吗?尽管我这位朋友也有抱怨,但仍不妨碍他的成就。作者的文章,对这些年国内的科技水平的进步视而不见,是不是有几分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呢?我曾看到一篇奇文,作者在国内混得不如意,觉得他的专业技能无法发挥,于是移民出来,但出来后,连工作都找不到,只好转行去学一个好找工作的专业,却大赞国外让人可以发挥所长,如此偏见,如此认知,就知道无论在哪,他都注定是一个平庸者甚至是一个loser. 无可置疑,如果你是一块金子,在哪都能发光,但作为中国人,你认为是中国的机会更好呢,还是外国的机会更好?我想,没有偏见的人,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新观察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7:17:44
据我了解的周围一些“回国学者”,正如文章所说,他们不少(不是全部)是钻了个学术头衔的“隔海时差”空子。这是事实。那些动不动就摆出一副“国外敌对势力”的鼓噪者们,头脑别再被花岗岩了!!
Queyuan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7:12:50
中国人就是不诚实。国内五年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到美国后都号称MD。美国的MD比PHD还难得。这就是公然欺骗!
百家争鸣2012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7:07:51
中国有名的教授对自己曾经带过的学生都有了解,不是谁想骗就很容易骗。

文章中也举了一个牛人因从事的领域问题,总是出不了成果。难道你就因为他不出文章否定此人的才华吗?很多像此人的人回国,就需要著名教授的推荐,毕竟出来的成绩不够。
frog-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6:51:37
所以别比来比去,没有科比性的。 bye!
frog-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6:48:39
碰到想刁难你的老板,成果是你做出来的,也不一定让你发文章!
东北小妞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6:42:23
不管是不是博士后,主要看文章吧!
三国志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6:39:27
只需要记住英美两国的正式的学术职位名字都是相当固定的,在英国就是Lecture, Senior Lecture, Reader, Professor 这四级。
=============
错了,Senior Lecturer和Reader是同级的,都是副教授,Reader以做研究为主,升教授的可能性比Senior Lecturer大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Principal Lecturer,介于副教授和教授之间,不妨称为“高级副教授”吧
hugh.williams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6:31:07
关键是有人想被骗。
frog-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6:19:27
作者用轻蔑的口吻调侃“一期又一期做博士后”,真是要不得!也不看看自己做出了什么成绩,太不尊重别人的辛勤劳动了。一个人只要是不偷不抢靠自己诚实工作劳动努力得来的,都应该受到尊重,而不应该受到这样的调侃!
appleface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6:01:12
作者看来是想回去又没人要,看那些头衔比他低的都被重用,所以直好每天纠结在头衔上。这个作者应该去打假,不适合专心搞学术。
好酒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5:58:20
内行
Wuthering_J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5:48:24
看到一牛津大学“senior research fellow” 招聘:
******all-souls.ox.ac.uk/content/Senior_Research_Fellowships_2014

建议作者申请试试。
williamyuan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5:44:32
这种事情多了去了,在国内只要有关系就可以拿千人的人大有人在。如果你没有关系,你就是牛逼上天也不会给你什么了,反而遭受羞辱,何必呢?
lao.u168 发表评论于 2014-01-19 15:19:20
还有一种画皮,就是在国外用国外的仪器设备画我们伟大祖国的纳米地图来表拳拳爱国之心。
页次:1/2 每页50条记录, 本页显示150, 共56  分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