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中国家庭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亲情强度不如WiFi(图)

只有登录用户才能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返回新闻帖
Kiteline 发表评论于 2014-02-13 04:06:00
用留守老人空穴老人这种词,一边加剧了老人的自怜感,一边绑架了本已生存压力很大的孩子。社会宣传不停宣扬父母老年孤独要孩子常回家看看,更加剧了老年人的自怜感,为什么不向西方社会学习一下,孩子好不容易离开家,老年人有自己生活了,可以结伴运动,聚会,旅行,看书,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呢,整天绑架孩子,都很辛苦。
Kiteline 发表评论于 2014-02-13 04:00:18
留守儿童这个讲话还算合理,因为儿童未成年需要父母抚养,但是所谓的留守老人空穴老人就莫名其妙,如同剩女这个词是中国特有产物。子女成年,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本来就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动物也是一样的。而中国制造出留守父母这种词,感觉父母就是每天等在家里等孩子归来,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父母是成年人,即使退休,除非生病需要照顾,本就应该有他们自己生活,和孩子的本来就不相关。中国父母和西方父母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父母好不容易等到孩子长大离家,终于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中国的父母,在孩子离家后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生活空洞,就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已经离家独立生活的孩子身上,整天没有别的寄托,就是盼着孩子打电话或者回家,搞的自己惨兮兮的样子,在中国,似乎人老了就很可怜,可事实上,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和面临的压力,有自己追求的事情,而社会用留守老人这种词以及各种宣传老人可怜的方式,一边加剧了老人的自怜,一边绑架了本已生存压力很大的孩子。看看西方的老人,结伴运动,聚会,旅行,看书,享受好不容易得到的休闲时光,中国社会是不是应该向西方学习呢。
风过草吟 发表评论于 2014-02-12 20:57:22
“强度”不是一定要“面对面”。“高瞻远瞩”“从长计议”“见机行事”“机智灵活”“游刃有余”地行走人生,“变化”是给人生幸福锦上添花的好帮手。
随意001 发表评论于 2014-02-12 19:17:53
这些变化未必是坏事,传统未必是什么好东西。只是思想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总的而言,现在人们的自由多了,这就是好事。人应该有足够的自由来决定自己的生活。
若平 发表评论于 2014-02-12 17:48:47
家, 家乡,应该统计一下,全中国大陆有多少人有家,有多少人能够回到家乡。
四野2 发表评论于 2014-02-12 17:13:05
人家要是上网跟他妈妈聊天呢?
页次:1/1 每页50条记录, 本页显示16, 共6  分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