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诺奖得主:东亚教育是浪费时间 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只有登录用户才能发表评论,
点击此处
登录
返回新闻帖
paladindancer
发表评论于 2020-10-08 14:34:06
中国没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筛选出聪明人,这些人也太会从事真正的科学研究,那只是一个“名”挂在头上,写着聪明人
gd
发表评论于 2020-10-08 03:55:57
统一思想下,人怎么能有创意?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培养的都是工人。中国人出国也都是打工族。
dreamstory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13:57:26
越是为了效率挣钱,越是把孩子整成打工模范,越是出不了科学创新。
dreamstory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13:52:58
先行教育体系仍然是19世纪工业化的需要,把大量农民弄进工厂,训练成打卡式机器人为需要的教育体系。
随着智能科技的崛起,打卡重复式工作被机器取代,’把人整成机器’的教育体系,就不再适应社会需要了,
luck86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11:55:17
这篇文章的观点就象富人对穷人说没饭吃就去吃肉呀。一般家庭,不可能有财力和时间去象私校一样去教育孩子。东亚式教育最省钱。
jinhui20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11:42:00
这篇文章,就是想让你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东亚的教育方式是扼杀人的创造力,不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隐含的观点是:亚裔学生是东亚的教育方式创造的智力流水线产品,是缺乏创造力的。更隐含的观点是:名牌大学歧视亚裔学生是有原因的,亚裔学生缺乏创造力,是因为东亚的教育方式。名牌大学歧视亚裔学生,不是因为族裔哦!就不要生气了,忍者吧!要抱怨,就抱怨你东亚脸背后的东亚的教育方式和亚裔传统吧。乖乖把名额让给我们指定的人!大学录取取消考试,就应该名正言顺, 把亚裔挤出去!最隐含的观点是:你们亚裔这么拼,侵占了这么多名额,让我们怎么办?看着你们就烦!)
这篇文章,包装得很好,推出日本诺奖得主, 利用了东亚人对诺奖的崇拜神化。
很想知道这篇文章背后的势力是什么? 原文出处是哪里。
我可以发言吗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11:34:53
姓习的还有思想??!!还设成大学课程?真是今人拍案惊奇!
ttlm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11:19:58
日本的教育虽有问题(其实每个国家都有),但日本还是出了不少诺奖得主。中国的教育急功近利,培养的大都为工匠。在科学和人文领域,几乎没有异军突起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连习近平思想都在大学设置课程学习就知道什么叫浪费时间了。
我可以发言吗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10:57:33
Swedenbo,我以为这里在讨论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教育,你却举个扫文育的例子。每一个智力正常并且诚实的人都不会否认中共对人思想的禁锢。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9:10:09
西方只要有钱就能上好大学,东亚教育费时间,不费钱。
我可以发言吗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7:42:02
Swedenbo,你不认同中共在教育中起的是阻碍的作用?
2846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7:27:17
不能苟同中村的看法。大面积的应试教育是可行的,社会需要的是大量适应重复生产劳动的人。发明家自然有与众不同的特长,但也不是什么都懂的,乱讲话也说明他不是太成熟。
eater111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6:34:48
诺奖算不上唯一标准,中国的大学正常运行也就才30多年。过30年再看看吧。
潜水十年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6:24:00
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是人家拿回诺奖都开心死了。中国拿回诺奖心里气得要命,一看又是和平奖?!
潜水十年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6:21:00
相当长久又扯淡玩了。牛的!还是那句话中国一千年也拿不到诺奖,如果不虚心学习,只有和平奖拿到手软。
不重复的用户名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6:01:51
世界人口会越来越多,可资源是有限的。北上广的户口挡不住人流,欧美的护照,国籍也一样。中国,东亚通过千年的进化给世界趟出了路。教育就是给社会运转分工分流,如同基因控制干细胞的转化和复制一样,如果都变成脑细胞,没有肛门细胞,个体怎么活?一个国家都是乔布斯,这个国家也无法生存。
十具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5:15:08
中村得诺奖有争议,他在日不受待见,当年借题说怪话可以理解。他的观点不是标准,诺奖也不是唯一标准。但跳到另一个极端,“欧美的理工教育其实是扼杀人才”,“美国自己教育出来的人基本都不行”,嘴巴痛快后再想想,自己信吗?
锦西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5:01:47
他说的这点非常准确;“教育资源包括,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言传身教,以及志向,视野的潜移默化“。
smart321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4:43:43
中国人怎么就获得不到诺贝尔奖,怎么就不如日本?是不是体制有制约,这些在中国就没有讨论
柳桥人家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4:35:08
这种科研环境和氛围造就的“天才”,也就是一个个没有灵魂的螺丝钉,
而且绝大多数都只有被拧的份。
还在为落后的教育方式唱赞歌,孤芳自赏到何时?
百家争鸣2012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0:06:28 中国不缺天才,只是没有相应的科研环境和氛围。往后看50年,中国获奖的人数会逐渐多起来。
锦西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3:11:50
实际上,他就是阐述了东 西方人种生性,和认知的不同,结果也大不相同。东西方的融合,只是偶然的,“取优因素”,学而不能化之。不用特别再意。保存自己文化中的传统,改良与欧洲教育在接轨上的,可行性的,问题,就好了。原本也是人的不同。以前孔夫子有一个说法“先天之下忧而忧,后天之下乐儿乐”。人们普世的认知问题,是很难改变的。解决不了。还基本是;德,才,加上时机。有运气的人,首先是人品,得特别好。人讲话了;“人傻,天照应”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基本上,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pofushanren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1:44:18
“普鲁士教育体...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性与细微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
完全赞成,成功的教育不仅仅靠名校课堂(当然在其余条件一致时,名校肯定比一般学校好),更多的是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做的学习机会。
这种量身定做不一定是事先就计划好的,很多时候是歪打正着的:
比如海明威童年在湖畔农舍的经历让他对大自然产生热爱成为他日后文学素材的来源,而他在日后学校接受的文学教育则为他成为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比如乔布斯父亲工程师影响下使他从小就跟精密机器打上了交道,而他在里德学院接受的美学熏陶为他的苹果设计赋予了灵感。
我的侄女一直在学钢琴,学得很辛苦,我跟我姐姐说,咱家没有一个人懂音乐,给不了她音乐的熏陶,即使付出他人十倍努力辛苦学琴,最终也教育不出大师,何不顺其自然,让她开心就好。
相当长久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1:28:56
他只是一个技术上的(不大的) 突破。本来根本不该的诺奖,只是走运,那年居然将诺奖给了几个技术上的突破,而不是诺奖本来遵守的科学上的突破。他也就是一个走运的人。谈不上对教育的深刻正确的认识。东亚的教育,特别是中国的(科学理工)教育,绝对是超越欧美的。 欧美的理工教育其实是扼杀人才。那为何欧美那诺奖的多呢? 原因是英法的的科学领先,转到了德国,二战后又从德国转到了美国。。。
我当年来美国留学时,几乎每个领域的大牛都在美国;然而,真正能接受这些大牛传承的基本都是华人了。美国自己教育出来的人基本都不行。现在每个领域开大会,华人数量惊人,不少已经持牛耳了。但是还需要一两代,之后诺奖也会出现大量的华人。 因此,必须要有2-3代的耐心,这时有识之士的常识罢了。
弟兄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1:18:15
東亞文明的工具性,強大的適應能力,使其既出現韓國也能造就朝鮮。
怒放的小蘑菇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0:59:53
没说错。但是在中国这种资源严重不足人口过剩的地方应试教育是为了把聪明人选出来而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虽然很残酷但没办法。
弟兄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0:44:28
適者生存,儒家文明的工具性本质,使其迅速適應了現代文明
百家争鸣2012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0:06:28
中国不缺天才,只是没有相应的科研环境和氛围。往后看50年,中国获奖的人数会逐渐多起来。
百家争鸣2012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0:04:21
中国教育不是为某一个人而设,而是为绝大多数人有公平教育而设。中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整个社会效率最高却是事实。相比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几个诺奖算得了什么?
OldPortland
发表评论于 2020-10-07 00:03:00
中國式教育問題多多
墨尔本老木匠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3:25:00
东亚的科举选拔教育,或多或少会遏制天才的产生。但一定是能够大范围的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所谓有利有弊。而且目前看来,利大于弊
周游喜相逢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3:23:55
中国式教育拔高下游水平,压制顶尖智力,将所有人都向中庸水平层挤压,利于培养工具型人才益,同时摧残了少数天才。
中间直立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3:14:04
读这篇文章才浪费时间。作者也没给出什么不浪费时间的教育,东扯一句,西扯一句。受教育的好坏要有标准,这是100%不能改的,这和教育的学科设置没没有一毛关系。教育是个普及知识的活动,不是培养诺贝尔得奖人的。教育手段就包括一些激励和鞭策的方式,没什么错误。主动学习,求知也是错误,这就有点左了。再说那些钢琴和音乐的例子就更扯了。作者是不是真的学过一件乐器,连打快板我都算你学过乐器,学过没有?那比你在公司里管理几个人更加复杂和没有定律可遵循,而且,要端正学乐器的思想,那是一个磨练意志和智力和身心协调能力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作者异想天开的重复运动,真是醉了!作者就是一个码字的骗钱的混混儿。鉴定完毕。
0101011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2:52:08
难得好文。中国的移民把刷题应试的传统带到了国外,引起了不少矛盾。
chenxu123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2:21:12
一个诺贝尔就敢批东亚人民?其素质普遍高于欧美人民他就看不到吗,都是东亚教育严酷的好。不能只看发明,要看东亚教育的社会收获比那种散养的欧美教育好得多
不允许的笔名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2:17:19
不要轻易judge年轻人。我带过很多毕业新生,刚开始时总想挑他们的错而不是看他们的长处,后来想想自己同龄时也有问题啊。现在对新人我会很快发现他们的长处、利用他们的长处,不仅他们进步快,而且我也轻松很多。
chenxu123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2:16:43
一个诺贝尔就敢批东亚人民?其素质普遍高于欧美人民他就看不到吗,都是东亚教育严酷的。好。不能只看发明,要看东亚教育的社会收获比那种散养的欧美教育好得多
我可以发言吗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2:05:36
凡事都有阴阳两重性,真那么不堪的话,东亚三国的经济奇迹哪来的(这还是在中共作为巨大阻力的条件下)?
Goldwang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2:04:25
东亚教育也不是没有一点用,东亚教育出来的人山寨能力超群绝伦
ztgp3614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1:52:00
科学无国界的谬论为害巨大。它实际只是抄袭和剽窃的遮羞布,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明吃力不讨好,要是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威慑,花大钱研发就是找死,科学的发源地欧洲已经奄奄一息了,美国要是特朗普失败了也会步其后尘。
tesuji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1:48:01
诺奖得主:东亚教育是浪费时间 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
深受其苦不假,但浪费时间是胡说,且不说有超人成就的都是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汗水,一个人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汗水后即使没能成为顶尖人才,也会成为基础知识扎实的技工,这是为什么21世纪将是属于亚洲的世纪。
maniac62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0:57:22
在谷歌里带过MIT的实习生,只能说美国的精英教育是真的牛B,但是精英以外的教育就是屎。精英可以从幼儿园开始每年掏5万美元读最好的私立,普通人就听天由命吧。
土拨鼠拨土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0:34:00
批了半天,有谁会让孩子自由选择的?
读书行路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0:27:00
二楼说的一点儿都没道理。能生孩子就能统治别人?从古至今就数中国人最能生孩子,人口最庞大,那又怎样?不照样被像英国这样的人口小国一通修理。
lurenjia2014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0:21:47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思维都不同。技术人员把技术搞好就行了,管理人员,要瞒上欺下,一石二鸟,把下面的人都管得死死的,自己还要瞒着上面的人,下面发瘟疫了,要瞒着,不敢告诉上级。。。
鬼不灵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0:21:45
这么长的文章,痛批东亚教育,
文章最后列了一长串日本诺奖获得者, 是怎么回事? 否定还是肯定日本教育?
lurenjia2014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0:19:32
人太多,都要上大学,你说怎么让张山上清华,不让李四上清华呢?总该有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依据吧!这就是高考。人口多的国家,应试教育就越严重,越害人。美国人少,就没有这个问题。日本人口密度那么高,东京是地球上第一大城市,那么小,人人都要上大学,那点可怜的大学资源,可能让每个人都去上大学吗?
rainstorm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0:15:00
这种教育制度是要培养合格的劳动力,并不是合格的老板。
只有合格的劳动力多了,才会为游戏规则和教育制度制定者带来利润。
根本不需要创新,不需要思维。服从就好。
Doctor11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20:08:10
非常不错的文章,建议每一个父母仔细研读。
空城之主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19:53:22
中国前一阵子揭发高考冒名顶替的米兔运动终于被压制了。
三哥NB
发表评论于 2020-10-06 19:43:45
别拉着我,让我们去浪费时间!
页次:
1
/2
每页
50
条记录, 本页显示
1
到
50
, 共
55
分页: [
1
] [
2
] [
下一页
] [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