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美媒:习近平比胡锦涛更惨 面临很多薄熙来
2012-05-13 20:03:49 by 庐山
为什么中华民族缺乏公平竞争的精神?
冯学荣
我在以前的文章曾断言过:只要中国的国民性不改变,中国在100年内仍不会有好政治家、好政府以及好政治。尤其是“公平竞争”的精神,如果不能在民众中建立起来,如果国民仍然继续沉迷于诸如“走后门”、“黑箱作弊”、“偷坑拐骗”等等不择手段的潜规则,而遵守规矩、公平竞争的人却还要继续吃亏、继续被称为“傻子”的话呢,那么一个公平竞争的秩序就无法建立起来,而真正的民煮政治,则仍然是遥遥无期、并且是纷争不断、崎岖坎坷的。
事物总有它产生或不产生的社会基础,而中国人不讲公平竞争,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
先有竞争,再有公平竞争
在“公平竞争”一词中,“公平”只是个定语,而“竞争”才是名词,从这个主从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是先有竞争,再有公平竞争的,换句话说,所谓公平竞争,是要从竞争中建立起来的,没有竞争,也就没有公平竞争。就好比“脆皮烧鹅”一词一般,一定是先有“烧鹅”,才慢慢地产生“脆皮烧鹅”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世界上首先出现“公平竞争”精神的国度,一定是一个民间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度;同理,世界上公平竞争精神越是深入民心的国度,也必然越是一个有着激烈竞争传统的民族。
中华文化没有竞争的传统
发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化是没有竞争传统、也没有产生竞争传统的土壤的。中国人世代务农,各家耕各家的田,大家的亩产量是大同小异的,再加上田界分明,各家在生产上,既没有利益冲突,也不需要怎样去竞争。中国人这样的生产方式,就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一个死水一潭的静止社会,民间没有竞争,也不需要竞争。
而西方“游牧渔猎”的生产方式则有天壤之别,新鲜的草地是需要开拓的,先到先得,吃完就跑;一个特定海域的鱼量也是相对固定的,被别人抢先捕完,那就没有了;一个特定的山野荒郊猎场,其猎物总量也是相对恒定的,别的猎人抢先捉光了,你就没戏了。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主要以“游牧渔猎”起家的西方人,是在不断的竞争中取得生存和繁衍的。因此,相对于中国人竞争精神的缺乏,西方人则是祖祖辈辈都充满了竞争精神的一个族群。
西方人是在竞争中学会公平竞争的
当然西方人最初也不是什么好鸟,他们在最初的竞争活动中,遇到冲突纠纷,首先是用暴力解决的,但越往后代,西人就越发明白:相互不断的暴力杀戮,冤冤相报,没有了期,更重要的是:结果是双输的。于是西人的后代学会了“公平竞争”,他们相约建立起来这样的游戏规则:这片草地,是你先到的,那么就归你的牛羊吃,我另找他地,这是“公平”的;这片海域,是你的船先来的,那么就归你围捕,我另寻他处,这是“公平”的;这片山野,由于你跑得更快、你的武器更锋利、你更善于捕猎,你把鸟兽都捕完了,那就全归你的,我另觅他处,这也是“公平”的。
西人这种根源于激烈竞争的游牧渔猎生产方式的“公平竞争”意识,进一步在西方社会发展出了一种“决斗”的文化:两个人矛盾不可调和,则各持一刀一枪,进行公平单挑,彼此都不能叫帮凶,画生死押,愿斗服死。
在西方人的历史中,这种在我们中国人眼中看来“傻B”的公平决斗,是历历可寻的,著名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就是死于一场“一对一”的公平决斗。
这种公平和诚信的意识和价值,对厚黑成性的中国人而言,是不能理解的,中国人是这样“决斗”的:叫一帮亲朋好友,一拥而上,把你一个人砍死;或表面上服输,转身却在背后拍你一砖头;又或勾结官府权势,对汝进行诬告、陷害、暗杀……中国人遇到竞争,是这样来处理的,这就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一代一代香火相传的。
从根本上而言,相对西人,由于缺乏竞争的社会经验和文化沉淀,中国人根本就不懂竞争,因而更不懂什么叫公平竞争。
游戏规则施行久了,就会成为一种道德
任何道德的建立,都需要长时间的游戏规则的实施,而中国人在任何一方面的道德的缺失,都可以反推出:那种游戏规则,在中国未曾实施过,或实施的时间还不够长久。
举个例子:在古代,中国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和财产,因此要承受性禁锢,这个古老的游戏规则施行得久了,就逐渐演变出了中华民族的性道德,甚至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一条道德底线。不守妇道的人,会被人耻笑、遭人谴责。
如我上述所言,西人的公平竞争精神最初是起源于“共赢”这个强大的社会需求的,但往后数代,游戏规则施行一久,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会道德,甚至成为了一条道德底线:你不公平竞争、你出猫腻,你会被人耻笑、遭人谴责。
公平竞争的精神,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西方社会的骨髓、成为他们的道德标准和精神价值的。
中国人的公平道德意识,仅限于亲友
当然,中国人并非绝对没有一丁点的公平道德意识,但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却仅在亲友的圈子以内,一旦出了亲友的圈子,中国人面对陌生人,就成为毫无道德可言的野蛮兽类。最显浅的例子就是排队的问题: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的亲友,那么别说排队,叫他让给你都可以;但一旦你只是他的陌生人,那么他就不跟你讲道德了,他会占你的队,或压根就不跟你排队,干脆就一哄抢,枪杆子里得天下。
这样的文化,当然也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中国人世代务农,自给自足,一家人互相依靠,就完全可以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不需要与外人打交道,不需要与外人竞争,更不需要与外人合作。
这就是“中国人公平道德意识仅限于亲友”的深远根源。中国人公民社会的长期缺位,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为什么要提倡公平竞争?
在中国提倡公平竞争的精神,其意义显然是巨大的:提倡公平竞争,首先公务员的录用就少了很多的猫腻,官员的素质就会更好;提倡公平竞争,市场上各行各业的“回扣”现象就能得到杜绝,就能培养出一个更公平的市场环境,就能让更多的人树立下海经商的信心,工商业才能更发达;提倡公平竞争,选举政治才可以透明、公正、文明地运作,公民更深入地参与政治生活,就不会再出现清末民初的乱象。
除了上述实际价值之外,提倡公平竞争,还有一个重大的精神价值:一个公平竞争成风的中国,才是一个文明的中国;一个信奉公平竞争并且身体力行的民族,才是一个高尚的民族!
如何建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大家不难从我的上文读出来:农耕文化是野蛮的根源。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首先要竞争,要建立竞争的生产方式,换句话讲,要降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当然意味着农业集约化、意味着大量的挣脱了土地束缚的农民要入城参与工商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冲突、纠纷、总结,才会产生更大的对“公平竞争”的社会诉求,而当这样的诉求通过代议机制转为立法的加强,最终游戏规则就可以得以确立。
这显然是需要时间的。而当下,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法不责众”的窘境。
结语:农耕是把双刃剑,它帮助了中国人摆脱“朝不保夕”的生活,却也滋养了腐败不堪、落后不堪的农耕文化。中国人诸多的劣根性,都可以从那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