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受几代中国人推崇的极品卖国贼—保尔柯察金(图)


2015-10-22 13:42:57 by 冷眼看洋

笑评华盛顿为什么是英奸:,,,ZT
大西洋两岸人民同文同种,北美自古就是不列颠王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大奴隶主华盛顿为首的一小撮美独分子勾结境外反英势力(法国),妄图把13洲的领土从英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北美人民在内全体不列颠人民意愿的英奸行径,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
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引入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的。就是整个大陆会议的代表权是否足够的问题。独立战争是不是一场内战?!

因为如果这个问题存在,就意味着,美国的独立和克里米亚的公投一样无效。而且即使退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这个问题只会变得更严重。因为Loyalist大多数是有钱人,也就是说按照美国独立后最初的投票权原则:大多数资产债务相抵后不到100美元的人是没有投票权的(华盛顿尽管有很多地产但在继承寡妇妻子的财产前,一直处于净负债状态)。那么在有100美元净资产的人当中,保皇派和革命派的比例就很难说了。 实际上的情况很可能是在13州内坚定地Loyalist的人数和坚定武装革命派的人数其实是差不多的(各占白人人口的20%左右),大多数人是中间派。 当然,白人男性中到底保皇派比例如何争论就更多了。不过直接拿起武器对抗革命派(主要是守护乡土)的北美13州保皇派大概也有17000人左右(注意,大多数时间内大陆军正规在编主力部队大概也就这个数字,这个数字不包括在正规英国远征军人数中,主要在新英格兰地区),华盛顿本人的继子,和富兰克林的儿子都是保皇派。(你们可以去搜索Loyalist, American Revolution这几个关键词)。我自己也稍稍查了下,当时约翰亚当斯自己的估计是:3类人各占1/3(也就是说他知道他们的代表权可能不够)。但实际上就像任何时候一样,中间派占大多数。而且最近还有研究说,后来独立后移居加拿大的很多保皇派与战争时的保皇派交叉率可能比预想的要少,因为后者大多可能已经在1781~1783之间移居回英国了。前者中很多是因为独立后经商条件恶化而移民的转口贸易商人,这些人经济动机远远大于政治动机,所以在战争时他们可能只是骑墙派。而在整个独立战争前后,逃到加拿大的保皇派人数甚至可能比当时加拿大的已定居人数还要多。(具体人数难以统计还因为,大概到南北战争前,又有些人陆陆续续因为经济原因移民回美国了,当然后来移民记录与家谱研究就比较完整了)

而且,当时英国内部政策许诺黑人事后可以自由的(实际上英国后来大概在1830年左右就全境废奴了),那么这样算的话,如果以后来整个英联邦内自由男性有投票权的原则。代表权问题的性质也不会减轻。

实际上不是后来加拿大人民才惩罚他们的,独立战争一开始,大陆军就打了个大败仗,他们试图主动进攻魁北克城,结果进攻的人数比守城的人数还少(当然守城方可能有临时义勇)就一路逃了回来。(后来的某美国副总统,打死汉密尔顿那个,也参加了那次战役)从7年战争到后来二次英美战争,双方一直都在魁北克和纽约之间互相攻防,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海权,不从海路),不管从哪个方向,都是进攻方失败。

所以,可以说英国当时的军事政策有问题。对形势估计不足,希望用1~2次震慑性的决战解决问题,希望在北方直接击垮大陆军主力,结果反倒导致拉锯(从这个角度华盛顿的费边战术确实是起效的,只不过不清楚这是其主动选择还是无奈巧合),就地补给进一步破坏了保皇派和中间派最坚定的纽约州的平民资产和支持率。一半部队都从陆路由加拿大进攻新英格兰,结果遇到补给问题和伏击。

如果他们一开始就避实就虚,在法国人到来之前实施后来的南进策略,那么事情就很不一样了。如果英军一边占住纽约波士顿这样的工业城市。一边在法国人到来之前就把军队从海路由加拿大运到南方。然后一边释放黑奴,一边把革命派主要人物的地产没收分发给支持他们的南方保皇派和中间派普通自耕农的话,(就像革命派此前在这个地区把保皇派的地产没收分发给他们自己的支持者那样。所以后来巴黎条约里,英国方面一直要求发还赔偿保皇派财产这事,在南方这事从来没做过任何形式的补偿)

实际上好几个所谓国父,那么坚定的要革命是因为他们很多人此前都有走私行为(所以,特别积极的抗税)。还有好几个有贪污行为(比如富兰克林就把英国政府交由他分发给无地移民的土地高价倒卖)。实际上英国在北美13州的税率并不比其它殖民地高。(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

所以,咋说呢,其实这帮人比较像俄罗斯变色时代的霍多尔科夫斯基这类人,其实自己多是殖民地时代政府当局里的地方上的小官员。(霍就是莫斯科某区gong青团区wei书ji,所以后来私有化的时候有门路用私有化债券都买石油部门的资产,而不是买吃的)。他们和霍的不同在于,他们在独立战争开始前就已经发财了,而且后来大家都一起当家,所以感到需要互相制衡,不像俄罗斯。

在英国方面,毫无疑问,政府方当然认为这些人是叛匪,但在当时知识界有不同看法,比如埃德蒙·伯克这样的,就认为英国应该放弃北美。他们的观点呢,通过当时的部分英国本土报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争取了部分公众同情,这种情绪主要通过英雄化华盛顿的形象体现,比如当时的一部分英国报纸在华盛顿2次不错的军事行动中都称赞他的人品。特伦顿和普林斯顿,前者确实是一次出色战术胜利,后者只是一场实际上的平局,都没有军事上的决定性。不过由于英国报纸的宣传加上富兰克林的外交手段都变成了战略胜利。前者使所有人都对大陆军和以华盛顿为代表的革命者的形象有所改变,后者则直接促使法国加入。前者中英国媒体宣传华盛顿用兵如神,又宽容大度,释放了所有俘虏。(确实俘虏了近千德籍雇佣军,不过当时大陆军子弹粮食都缺,不释放能怎样?一起用刀捅死的话,纽约州当时有很多德裔移民人口,很多本来就对大陆军印象不好了,这次行动本来的目的就是要鼓舞士气,争取民众支持)。这些很大程度上都促使了英国愿意在1781年以后决定和谈。战争大多数时间内,纽约州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都在英国控制之下。就是在1781年约克城战役之后,英国还在纽约城内有2万6千补给士气良好的正规军,北美还有一支相当规模的舰队,而那个时候法国人已经因为财务问题要撤军了。当然后来英国人吸取教训在战争期间就对报纸有所管制了(印度,布尔战争,一战)

所以,整个独立战争实际上也是一场内战,虽然保皇派也认为应该减少税收,但他们不同意脱离英国,或者用暴力手段反抗,更不同意废除王政,认为那会带来暴民政治和暴力独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