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全球将现死亡高峰 揭死亡真相:可能没你想的那样可怕
2019-04-10 10:46:00 by 低智商猪头
怕是一种心理活动,死亡是一个客观事件,怕死这个词表达的是,对死亡这一事件的看法,以及由此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情绪。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继而产生不同的情绪,非常之正常。所以,如果一些人,对死亡,比普通人有更深刻的体验认知,是完全有可能,对死亡产生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不是单一“怕”字可以表达的。
怕死,到底在怕什么?无非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
1、关于肉体痛苦,首先我们要明晰一个概念,死亡前的肉体疼痛,不是死亡所带来的,而是生的某种状态,这种状态,在你出生、生病、遭受创伤、手术后.....生命的许多时候,都会出现。很多人,把害怕这种疼痛,混淆为害怕死亡。而死亡,却恰恰可能是这种痛苦的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是上帝送给你的一个礼物。所以,如果你因为害怕死亡前的肉体痛苦,而惧怕死亡,显然是害怕错了对象。
想想看,随着我们步入老年,身体越来越虚弱,对环境越来越难适应,各种病痛找上门折磨你,当这种状况发展到极致,身体无力承担之时,死亡就会降临,这难道不是一种解脱吗?如果这种无助的状态,持续到永远,怕不怕?你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痛苦的活着。这种痛苦的活着,前边连接着,青年、中年、老年一切的所作所为,后边,连接着死亡。而这种痛苦,完全是因为前半部分所引起的,与死亡有什么关系呢?死亡只不过恰好是,痛苦后的一个终点而已。让你害怕的,难道不应该是前生今世所造作的因吗?所以,因为害怕肉体痛苦而害怕死亡,在逻辑上,并不成立。
对于这一点,佛家从两方面看:
(一)这些都是业,不能更改,必须承受。是肉体存在的必然,生命存在的代价。我们这套感官系统,时时刻刻都被心识,训练用于追逐快乐,吃饭、泡妞、听音乐、看蓝天白云,都会产生快乐,但很不幸,对快乐越敏感,对痛苦也会越敏锐。所以,减少对快乐的追逐,才能减弱对痛苦的感知。平时生活里,有意体味平淡中富足与幸福的能力,而不是过于追逐,外在的感官快乐。
(二)正确的感受肉体疼痛。我们的感官,只是负责感知刺激,并不解读信息。解读是心识的功能。同样一种刺激,在不同的环境下,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同一杯20度的温水,在40度的夏天室外,摸起来是凉的;在-40度的冬天室外,摸起来是热的。对感官刺激,心识会综合周围环境背景,给出一个解释,这种解释,掺杂很多主观成份,情感干扰,从而将刺激信号放大、缩小甚至扭曲。比如一进医院大门,闻到消毒水的味道,看到戴着冰冷眼镜的白大褂医生,锋利锃亮的手术刀具,刚刚推过一具手术失败的死亡患者……,此时疾病本身的疼痛度,可能只有3、4级,但是心识在获取大量环境信息后,放大了身体疼痛的感觉,立即窜升至10级。
所以佛家认为,业力产生的果报,只需要平静的接受感知即可。可我们普通人,会透过分别心,一刻不停的搜集外在信息,运用观念组成一个牢固背景,来强行解读这个果报,往往导致不正确的感知。或是夸大了痛苦,或是增强了快乐,总之都是邪见带来的过度感知。练习弱化分别念,摆脱用观念知见去评判一切,可以减少很多情绪,导致的余外感知。
2、对死亡精神层面的恐惧,也同样全部来自于人们的想象。至今人类没有从死亡本身,获得任何信息,死亡是绝对的黑洞。没有任何信息,就形不成有效判断,所谓的情绪都成了无稽之谈。人们对死亡的印象,全部来自于生的信息获取,然后延展出的想象。什么车祸、鲜血、挣扎.....,全部都是生命信息的获取,形成某种观念,作为一个背景,来产生对死亡的看法。试想如果死亡之前,是另外一些信息,如人忽然圣光闪耀,满面幸福状;或者芳香四溢,或者变成一只蝴蝶,慢慢消失.....,人对死亡的印象肯定大为不同。后者不代表死亡一定是好,前者也不代表死亡一定是坏,这些都是生的信息,所产生的印象。人们把对这些信息产生的印象,错误的贴在了死亡的标签上。
所以,恐惧是对生的信息,产生的看法与执着,如贪爱、潜意识里的观念、执着于自我等,只是这些信息,在死亡面前,被扭曲扩大,而产生的心理效应,如果能对这些信息认知处理好,死亡就是一个自然而然地奇点。
所以,佛法从来不是为了死亡,而单独强调需要做什么,而是从超越生死,本体的视角来修行,生死都是一些缘起的现象,不具有永恒性,生命每时每刻都可以开始,铲除那些内在的效应。死亡就如同睡觉一样,如果把这些效应加在睡觉之前,同样会对睡觉产生恐惧。我们之所以恐惧,是因为不正确的看问题的方式造成的,而不是死亡本身具有什么。
西方宗教则是基于,某些死而复生的人,如耶稣,带来的死后的信息,发展出的一套指导生的理论。和佛教的着眼点不同,他们把生,作为死后天堂的基础,死后才是永恒,才是真正的生。所以你如果接触一神教的人,会发现他们大多比较极端。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文化比较强势,喜欢征服,到处传教的原因,所以你看,他们把恐惧与痛苦,当成进入天堂的资本。天堂存在与否,他们并不知道,但是通过这种强有力的想象信仰,把肉体、精神的痛苦,转化成赎罪的资粮,可以有效对抗死亡的恐惧。
佛教则认为,生死是平等的,都是表现形式。本质是形而上的某种结构,在不同的因缘环境下的显现。这种结构,会自动吸收环境里的信息和能量,从而改变存在形态。就如同一颗苹果种子,和苹果本身是等价的,只是不同环境下的显现,是苹果基因处于不同信息和能量流转下的状态。生遇到的问题,死也一样存在,只有将结构消减,生死现象就失去了内因。这种形而上的结构,就是我执、分别、贪嗔痴慢疑。所以学佛的人,不会拘泥于生死,为生或者死,特意做些什么。而是从着眼于从内在,彻底的改变自我。
所以,学佛的人,不对抗死亡,而是试图理解,贯穿于生死背后,主宰世界的结构和规律。心理痛苦,佛家说放下,放下有三层含义:
(一) 原谅,原谅别人、原谅自己、原谅这个世界的一切。精神的痛苦,在原谅后得到解脱,肉体的痛苦,随业力即来即去,没有了精神痛苦的渲染,肉体的痛苦,恰如其分。
(二) 戒除贪心,对世间人情、事物的不舍,来源于贪爱,来源于心识追逐快乐感受的负效应。所以,对财、物,要修炼布施,不要管对方是不是骗子,重点在借物修心;对情、事,要学习看破,把对情爱的执着,转换成一颗有爱的心。
(三) 修炼禅定,控制“想”,一切痛苦,皆来源于想象。人是有梦想的动物,梦想带给人更多的未来和现实,但同时带来许多的痛苦和烦恼。执着于梦想,会造很多业,承受很多五阴炙热之苦。举例,你的梦想是当总统,但你实际的业力,可能是州长,如果随缘而为,当个州长不会让你付出那么多的心力,可你心识非常执着于总统职位,让你的五阴炙热烦恼倍增,不择手段让你产生新的业力,即使梦想成真,也是通过造业、透支业力得到的结果,以后还要还。业力就如同银行存款,正常有多少花多少,如果非要买超出存款的东西,就要借款透支。所以人要悟天命,随缘而行。
最后,真正学佛的人,不怕死亡,因为放下一切后,心中是广阔的大海,痛苦如墨汁,滴入大海,只有瞬间存在,随即了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