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又称《西游释厄传》,简称《西游》,是中国古代明朝的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全书58.5万字(世德堂本),共100回,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一般认为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书中讲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等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兴佛灭道的代表作,也有观点认为《西游记》是暗讽权力官场的讽刺小说。因《西游记》的传颂,明清之际吴元泰、吴政泰、余象斗等因而又据佛、道两教之有关戏曲杂剧和神话传说,撰写《东游记》、《南游记》和《北游记》,再加上杨志和之另本《西游记》,合称《四游记》。《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版本繁多。
“目前天文学家的数目大约是2000人,而非常凑巧的是,前几年国家林业局作了一个统计,他们发现在中国,大熊猫的数目也大约是2000只。天文学家和大熊猫都属于珍稀种类,大家都非常好奇天文学家都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语言并不来自传统的大学讲堂,或是荧屏中的百家讲坛,而是来自一场类似TED的网络课堂,讲述者踱步于800人大厅的舞台上,对各种知识信手拈来,给人遨游于知识殿堂般的享受。这是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李向东录制《宇宙简史》课程时给人的第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