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汇集建筑学院建筑史研究领域最强的教师阵容,由王贵祥教授、吕舟教授、贾珺教授、刘畅副教授和贺从容副教授领衔主讲。体味中国古建筑之美,理解中国建筑的重要内涵。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很多伟大的城市,汉长安、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和洛阳、北宋开封、元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这些城市虽已星光黯淡,却留下了一座座优美壮丽的建筑杰作,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的宫殿、宗教建筑、佛塔、陵寝和园林等建筑类型,无论建造技术还是美学追求,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古代的建筑有着自成体系的一套营造方法,以木结构为主,也有不少砖石结构的佛塔和陵寝。历史上建造了大量宫殿建筑,北京故宫是现存世界上最大宫殿建筑群。
作者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著名哲学家,直觉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其创化论反对机械论。本书初版于1889年,作者以之获得博士学位。其法文原名是《论意识的直接材料》,《时间与自由意志》为本书的英文译名。在本书中,柏格森提出了“绵延”这一术语,并以此概念为基础,分析了意识的不同状态,阐述了绵延与意识、绵延与时间、绵延与自我的关系。他对人的意识流动不居的特征的描述,目的在于强调意识不间断的流动性是真实的存在,具有本体论上的存在地位,从而试图以之解决哲学上争论不已的意志自由的问题。
《西方哲学史》系统讲解西方哲学史。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演进的内在脉络和精神实质,将哲学史看作是哲学思想在历史过程中自身演进的逻辑结果,力图把不同时空背景中呈现出来的各个哲学派别和各种哲学思想当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加以把握;在内容上分为六章,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16-18世纪西欧哲学、18世纪法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渡。
现象学首先不是一些原理和体系,而是观察人生和世界的独特方式,也就是在体验对象时一同体验到这体验过程的在场意识方式,而且,关心这种意识方式的前提。它最终要超出将存在当做主体和客体来打量的传统哲学方法,而进入到更原本活泼的反思乃至前反思的思想维度。本书通过解读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著作,开显现象学的问题来源、观察问题的视角、现象学方法的特征和深化过程,以及现象学思考在不同现象学家那里的质的丰富性和内在呼应性,由此而引导读者进入思想的新天地,培养读者的现象学观察能力。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哲学,知识论,认知科学哲学等。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全国高校教育名师,研究领域涉及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
介绍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音乐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展现出的不同风格特征做了细致分析。西方音乐历史及音乐体裁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西方音乐的起源。二、中世纪的前期和盛期。三、“新艺术”时期。四、文艺复兴时期。五、巴洛克时期。六、古典主义时期。七、浪漫主义时期。八、新音乐……
本系列介绍了世界著名建筑的历史发展进程,包括远古巨构、地中海明珠、城堡与教堂、东方灵光、神州城苑等十五个方面来介绍建筑的发展历史,并由建筑形式和材料的变化引申出城市规划发展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