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中国女儿

我和我的中国女儿 作者:[美] 玛莎 翻译:白雪 中国有一个古老的说法,叫做千里缘分一线牵。缘分是一条无形的线,它不受时间、地理和环境的影响,或者伸延,或者盘绕,但绝不会斩断。我们和女儿的缘分跨越了国家,跨越了文化,也跨越了种族。曾多少回,相会好像永远不可能发生。听说许多领养孩子的人都有过这种“等待游戏”,我们也只有耐心等待。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七日我们终于相会了,那情形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永远难忘,在经历了无数的等待和梦想后,我们得到了一张她的3.5 x 5 英寸的小照片。不是近照,大约是在她三个月大的时候照的。但我相信,在见面的时候我一定能把她辨认出来,因为母亲都会认识自己的孩子。此刻你大概已经猜道,我是一位到国外领养孩子的美国白人母亲了。我和先生到中国领养了女儿,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们早就准备建立一个领养国外孩子的家庭,这不是轻率的决定,而是经过了长期的考虑。我们认为,除了正常的抚养和教育孩子之外,还需要让她认识文化上和种族上的差异。我们的目的不是想养一个“一刀切式”的美国中国孩子,而是要抚养一个不同种族的孩子。尽管有许多局限性,但我们会尽量让孩子在她的文化中有交往,让她体验那种传统、风尚和人情。整个过程都不会容易,但我们知道在社区里可以得到有关信息,家人也愿意提供帮助。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宾馆里的我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敲门声。一条无形的线牵来了我们的缘分。那天,我们是提前几个小时到达了江西省南昌市的湖景宾馆。中国长城领养事务局的负责人让我们在室内耐心等待,说孩子到来的时他们会通知我们。坐在那里,望着细雨拍打着窗户上的玻璃,外面的渔民正准备到湖里撒网捕鱼,我的心情格外平静。 我和先生曾无数次地设想过怎样去迎接这一时刻,把那一瞬间准确的拍摄下来。我手拿照相机,先生拿着摄像机,把精心装满了婴儿用品的背包搁在门口。我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但做好了在任何地点拍摄的准备。在这之前,我们甚至自拍了对孩子的表情交流和动作。敲门声响了,我们抓起背包飞快地跑到挤满了新父母的走廊里。但我马上意识到,事情的发生并不像负责人告诉我们的那样。走廊里挤满了抱着孩子的父母,难以置信的是我们竟错过了孩子们到来的那一时刻。别的孩子好像都已经和父母相处了好几分钟。而这一切竟发生在如此喧闹并且离我们的房间才有几码远的地方!我开始从人群里寻找我们的婴儿,她才只有七个半月。我提醒自己不要犯一些领养父母曾犯过的错误,向一个以为是属于自己的孩子冲过去,然后发现错了,自己的孩子实际上是在房间的另一侧。我开始从人群中搜索,霎时间看到一个似乎还没有配上父母的孩子。我指给先生看,同时边拍照边走近她。通过与孩子的照看人以及联络人的对话,确认了她就是我们的孩子。仅仅几秒钟的目光扫视竟像已经相处了好几分钟,不知为什么没有瞬间的辨认过程,或许因为她是那里唯一的还没有配上父母的孩子的原故吧。 在“产房”的那一天,有许多不巧合、不如意的事。但是有了孩子,我的精力就全部集中到了她的身上,其它任何事情都变得暗淡。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想念着这一时刻的到来,甚至进入了我的梦里。但是我怎么也没有想象到她是如此的美丽!绝妙的脸庞,软软的黑发四处翘着,闪亮的黑眼睛,加上美丽的棕色皮肤。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发现了她更多的特点,比如她的肺部发育很好,洪亮的嗓门很容易盖过房间里的任何声音。我们领养旅行小组的人也很快发现了她的这一特征,便常常过来帮忙,试着用新的姿势抱她好让她平静下来。但这种好心的帮忙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当孩子离开我们怀抱的时候哭的声音就更大了。我们深知转折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在这之前她一直被一个深爱她的临时代养家庭抚养。值得欣慰的是她能把不痛快哭出来,而不是数日拒绝与我们交流眼神或拒绝食物什么的。 在中国我们和孩子相处的几个星期是十分宝贵的。我们享受着亲密的家庭生活,没有日常琐碎事务的烦愁与打扰。在整理领养手续文件准备返回美国的同时,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了孩子的过去。 在美国,信息很方便。当我们在食品店里买食品的时候,只要看一下包装盒背面的说明就可以了解到它的营养成分。当买新车的时候,可以查找到各种不同车类的参考资料以及它们的安全性能指标。任何问题都会有答案,只要去问有关人员或查找书本就可以了。然而,被领养的孩子却没有个人档案可以参考。他们的生身父母留下极少、甚至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姓名和出生日期通常都是由代养的家庭指定。作为领养父母,我们体会到这种损失并试图寻找回来些什么。我们把微不足道的东西拼凑起来,想从中窥视到孩子的过去。这一点点东西成为了我们的珍宝。一只手工缝制的胶底棕色花布鞋成了孩子被精心照顾的象征。在一个弃婴报道里提到的地点成了重要的参观场,领养父母们置身那里想象着孩子的生身父母以及弃婴的情形。参观孩子所在省份的一个家庭变成了探视孩子过去的一扇门;另一省份的一个家庭院落变成了探视孩子过去的另一扇门。在一个住户的门外,一位主妇正在杀鸡,沿着一步阶梯向里望去,可见祖父母与儿孙共享的两个房间,一口大锅倚墙而立。接着,一个竹编的婴儿摇篮抓住了我们视线,我们盯着它不忍离去。那情那景让我们不禁地发问:“我们的孩子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吗?她曾经在这样的小竹篮里被摇着睡觉吗?”作为领养父母,我们试着把这星星点点拼凑出孩子可能有的过去,以便为她编织一个美好的故事。 一位当地研究各种不同领养方式(从寄养的家庭领养,私人领养及国际领养)的社会工作人员被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哪些方面国际领养父母不同于中国国内的领养父母?她列举了三条:1)国际领养父母必须是中产阶级以上。2)他们会阅读你给的资料。你给他们一本三百页的书并要求他们读其中的一章,但是在下星期你见到他们的时候发现一本书已被读完。3)当他们决定在中国领养孩子之后,即使由于某种原因使领养过程趋于缓慢、改变甚至关闭,他们仍然拒绝改变国家,哪怕是改变到另外一个亚洲国家去领养。 作为一个国际领养父母,我们全部符合以上几点。当即将自己生产的父母忙于读照料小孩的书籍的时候,我们这些准备去中国领养孩子的父母却忙于阅读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书籍。 我们领养家庭旅行小组的代理人建议大家带一本照料小孩的实用书籍去中国,以作为参考。在和孩子相处了几天之后,大家共同认为应该把它摈弃,以便让箱子多出一些空隙去装中国纪念品。那书是一点儿指导意义都没有。我们七个半月的婴孩已经习惯于吃稀饭和面条,并且用饭碗喝水。在我们小组里,一岁半的孩子都已经会使用厕所。而书中却没有任何章节提到怎样帮助孩子去适应新的环境或告诉你孩子屁股上的青胎记何时消失。 为了给孩子拼成像样的故事,领养父母往往会引入一些几乎不相识的人物。比如领我们去见孩子的联络人成了坂叔叔或者琳达阿姨,从未见过的孩子临时代养母亲的照片挂在我们家中最显耀的地方。曾经一起去中国的领养家庭每年有一次聚会。领养父母把孩子的照片和关于孩子生活的信件寄往孤儿院或者临时代养家庭,让他们知道孩子们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并且生活得不错。有些领养父母甚至举行某种形式的蜡烛晚会来让孩子们记住他们的生身父母。所做这一切的目的都是试图为孩子创造一个过去,并且让他们懂得自己与过去的关系。 在信息不发达的地方,领养家庭集聚在一起,分享他们所得来信息、并且互相给与帮助。国际家庭互联网上领养中国孩子的部分成了大家交换意见和交流信息的巨大场所。国际家庭有不同的分支,并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都设有当地的服务机构,目的是对领养中国孩子的家庭提供养育方面和中国文化方面的帮助,鼓励从中国领养孩子,帮助等待中的领养家庭,保护和赞助仍然滞留在中国孤儿院的孩子们。 几年前,我和丈夫及女儿去LAX飞机场的时候,路过洛杉矶的唐人街。我身上背着几个印着中国字的花色背包。在通往机场的公共汽车上,司机看着我的背包,笑着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用坚定的语气回答:“是的!” 尽管我在种族上不属于中国人,但是我的灵魂随着女儿通向中国。十分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我领养我们的女儿,我为成为一个中国孩子的母亲而感到骄傲。我要教她为给她生命的国家而自豪,并且让她意识到她是一个中国美国人。 女儿仍在她的旅途上行进,作为母亲我将接着为她编织过去。不久的将来这些故事将从她的口中讲出。我真诚地希望她能够串出一个美丽的故事,认识到她自己有无限的价值,被中美两个国家所爱,并且每个人都希望她幸福。在这里我用Betty Jean Lifton的话语来结束:“作为一名作家,我常常被其它的题目所吸引,但终究要回到领养的主旋律。无论是幻想还是现实,领养与非领养的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人类行为的特征之一,就是试图解开人类与人类之间,人类与所有生物之间互相关联的秘密,并在其过程当中去认识自己。” 后记 白雪 第一次和玛莎打交道是我负责中文学校的时候。正忙于学校的开学事项,有一位美国妇女给我打电话,说是要送她四岁的中国女儿学中文,问有没有合适的班级。我说我们学校只有中国孩子的班级,如果你愿意把孩子送到专门针对领养孩子开的班级,我可以把你介绍到其他学校。对方马上说:“不,不,我想把女儿送到全是中国孩子的班级里,让她和中国孩子打成一片,了解中国文化。”我既吃惊又欣喜,吃惊的是竟有这样为养女着想的母亲,欣喜的是我们学校又多了一位学生。 四岁的彤彤进了拼音班。她是典型的中国女孩长相,肤色略黑。看得出她是个受爸爸妈妈溺爱的孩子,并且性格腼腆害羞。每次上课,彤彤从头到尾都由妈妈玛莎坐陪。她坐在椅子上,妈妈坐在地上,有时她还坐在妈妈腿上不下来。老师让大声读拼音,彤彤从来不张嘴,倒是妈妈“阿、哦、呃”地为她念。因此,全校都知道彤彤有个具有十分耐心和爱心的妈妈。 凤凰卫视来采访中文学校,特别提出要采访领养中国孩子的家庭,我带他们去了彤彤家。他们住在较远的新区,房子和在门外停着的车都很一般,显然他们不是很富有的家庭。屋里的摆设也很简单,没有多少家具。墙上挂了几幅中国画,还有两个中国灯笼。桌上放了一本厚厚的影集,打开一看,都是彤彤的。细细看来,像是小彤彤的传记。第一页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抱着几个月的彤彤的照片,旁边有一份领养证明书,还有妈妈玛莎写给彤彤的一封长长的信。信中说让她长大了知道自己的源头。密密麻麻的纸上写满了彤彤被领养的过程以及美国爸爸妈妈对他倾注的爱。玛莎说刚接触七个月的彤彤时,她只让爸爸抱,不让她抱。影集里有爸爸抱着彤彤在中国机场的照片,还有彤彤在美国和其他被领养的中国孩子的照片。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有个一团体,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摄像机前,玛莎显得更加漂亮,她的天生丽质与诚实真挚混为一体,显得格外动人。她高大的丈夫长着一幅厚道相貌,他是搞地质工作的,玛莎在家里照顾彤彤及料理家务。随着记者的提问,他们说,不是因为生理上不能生育,而是选择了这样生活。他们讲述了领养彤彤的过程以及他们夫妻对彤彤满腹的爱。在讲到爱女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喜悦时,玛莎流下了热泪。他们两口子的人品给采访的凤凰卫视的付台长和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不感叹地说小彤彤可真有福气。 在中文学校一年一度的结业典礼上,彤彤一家三口都来了。玛莎和先生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地观看着,小彤彤在他们身旁边玩儿边看。有些家长嫌时间拖得长带着孩子先走了,他们却一动不动。我们的新旧董事会和新旧校长都进行了交接仪式,然后是学生表演节目。我们在台上台下忙着,等注意到他们的时候,已经快结束了。我跑过去问他们是否听得懂,他们摇头说听不懂,但说愿意坐在这里,光听声音就十分好听。我们后悔没有找个家长坐在旁边给他们当翻译。 暑假期中,玛莎给我打电话,她果然不知道我们已经换了校长和董事长,毕业典礼上只是看了个热闹。她问我中文学校是否能到彤彤所在的幼儿园去表演中国文化节目,她们要办一个中国周活动。我欣然答应了她。一个月后,我和校长穿上了旗袍,带了几个孩子到了彤彤的幼儿园,里面摆的满是中国的画、旗袍、大褂、扇子,茶壶等等。我们的孩子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打扮成了中国旧式的小姐或小地主爷,拿上了道具和用英文写的关于长城和中国节气的介绍,绘声绘色得向黄发碧眼的小孩子们作了介绍和表演。我的小儿子表演了中国悠悠,大儿子表演了中国武术。那些小男孩们对武术最感兴趣,伸胳膊翘腿跟着舞了起来。中午,玛莎坚持为我们付饭钱。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告诉她我和一些朋友在写关于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问她是否能写一篇关于彤彤的文章,她欣然答应了,并说一个月以后交稿。她还义务负责编辑一份关于领养外国孩子的杂志,说愿意把我用英文写的一篇关于全美中文学校介绍的文章登在她的杂志上,并且为我们中文学校刊登广告,还说将多介绍一些美国家庭来学中文。 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们中文学校增添了成人中文班,学员大部分由玛莎介绍来的。同时,玛莎给我递交了她写的文章,就是上述这篇。我看了之后很感动,说希望她多写。她说目前暂时没有时间,因为她和先生马上要到中国去领养第二个孩子。她又说,将来有时间一定把两个孩子的故事都写出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