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硕果累累-记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建侯教授》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江海桥声》1991年 2 P32 特写 《桃李芬芳 硕果累累-记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建侯教授》 陈永昌(2900字)

杨建侯教授是位艺高望重的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心中颇为敬仰,虽然他的寓所与我的住处相距不过一箭之地,然而从未敢去叩响他的门,直到去年夏天,有位外地友人托我去找杨教授谈一件事情,并且不容我推辞,这才前去拜访。 杨老出身贫寒,1910年6 月生于无锡北门外的荷叶村,世代以造船为业。他小学毕业后便当上了徒工,先后在织布厂、织袜厂学徒,后来又回到父亲的造船场学做木匠活。在此期间,他默默地爱上了绘画,先是临摹报纸上的线描插图,后又临摹起香烟盒里的人物画片。画好便贴在墙上自我欣赏,什么渔翁、工匠、英雄、美女……贴得满屋都是,真象个小小展览馆了。 他白天干活,晚上对着小油灯学画,每每忙碌到深夜。工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他的画在村上有了些名气。乡下人造船图吉利,喜欢在船头画个“聚宝盆”,还要在盆里画支笔和一把如意交叉起来,这叫做“必定如意”。杨建侯画的聚宝盆不但造型漂亮,而且着色描金,颇受乡亲们青睐。乡亲们夸他很有绘画天才,如果去专门学画,将来定有出息。 众人的议论,使得一向恪守“老本行,金饭碗”教义的父亲也改变了主意,居然同意儿子去拜师学画了。就这样,杨建侯于1927年秋天,进无锡私立美专就读。 在旧中国,毕业就是失业。1930年,杨建侯于美专毕业后,正茫茫不知所之,忽一日从李金发主编的《美育》杂志上看到徐悲鸿先生画的素描,顿生仰慕之心。后来打听到徐悲鸿正执教于中央大学,于是,他瞒着家人,偷偷跑到南京来投奔。 徐先生看了杨建侯的习作十分赞赏,对于他的处境也颇为同情,当即答应他到中大来旁听。从此,他白天在艺术系听课学画,晚上到阅览室去刻苦自学文化课程,准备来年正式报考中央大学。果然,一年以后,这位没有读过一天中学的年轻人,终于以优良的成绩被中大艺术系正式录取了。 徐悲鸿先生非常喜爱这个沉默寡言而又刻苦好学的青年,平时对他即严格要求,又多加关照,常以书画作品赠他。杨建侯也一直视恩师的赠品如珍宝。不料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后,他逃难到镇江时,那只装满徐先生墨宝的箱子,竟从难民车上被挤落丢失。他非常痛心,一连多日寝食不安。后来他逃亡到重庆,见到了徐先生讲起此事,徐先生宽慰他道:“人能逃出来就是大幸,何必再去计较身外之物呢?现在我再给你补画一张吧。”说着,展纸挥毫,为他画了一张《立马图》。画上一匹骏马,昂首回望,挺然而立,笔墨酣畅,气势雄浑。这幅画杨老一直珍藏至今,成了恩师留给他的唯一的纪念品。他时常面对遗作,缅怀当年情景,每每潸然泪下……。 至于杨老自己究竟创作了多少作品,那已经无法统计了。早在30年代初,他就在故乡无锡组织了白浪画会,举办过画展。当年他的油画《铁工》、《遐思》等,参加了上海“艺风社”的画展,得到专家们好评,被《美术生活》专版发表,其中《铁工》画照还被徐悲鸿先生带到苏联去参展了。 新中国成立时,杨建侯正值年富力强。长期被压抑的精神能量一旦释放出来,立刻形成一股巨大的创作冲动和力量。他常常激动得吃不下、睡不好,他联想到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胜利召开,海内外民主人士、社会贤达云集北京,于是借用“群贤毕至”之意,创作了巨幅工笔花鸟画《群雁来归》。这幅巨画的画面是:在博大深远的空间,群雁振翅,翻飞翱翔,齐向北国,象征中华各民族、各阶层的紧密团结,显示了新中国强大的生命力。这幅杰作一经展出,立即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赏和关注,各出版社争相出版。 此后,他的油画《上海第三次工人起义》、《黄继光》、《家庭访问》、《鲁迅在青山煤矿》,国画《送军粮》、《爱国捐献》、《长江沉排工程》等等都相继问世,形成了蓬蓬勃勃的创作热潮,且经久不衰。 到了十年动乱时期,杨先生也和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一样,备受凌辱和折磨,弄得身心交瘁。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以后,他重新看到了希望,胸中漾起一派春意。那一时期,他几乎每天都要到东郊梅花山去,走走,看看,画画,再想想。次年春天,年逾古稀的杨教授终于以大幅中国画《春满人间》奉献给万物复苏的祖国。画面上那丛盛开的红梅,如火如荼,老干新枝,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据说被外交部送到联合国去了,想毕也会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赏,为发展我国的外交事业尽一份力量。 当然,我们在谈论杨先生的艺术成就时,不应当忽略他的另一种“作品”,即几十年来,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其中包括画家、美术教师、美术干部等。象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沈崇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浙江艺术学院前院长赵宗藻,以及江苏国画院院长赵绪成、副院长喻继高等人,均为杨先生的高足。 杨先生早年就执教于国立艺专、广西艺专、金陵大学;解放后又先后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大前身)美术系任教,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他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理论讲授结合实际、科研创作结合教学、临摹写生配合创作”等三条原则。平时对学生更是坚持言教、身教与心教,凡是做过他的学生的人,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 杨教授对教学极其认真负责,为了绘制范画,他吃尽了辛苦,甚至甘冒风险。有一年暑假,为配合山水画教学,奔赴黄山写生,天天啃着冷馒头充饥。一次,登天都峰过鲫鱼背时,他发现一处佳景,竟忘了安危,大步向悬崖峭壁走去。不料脚踏苔藓,一滑数尺,幸被一颗松树根挡住,才免坠万丈深渊。旁观者均大惊失色,他却没事一般,信手翻开速写本勾画起来。 杨先生讲课非常生动,语言风趣生动,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比如他在讲解继承民族绘画优秀传统与学习西洋画的关系时,强调指出,学习西画是为了增加营养,更好地发展中国画,而不是要把国画变成西画。他诙谐地打了一个比方:“我们吃牛奶是为了营养身体,而不是要把自己变成黄牛。”同学们都在笑声中加深了理解。 杨先生经常教育他的学生:一个美术教师不仅要要认真教学,还应当努力从事创作实践,否则,教学也是搞不好的。他说:“教师创作好比母鸡生蛋,不会生蛋的母鸡不是好母鸡。” 杨建侯教授是这样说的,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他坚持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创作,获得了创作、育人双丰收;同时结合创作与教学实践,先后撰写出版了《写意花鸟画法》、《钢笔画法》、《人物画研究》、《连环画的构图构思》以及《郑板桥的杰出艺术成就》等著作,真可谓“桃李芬芳,硕果累累”了。 1989年6 月,江苏美术界及有关部门隆重举办“杨建侯教授八十寿辰、从艺六十周年”庆祝活动,为他办个人画展,出版 文集,开庆祝会。省有关领导出席并讲了话,对杨老的为人及其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整个艺术界、教育界的很大激励与鼓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