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首都 - 华沙
Warszawa
2003年9月2日 参观完奥斯威辛集中营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蟋蟀回到车里查看地图,今天还要北上去华沙,路程为316公里。资料上显示行车需要4.5小时,2个小时的路为什么会需要4.5小时?这个问题蟋蟀上了高速公路就明白了,原来波兰的这条高速公路很象我们国家的一级公路,每2公里都有一个十字路口,刚加速就得又刹车,就这么折腾了4.5小时。 进入华沙的时候天色已晚,随着车流慢慢驶近市中心。突然一座高大的建筑物出现在车窗前,犹如传说中的亚历山大灯塔一般照亮了漆黑的夜晚。于是我赶紧在红灯前取出照相机将这一壮观的景象拍摄了下来。在城里转了好几圈,没有发现路边有显著的饭店标牌,也难怪,华沙毕竟不是一个旅游热点城市。后来找了个比较巨大的饭店,一进饭店,一股刺鼻的消毒水的味道扑面而来。感觉很象国内的单位招待所,怎么也跟4星级的饭店联系不上。我要了高层房间,为的就是能俯瞰一下这座多灾多难的城市。(上图2,饭店阳台望华沙) 第二天清早用餐以后,蟋蟀在饭店前台买了地图(在德国地图是免费的,甚至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饭店索取城市简易地图和资料),在服务人员的帮助下在地图上把计划去的地方都做好了标记。出了饭店门,外面是晴空万里,凉风徐徐,已经有了一丝秋意,这里毕竟很靠北了。跟斯洛伐克,捷克一样,公交车票都得在站边的小卖部里买。车票是单向使用的,如果换车或掉头都得重新打票。从捷克过来的一路上,在公交车上都未遇见查票员,可见人们的自觉性还是很高的。
|
进入市中心,看到的都是工地的场景。昨天晚上看到的那个巨大建筑物依然昂首在那里,远看很像莫斯科大学。这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高234米,是根据著名的建筑设计师Lew Rudniew的设计于1952-1955年间修建的,也是前苏联人民送给华沙的厚礼。这座大厦是文化和科学博物馆,展出形式很象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很值得一看。 华沙,欧洲最年轻的首都城市,但她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早在公元10世纪,人们在华沙附近就修筑了小城堡,引来许多人在此定居。后来城堡被立陶宛人毁坏,人们于是找了个更有利的地形重新修建了城堡,新的城堡离水源近且易守难攻。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城堡被不断完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在城南修筑了城墙。后来圣.约翰教堂的修建和在15世纪时修建的市政厅标志着华沙真正成为了一座欧洲大城市。马索维恩大公正式将华沙定为公国首都,在今天的圣约翰教堂里我们还能瞻仰到大公的石棺。
|
十四世纪初,许多商人在老城的城北处定居下来。后来人们在这里修建了很大的市场,甚至还修建了市政厅和教堂,这里被人称做“新城”。新城可以说就是个商业区,这里有许多作坊,仓库,但是新城没有城墙保护。1569年波兰和立陶宛通过联姻合并在一起,这意味着波兰赢得了地理上的“中枢”位置。此后,邻近的小邦相继合并,他们在华沙选举波兰国王。后来,来自瑞典的齐格蒙特三世(Zygmunt III)被选为波兰国王。1596年,克拉科夫的华威城堡的一把大火让这位瑞典血统的波兰国王决定迁都北上,当然他的“思国”之情也参和在里面,华沙毕竟离他的祖国更近。从此,华沙成为了波兰的首都城市。
|
在华沙有个欧洲著名的珀瓦科夫斯基公墓(Powaykowski公墓),公墓修建于1790年,在此下葬的都是为波兰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其中包括波兰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政治家。公墓占地面积很大,位于市区内。说也奇怪,我很喜欢在墓地中散步。在德国也是这样,一有时间我总去墓地散步,在那里可以得到宁静,周围的绿树花草修剪的非常整齐。有时候我会看看墓碑,看看他们的名字和出生死亡的时间,我会通过墓碑的规模去想象他们曾经是怎样生活的。但是象在华沙这样大的墓地我还没有见过,珀瓦科夫斯基公墓可以说是艺术园地。因为每一个墓碑都不雷同,有方尖碑,十字架,天使,甚至螺旋桨,每一个人物雕刻都出神入化。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雕刻艺术和手法,会感叹艺术家们的才思。
|
波兰在德国萨克森奥古斯丁二世和三世统治时期,经历了一段“建筑复兴”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皇宫得到了修建,还修建了宏伟的巨柱和议会大厦。1791年5月3日就是在这个议会大厦里,宣布了欧洲第一部民主宪章。可是接下来的三次大起义(1794年,1831年,1863年)使得华沙疲惫不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波兰获得了独立。华沙经历了一个新时代,城区得到了扩建,城边还修建了机场。可好景不长,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华沙被轰炸了。华沙的皇宫在德国空军的轰炸中冒着熊熊的浓烟,它象是在哭泣... 1944年,希特勒下令将华沙从地球上抹掉,于是德国工兵开始了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在经过了63天的“华沙起义”后,华沙遭到了更疯狂的报复,整个城市被炸成了废墟。许多军事专家在事后研究,为什么苏军本可以继续势如破竹地攻下华沙却令人意外的停止了进攻。一些专家认为那是斯大林想在盟军的谈判中多捞些资本,代价就是牺牲华沙。就这样,一个古老的欧洲名城从地球上消失了。战后,波兰人民立即着手重建华沙。1989年,波兰告别了社会主义进入了“第三共和时代”,波兰民主了,自由的市场经济正让这个国家慢慢赶上时代的脚步。相信不久波兰就可以进入欧盟,那将又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
蟋蟀来到克拉辛斯基(Krasinski,上图1)宫前,这是华沙非常有名的巴罗克式建筑之一,于1677-1682年间修建。此宫是根据Tylman Van Gameren的设计为Dobrogost Krasinski修建的。珀瓦科夫斯基广场对面就是最高法院(上图2),这是一个新建筑,于1999年修建。我们看到的那些方柱为“正义柱”,象征着法律的尊严。在最高法院的一角有一个纪念雕塑群(上图3),这是1989年修建在珀瓦科夫斯基广场上的。反映的是1944年那次勇敢的“华沙63天起义”。在广场的另一头坐落着圣母玛丽亚教堂(上图4),这座教堂是1660-1682年间由波兰女王玛丽亚修建,如今为波兰军队教堂。正好那天有个军人下葬仪式在这里举行,蟋蟀好奇的观看了整个过程。
|
在玛丽亚教堂门口站立着仪仗队。这是个天主教堂,神甫主持着葬礼仪式。在仪式结束后,由两名仪仗队员开道走出教堂。从死者的军装上看,是一位上校,他的军帽被放在棺木上被抬出。送葬队伍很隆重,除了仪仗队外还有一位身穿民族服装的老人手持军旗,他的两边站着两位上校军官,目送棺木入车。这就是西方人常说的“有尊严的死去”,这是军人的尊严,军人的荣耀。蟋蟀祝福这位不相识的老军人一路平安。
|
从玛丽亚教堂便可以步入老城了,虽说华沙是战后重建的,但仍然带着古老的韵味。街道是古典欧洲风格,石头路为多,在路边的小摊贩兜售一些很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来到皇宫广场,当蟋蟀看到华沙皇宫时,被它那特有的颜色和建筑风格吸引了(上图5)。前面我们讲过,在来自瑞典的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Zygmunt III. Wasa)将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都华沙后,修建了这座宫殿。这是座5角皇宫,宫殿是由意大利建筑设计师Giovanni Trevano, Ciacomo Rodondo和Matteo Castelli设计的。华沙皇宫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又被改建,1939年在德军的轰炸中受损,1944年被希特勒下令彻底炸毁,战后波兰人将它重建。
|
走着走着,蟋蟀突然感觉肚子饿了。于是在老城找了家餐馆坐下,这家餐馆还有专门服务人员给客人挂外衣(这在欧洲已经不多见了,结帐时才知道那是收费项目,另外上卫生间也是收费的),餐馆比较别致,在窗台上摆放了许多旧式的老餐具。看餐牌上居然还有“饺子”,于是要了份牛排和饺子。牛排烤的很嫩,可那饺子实在是赶不上成都的“钟水饺”。不过能在异国他乡尝到洋水饺也算幸事了,蟋蟀让服务生弄了几头大蒜。那个在吧台上擦酒杯的小伙子看着蟋蟀拿着生蒜往嘴里放,眼睛都瞪大了。我示意让他也吃一个,那家伙咧开大嘴傻呵呵地笑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