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5国游-波兰华沙

“蟋蟀哥周游列国记”是自己写的旅游“报告”。里面是蟋蟀旅游过的二十几个国家的游记,介绍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也展示了大量的照片。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波兰首都 - 华沙

Warszawa

 

2003年9月2日

参观完奥斯威辛集中营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蟋蟀回到车里查看地图,今天还要北上去华沙,路程为316公里。资料上显示行车需要4.5小时,2个小时的路为什么会需要4.5小时?这个问题蟋蟀上了高速公路就明白了,原来波兰的这条高速公路很象我们国家的一级公路,每2公里都有一个十字路口,刚加速就得又刹车,就这么折腾了4.5小时。

进入华沙的时候天色已晚,随着车流慢慢驶近市中心。突然一座高大的建筑物出现在车窗前,犹如传说中的亚历山大灯塔一般照亮了漆黑的夜晚。于是我赶紧在红灯前取出照相机将这一壮观的景象拍摄了下来。在城里转了好几圈,没有发现路边有显著的饭店标牌,也难怪,华沙毕竟不是一个旅游热点城市。后来找了个比较巨大的饭店,一进饭店,一股刺鼻的消毒水的味道扑面而来。感觉很象国内的单位招待所,怎么也跟4星级的饭店联系不上。我要了高层房间,为的就是能俯瞰一下这座多灾多难的城市。(上图2,饭店阳台望华沙)

第二天清早用餐以后,蟋蟀在饭店前台买了地图(在德国地图是免费的,甚至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饭店索取城市简易地图和资料),在服务人员的帮助下在地图上把计划去的地方都做好了标记。出了饭店门,外面是晴空万里,凉风徐徐,已经有了一丝秋意,这里毕竟很靠北了。跟斯洛伐克,捷克一样,公交车票都得在站边的小卖部里买。车票是单向使用的,如果换车或掉头都得重新打票。从捷克过来的一路上,在公交车上都未遇见查票员,可见人们的自觉性还是很高的。

 

 

进入市中心,看到的都是工地的场景。昨天晚上看到的那个巨大建筑物依然昂首在那里,远看很像莫斯科大学。这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高234米,是根据著名的建筑设计师Lew Rudniew的设计于1952-1955年间修建的,也是前苏联人民送给华沙的厚礼。这座大厦是文化和科学博物馆,展出形式很象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很值得一看。

华沙,欧洲最年轻的首都城市,但她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早在公元10世纪,人们在华沙附近就修筑了小城堡,引来许多人在此定居。后来城堡被立陶宛人毁坏,人们于是找了个更有利的地形重新修建了城堡,新的城堡离水源近且易守难攻。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城堡被不断完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在城南修筑了城墙。后来圣.约翰教堂的修建和在15世纪时修建的市政厅标志着华沙真正成为了一座欧洲大城市。马索维恩大公正式将华沙定为公国首都,在今天的圣约翰教堂里我们还能瞻仰到大公的石棺。

 

 

十四世纪初,许多商人在老城的城北处定居下来。后来人们在这里修建了很大的市场,甚至还修建了市政厅和教堂,这里被人称做“新城”。新城可以说就是个商业区,这里有许多作坊,仓库,但是新城没有城墙保护。1569年波兰和立陶宛通过联姻合并在一起,这意味着波兰赢得了地理上的“中枢”位置。此后,邻近的小邦相继合并,他们在华沙选举波兰国王。后来,来自瑞典的齐格蒙特三世(Zygmunt III)被选为波兰国王。1596年,克拉科夫的华威城堡的一把大火让这位瑞典血统的波兰国王决定迁都北上,当然他的“思国”之情也参和在里面,华沙毕竟离他的祖国更近。从此,华沙成为了波兰的首都城市。

 

 

在华沙有个欧洲著名的珀瓦科夫斯基公墓(Powaykowski公墓),公墓修建于1790年,在此下葬的都是为波兰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其中包括波兰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政治家。公墓占地面积很大,位于市区内。说也奇怪,我很喜欢在墓地中散步。在德国也是这样,一有时间我总去墓地散步,在那里可以得到宁静,周围的绿树花草修剪的非常整齐。有时候我会看看墓碑,看看他们的名字和出生死亡的时间,我会通过墓碑的规模去想象他们曾经是怎样生活的。但是象在华沙这样大的墓地我还没有见过,珀瓦科夫斯基公墓可以说是艺术园地。因为每一个墓碑都不雷同,有方尖碑,十字架,天使,甚至螺旋桨,每一个人物雕刻都出神入化。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雕刻艺术和手法,会感叹艺术家们的才思。

 

 

波兰在德国萨克森奥古斯丁二世和三世统治时期,经历了一段“建筑复兴”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皇宫得到了修建,还修建了宏伟的巨柱和议会大厦。1791年5月3日就是在这个议会大厦里,宣布了欧洲第一部民主宪章。可是接下来的三次大起义(1794年,1831年,1863年)使得华沙疲惫不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波兰获得了独立。华沙经历了一个新时代,城区得到了扩建,城边还修建了机场。可好景不长,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华沙被轰炸了。华沙的皇宫在德国空军的轰炸中冒着熊熊的浓烟,它象是在哭泣... 1944年,希特勒下令将华沙从地球上抹掉,于是德国工兵开始了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在经过了63天的“华沙起义”后,华沙遭到了更疯狂的报复,整个城市被炸成了废墟。许多军事专家在事后研究,为什么苏军本可以继续势如破竹地攻下华沙却令人意外的停止了进攻。一些专家认为那是斯大林想在盟军的谈判中多捞些资本,代价就是牺牲华沙。就这样,一个古老的欧洲名城从地球上消失了。战后,波兰人民立即着手重建华沙。1989年,波兰告别了社会主义进入了“第三共和时代”,波兰民主了,自由的市场经济正让这个国家慢慢赶上时代的脚步。相信不久波兰就可以进入欧盟,那将又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蟋蟀来到克拉辛斯基(Krasinski,上图1)宫前,这是华沙非常有名的巴罗克式建筑之一,于1677-1682年间修建。此宫是根据Tylman Van Gameren的设计为Dobrogost Krasinski修建的。珀瓦科夫斯基广场对面就是最高法院(上图2),这是一个新建筑,于1999年修建。我们看到的那些方柱为“正义柱”,象征着法律的尊严。在最高法院的一角有一个纪念雕塑群(上图3),这是1989年修建在珀瓦科夫斯基广场上的。反映的是1944年那次勇敢的“华沙63天起义”。在广场的另一头坐落着圣母玛丽亚教堂(上图4),这座教堂是1660-1682年间由波兰女王玛丽亚修建,如今为波兰军队教堂。正好那天有个军人下葬仪式在这里举行,蟋蟀好奇的观看了整个过程。

 

 

在玛丽亚教堂门口站立着仪仗队。这是个天主教堂,神甫主持着葬礼仪式。在仪式结束后,由两名仪仗队员开道走出教堂。从死者的军装上看,是一位上校,他的军帽被放在棺木上被抬出。送葬队伍很隆重,除了仪仗队外还有一位身穿民族服装的老人手持军旗,他的两边站着两位上校军官,目送棺木入车。这就是西方人常说的“有尊严的死去”,这是军人的尊严,军人的荣耀。蟋蟀祝福这位不相识的老军人一路平安。

 

 

从玛丽亚教堂便可以步入老城了,虽说华沙是战后重建的,但仍然带着古老的韵味。街道是古典欧洲风格,石头路为多,在路边的小摊贩兜售一些很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来到皇宫广场,当蟋蟀看到华沙皇宫时,被它那特有的颜色和建筑风格吸引了(上图5)。前面我们讲过,在来自瑞典的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Zygmunt III. Wasa)将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都华沙后,修建了这座宫殿。这是座5角皇宫,宫殿是由意大利建筑设计师Giovanni Trevano, Ciacomo Rodondo和Matteo Castelli设计的。华沙皇宫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又被改建,1939年在德军的轰炸中受损,1944年被希特勒下令彻底炸毁,战后波兰人将它重建。

 

 

走着走着,蟋蟀突然感觉肚子饿了。于是在老城找了家餐馆坐下,这家餐馆还有专门服务人员给客人挂外衣(这在欧洲已经不多见了,结帐时才知道那是收费项目,另外上卫生间也是收费的),餐馆比较别致,在窗台上摆放了许多旧式的老餐具。看餐牌上居然还有“饺子”,于是要了份牛排和饺子。牛排烤的很嫩,可那饺子实在是赶不上成都的“钟水饺”。不过能在异国他乡尝到洋水饺也算幸事了,蟋蟀让服务生弄了几头大蒜。那个在吧台上擦酒杯的小伙子看着蟋蟀拿着生蒜往嘴里放,眼睛都瞪大了。我示意让他也吃一个,那家伙咧开大嘴傻呵呵地笑了起来:)

 

酒足饭饱后,蟋蟀继续游览老城。华沙老城毕竟是新建的,感觉少了点什么。不过这里有个特点,就是人们喜欢用花来点缀城市。老城的房屋除了建筑风格不同外更体现出的是色彩,这些五颜六色的建筑配上色彩斑斓的花朵,让人感觉似乎走进了一个花的世界。在老城市场人们可以看到一尊铜像,这是海的女儿(也被人称为华沙的美人鱼)。1855年人们把这尊铜像安放在这里,铜像上半身是女人身,下半身是鱼身,这便是华沙的城市徽章。(上图4)

 

 

如果仔细看老城的建筑会发现这里跟克拉科夫的风格非常相似,人们精心地打扮着房屋的每一角,有的在墙上制作了精美的绘画和图案,有的配上了生动的浮雕。总之,人们尽量试图着让建筑更具有艺术,更具有灵性。天气好的时候坐下来喝杯咖啡,环顾四周的景色也算一趣味了。在广场上还有画师为游客画像,当然都是素描像。此外这里的商店也值得一逛,有格式的精品首饰,艺术品。广场边随时都有马车等候着你,坐马车游欧洲老城总是不会让人乏味的,马蹄声就如同交响乐一般能带着你进入梦幻。

 

 

樱桃河缓缓地从老城边流过,孕育着这片土地。老城是在14世纪末脱离城堡的统治,并拥有了自己的城墙。在那个时期,老城占地面积为10公顷,城内居住了好几百居民。后来城市得到扩展,四周修建了许多经典建筑,这样一来华沙老城便有了她独具的特色。也是这个原因,华沙老城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收录进世界遗产的名单内。从樱桃河畔看华沙皇宫具有另一番风味,因为皇宫是五角形,它的每一面都独具特色。在老城中还有一个小广场,叫"Syeroki Dunaj"广场(上图3),这里曾经是老城的鱼市,后来改成了花市和首饰交易市场。

 

 

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老城城墙,城墙不是很高,墙头也看不到大炮。下面是青青的绿草地,有一条小路可以供人行走。在老城内也有许多教堂和修道院,比较有名的是圣约翰大教堂,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的教堂;此外还有奥古斯丁修会的圣马丁修道院。在德国的爱尔福特(Erfurt)也有座著名的奥古斯丁修道院,那是马丁.路德曾经作修道士的地方

蟋蟀平时已经不经常走路了,旅游还要背上摄像机和照相机实在是一种累赘,坐在1944年幸存下来的哥特桥上休息一下对蟋蟀来说实在是有必要的:)坐在桥上能看到对面皇宫广场上的齐格蒙特三世的纪念柱,这位波兰国王左手持十字右手持剑,威风凛凛的站立在老城最高处体现出十足的王者风范。(下图2,4)

 

 

漫步老城除了观赏她的建筑和追忆她的历史外,“吃”也是一大课题:)在一个窄巷中蟋蟀找到了一个小店,这个小店专门卖“果酱饼”,饼是现摊的,果酱自选,完了以后用一个华夫壳将软饼装了就可以吃了。(上图1,下图3)饼的口感很好,就是太甜。如果下次你有机会到华沙老城吃果酱饼,就要求少放些果酱,那味道就棒了:)

沿着Krakowskie Pryedmiescie大街走,一路都是著名的建筑物。Krakowskie Pryedmiescie大街3号的圣十字教堂大家应该知道一下(上图3),教堂修建于1682-1696年间,设计师是J.S.Belotti。1726年-1754年间,教堂正面被改建,新加了彼得和保罗的雕像,雕像出自Jan Jerzy Plersz之手。波兰的音乐大师肖邦的心脏就安放在这里,如果大家仔细看便能发现在教堂门口有位基督教徒背着十字,这座塑像出自AndryeJ Pruszynski的手笔(1858年)。

Primas Stefan Wyszynski的坐像摆放在玛丽亚教堂前(上图5),这座塑像是1987年华沙人为了纪念他而修建的。他身后的玛丽亚教堂的正面设计非常特别,为典型巴罗克风格。教堂是1728-1733年间修建,教堂里的神坛为Jan Jerzy Plersz的杰作。

 

 

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有圣安娜教堂(上图1,2),这座教堂起初是哥特式建筑的教堂,1454年时人们捐资修建了它。到1660年时,人们将教堂原有的风格改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巴洛克式风格了,1667年改建完工,设计师是J.S.Belotti。教堂传统格调的正面设计出自Piotr Aigner之手。教堂内部的装修异常豪华,用料非常讲究,给人以明艳鲜亮的感觉,跟古老的哥特式教堂所具有的那种低沉昏暗的格调迥然不同。圣安娜教堂里的巨大管风琴是约翰三世捐赠的(Johannes III. Sobieski),维也纳一役取得胜利后,国王心情格外舒畅,于是将这一世界闻名的管风琴捐赠给了圣安娜教堂。

 

 

走在老城你总会有些新发现,商店不论大小都精心的装扮着自己。包括小小的水果商店,看那小小的橱窗多可爱,简直就是幅静物写生。露天咖啡馆也把自己的小园地布置的井井有条,让游人身在其间象是又回到了自然。街道上还有古老的招牌,如果你仔细观察便会发觉,不论哪个细节都是被人精心构思的,为的都是将城市装点的更加艺术更加完美。

 

 

在老城中有许多18世纪的“居民房”,这些居民房当然都是有钱人所拥有的。其中一个现在已经是艺术博物馆了,在博物馆的外墙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玻璃马赛克装饰的大钟(上图2),我们知道马赛克是古罗马人的发明,彩色马赛克艺术是古罗马和拜占庭的独特风格,而玻璃马赛克的艺术品我还是头一回见。玻璃是埃及人发明的,在埃及的时候也没有见过用玻璃作装饰的任何艺术作品。因此,这个小小的发现还真是让蟋蟀开了回眼界:)

位于Krakowskie Pryedmiescie大街52/54号的玛丽亚升天-约瑟夫教堂建于1661-1682年间(上图3),教堂的正面格调在1782年时被改动,我们现在看到的教堂正面风格是出自Ephraim Schroeger 之手。教堂一侧竖立着一个纪念像,这是波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Adam Mickiewicz的雕像。1898年在他诞辰百年的这一天,人们为了缅怀这位波兰诗人在此竖立了他的丰碑。

 

 

沿着Krakowskie Pryedmiescie大街继续走便来到了总统府,总统府位于Krakowskie Pryedmiescie大街46/48号。总统府于1818年-1819年间由Chrystian Piotr Aigner监制完工,在总统府前面竖立着一位骑马者塑像,这是为纪念选侯Jozef Poniatiowski所制的青铜纪念碑。总统府仪仗队也是巡逻队,他们定时出巡。波兰的军装非常神气,皮靴踏在青石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仪仗队员们神情庄严步履一致地从人群中走过,他们的职责便是保卫波兰共和国总统府。

在欧洲实证主义时期,波兰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就是Boleslaw Prus(1845-1912)。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作家人们也在Krakowskie Pryedmiescie大街的一侧为他建立的塑像,从塑像的神情来看Boleslaw Prus俨然一副哲学家的作派:)

在Krakowskie Pryedmiescie大街32号,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石制阳台。这是Tysykiewicz宫的阳台,阳台被四个力士扛着。这个阳台在欧洲非常有名气,就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阳台是波兰著名的宫庭雕塑家Andryej Lebrun制作的。

 

 

在波兰的日子里让我感到这个民族在崛起,因为我是自己开车穿越整个波兰,路经许多村庄和城镇,我并没有发现波兰的城乡差别有多大。在波兰的农村和小城镇中房屋都比较整齐,人们的穿着也都一样。89年后,波兰的物价也不再便宜了,这里的消费不想大家想象的“便宜”。我就在想,波兰人真的能承受得住这样的消费吗?或许我只是作为来波兰观光的“老外”,但是从汽油的价格能看出这个社会的消费在大幅度增长。

上图3,这是为了纪念1794年的那次华沙起义(Kosciuszko起义)为Jan Kilinski所立的纪念碑。当时Jan Kilinski是起义的领袖,纪念碑由Stanislaw Jackowski设计,1936年被安放在老城的城墙外的Podwale大街。

 

 

在Nowy Swiat大街72号矗立着“科学友好团体”大厦,这是1820年-1823年由Antonio Corazzi设计修建的。这是一个“科学家俱乐部”。在三角广场的一端我们能看见一座古典的圣亚历山大教堂,这是Chrystian Piotr Aigner的又一杰作,教堂采用穹顶,体现出设计师对罗马万圣庙的怀念之情 。圣亚历山大教堂始建于1818年,工程延续了8年。

华沙还有好几处看点,比如居里夫人的故居,波兰无名英雄纪念碑,肖邦的塑像等等等等。但是蟋蟀由于要赶回德国,因此留了好些“遗憾”离开华沙,相信这些“遗憾”会更加让我留恋这片土地。在街摊上买了两朵向日葵,一路行车时经过很多向日葵地,那真是世间最美的景致。

从华沙到我家门口的距离为675公里,资料显示行车时间为9.5小时。我不再问为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了,前面的路一定比较难走。在离开华沙时,由于城市里没有很好的标明公路的标牌,我只好将车停下来问路。一位送货员在跟我解释“无效”后,开车带我了10公里,直看着我上了高速路口才招手掉头回去。在捷克也遇见过一位洋雷锋,开车带我去了我要找的旅店。

有趣的是蟋蟀在回德国的路上经过一个路边餐厅,餐厅很大很新。餐厅的布局很象一个“乡村俱乐部”,里面没有客人,这是一个专门接待过路客人的餐厅。餐牌只有波兰文,我想吃羊排,由于无法跟漂亮的服务小姑娘沟通,我就学羊叫“绵。。。”。她好像听懂了,摇头示意没有。于是我又学牛叫“闷。。。。。”。小姑娘摇了摇头,然后开始学猪叫“哼哼。。”,结果逗的我们哈哈大笑起来。最后只好吃了“哼哼”上路了:)

中欧五国游结束了,过了波兰边界后。蟋蟀以时速190公里的速度往家奔,回家时已经精疲力尽了。行李都放车里没力气往家搬,泡了澡后便一头倒在床上,梦里有什么已经记不清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