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 送孩子到夏令营去

送孩子到夏令营去                 ·楼 兰·   管理有素的美国主流公司机构,都有一套提升机构形象熏陶员工素质的企业文化,并有远见卓识把人才培养作为最有价值的投资,其中一种有效方式,是经常请本单位的专家甚至花重金聘请外来专职培训师对职工进行培训。而美国有不少别具一格的成人培训方式,例如以游戏、表演、测验、问答等方法来使人们认识自我特点并调动内在潜质。   我就从这类培训中受益匪浅。记得在一次员工培训中,培训师请大家站成一横排,根据其指示选择进退。比如有高等教育学位可前进一步,而如果你是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则后退一步。如此一番之后,大家的位置分出前后有别。此时教员说明:通常站在较靠前的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及其他条件,容易获得成功;较靠后的则反之。   这是个测试人们常规素质的有效而有趣的科学方法,但却并非一个绝对公式。例如当时参加培训的一拨人中职务最高的一位部门主任却站在很后面,她是土著印地安裔,家中的首位大学生,但人家不是仍然在事业中作出成绩进入管理阶层了吗?   作为其中唯一的华人外来移民,我在学历、家庭教育背景等方面有优势,但在母语非英语等方面只能后退,最终处于中游地位。当时有个问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事后还专门询问过教员。这个问题是:“童年时是否去过夏令营?”是者可进,否者需退。我当时犹豫了一阵,还是后退了一步。   在我童年可以去夏令营的年龄,正赶上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取而代之的是下乡支农、工厂劳动或军训拉练等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项目。在那次培训时我之所以犹豫,是思索当年那些政治性的校外集体活动是否能“冒充”夏令营的功用?   美国的专业培训师们不见得能理解中国当年的特殊情况,但他们对少儿时代的夏令营在人们成长中所起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因为调查发现,孩子们上学是接触集体和吸取知识,但每个人需要体验更多样的环境,才能健康全面地成长。如果在童年时代能有机会离开学校的传统环境体会另类不同的集体生活,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技能,会对孩子们有事半功倍的培养效果。美国也一直很注重推广各种课外校外少儿组织、开展夏令营等活动,就是要为孩子们提供这类机会(也就是像如今中国所说的“素质教育”)。因此在那个评价人的能力优势的测试中,“是否参加过夏令营”居然与“是否有大学学历”同样进退。   许多成年者作为过来人大概有体会,童年时期在特殊环境中遇到的一件事,可能会给自己留下记忆终生的深刻印象,对自己的性格塑造和人生目标产生的影响,甚至比上好几年学还重大。   当年我们青少年时期在中国经历的学工学农学军乃至上山下乡运动,也算体验了特殊环境,因此至今也仍为我留下一些深刻的记忆。但那些充满政治气味和强迫性的教育方式显然已被当今的时代所淘汰,在中国也不会再实行,更别说在民主自由的美国了。   美国文化重视个性培养,也主张让孩子们通过特殊环境经受艰苦磨炼,而不可过于养尊处优。因此很盛行让少儿体验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又讲纪律重安全的集体生活,最有代表性的要算各种青少年夏令营了。   作为一名家长,我来美国之后为自己的孩子找学校、找课外活动的过程颇多曲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和信息资源。在我专职从事少儿工作后,更常有华人家长询问如何为孩子安排适合的课后校外活动,尤其是夏令营或假期节目,因为家长们年年都为如何让孩子们度过课余时间尤其是漫长的暑假而发愁。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或许对其他家长能有些启发。   新移民们来到美国后的生活工作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需求,开始为谋生而挣扎以求温饱,然后向小康努力,再随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在精神上也有进入主流社会上流阶层的意愿。为孩子选择学校特别是课余活动的过程也是如此。对许多家长来说,为孩子寻找课后和暑假活动,首先是为了“托儿”的实际需要,其次想让孩子补习功课或多学点知识技能,最后才会追求娱乐休闲社交活动。然而,孩子们的兴趣和成长需要却不一定与家长们的思路合拍,他们往往首先需要快乐,再者是交朋友,然后学本事,而不太理解家长的托儿需求。对此,我也是通过多年亲身经历才逐渐明白的。   我的女儿刚进小学时,咱家长还是打工读书的留学生,但暑假不能把年幼的孩子扔在家里不管,也想让她参加有趣的活动并学点本领。女儿首次在美国参加的暑期活动是青年会(YMCA)办的夏令营,虽然两星期数百元的费用使我这穷学生家长发怵,却还是下决心为她报名。让我喜出望外的是,我们作为低收入家庭获得了半价优待。也从而了解到,美国的许多非牟利少儿团体都能为有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资助,因此新移民家长哪怕收入有限,也不要因为怕花钱而错过了让孩子参加活动的机会。青年会的暑期活动以游乐为主兼学别样,内容丰富有趣,尤其利用该机构的体育设施,以游泳等运动项目见长,女儿玩得很开心,那也是她学游泳的启蒙课。好几年后,她还说那次暑期活动最好玩。   但我那时与许多中国家长一样,认为抓紧一切时机努力学习才是子女成龙成凤的正经路子,更希望孩子利用暑假多学点知识,而不是光玩耍。因此后来几年,我主要选择上课性质的暑期班送孩子参加,甚至自己还曾协助华人社区团体办过暑期学校,内容也是注重教孩子中英文、艺术、数学等等。尽管我和一些华人家长比较中意这类以学为主的暑期班,但我发现孩子却并没有对其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暑期班也会每周组织孩子外出游玩,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室内上课,孩子们觉得这和平时上学没太多差别,甚至有人抱怨好不容易放了假还得去上课,因此不想去暑期班。而且我从自己孩子的例子看到,一暑假上课的结果并不见得对其日后的成绩有多少帮助,真还不如给孩子机会放松一下,等开学后再集中精力好好学习。   我也送孩子参加过帆船训练等非课堂性的暑期活动。但这些专项计划通常每天只有不超过半天的活动,如果家长无法按时接送,想参加就有些困难。   孩子长大一些,希望能离开家过真正的集体生活,我开始为她寻找住宿夏令营。她曾经参加过华人社区的少儿文化住宿夏令营,学习了不少中华文化艺术,挺有收获。但孩子们抱怨说其管理方式太中国化,例如每天早上得早起“出操场”,还经常得集合听领导“训话”。这让我想起自己少年时参加过的“军训”,咱们这辈中国人倒是能理解同胞们讲求纪律的管教方法,但那却不一定适合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们。   我还曾通过一个社区机构报名,以优惠价格送孩子参加了在缅因州的一个住宿夏令营,我也到营地看望过。这个美国人办的住宿夏令营另有一套管理方法,聘用美国各地甚至来自外国的年轻学生当辅导员,然而培训与管理亦有不足之处。我女儿因不习惯而感觉不太高兴,我还曾向该营地主任提过意见。但我却通过这个夏令营见识了主流社会的丰富资源。不像华人社区办夏令营暑期班得租借别人的场所校舍,那个风景优美的营地是由一对有钱的美国夫妇捐赠给一个非牟利机构的,因此每年都能举办自己的夏令营并开展多种活动。   后来,我就更留意主流夏令营节目,当发现了女童军的夏令营质量优异物美价廉,真后悔早些年不知道这么好的机会,让自己的女儿错失了多年时机。此时我女儿已经快上高中了,托儿服务已不是我们所需,但我们家长和孩子都有更高层次的需求。集娱乐、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女童军夏令营,是符合我们需要的极好选择。我女儿十四岁时头一次参加女童军夏令营,到位于新罕布舍州的营地住了两周。   尽管我的孩子以往参加过不少美国人或华人社区办的暑期班或夏令营,但我们和其他家长感到女童军的夏令营是管理最专业化的一个。首先,在孩子的报名被接受之后,家长就会收到一份详细通知,提醒各类注意事项,例如需要带什么物品,从多少件背心短裤到生活杂物都列得清清楚楚,对营期内可能发生的情况也都做了预估,并嘱咐家长孩子如何应对。营地没有电视电脑网络,无紧急情况不可打电话,夏令营期间也不允许家长探望。但却鼓励家长给孩子写信,尤其对初次离家在外住宿的孩子来说,很可能会想家,此时“家书抵万金”。通知书特意提醒家长在营期刚开始就给孩子寄封信,而不要等收到孩子的信再回信,因为孩子最想家的时候往往是最初几天。如果不是人家考虑得如此周到,我们这些缺乏经验的家长还真可能准备不完善、应对不适当呢!   家长和孩子还被要求分别填写调查表,主要是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如是否爱好读书,愿意不愿意结交生人,是否善于在大庭广众前表现等等。这有利于夏令营辅导员事先了解孩子的特点,以便调动她们的潜能,又不要让她们勉强作不愿作的事情。填表过程也是考查我们家长是否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有时孩子和家长填出的表格大相径庭。例如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参加表演等出头露面的活动,也以为她不会当众怯场,但孩子却明确表示不喜欢参加这类活动。这也可使家长们受到启发和教育,反省自己是按孩子的特点还是以家长的一相情愿去培养子女。这种极具专业性的预先调查,如果不是具有丰富的少儿管理经验是提不出来的。   我现在回忆起来,以前女儿曾参加过的那个美国住宿营,虽然其他物质条件也不错,却就是在针对孩子特点方面有欠缺。比如我的女儿比较内向羞涩,辅导员们却像对其他孩子一样,要求她处处主动出击,否则很多活动甚至轮不上参加,这当然会使孩子感到不快乐。另外那里的负责人和辅导员对种族多元化认识不够,对待黑人、亚裔等少数族裔不甚公平,因此不开心的多为这些孩子。   而女童子军是个历史悠久提倡种族包容的组织,具有丰富的课外少儿活动组织管理经验。其夏令营也是聘请年轻人当辅导员,但必须年满十八岁并经过严格考核和强化培训。童子军这样的主要靠义工运作的团体,有一套非常切实可行的专业培训方式,因此调教出来的辅导员和义工们个个训练有素。女童军活动及夏令营的目的就是要根据每个女孩的特点,把她们培养成有综合生活能力的现代坚强女性,也就是提高“情商”。我认为自己的孩子缺少的正是这点,让她参加女童军夏令营也是期望弥补她的弱点。对孩子本人来说,当然也是野外露营和略带野性的运动和生活更令其向往,因此她高高兴兴地准备行装,迫不及待地离家去住宿夏令营了。   抱着想见识见识女童军营地的目的,我们全家送女儿前去夏令营。很惊诧这些强大的主流组织真是财大气粗,其物质和人才资源是我们华人社团还无法达到的。那营地是本地女童军分会拥有的地产之一,既环境自然野趣十足,又管理良好卫生安全。女儿和另外三名女孩同住湖边的一个大帐蓬,而同一片林区内的若干帐篷组成一个“部落”,由数名年轻辅导员来管理二十多名少女营员。女儿当时参加的节目以帆船运动为主,并利用湖畔资源开展游泳、划独木舟等活动,也有工艺品制作、表演、野外求生技能训练等。女儿兴奋得乐不思蜀。当她从夏令营回来时,虽然晒黑了皮肤,咬了一身包,但精神状态特好,还结交了新朋友。处于心理成长关键时期的TEENAGER中学生们,经历夏令营的集体生活,对他们认识社会、培养社交能力和思想的成熟格外有益。女儿自从接触了女童军活动并参加过夏令营后,变得日益开朗,增强了社交本事和领导能力。我作为家长,非常欣赏她的这些变化,这比她学习成绩多得几个A还有用!   自到美国后,我们全家几乎每年夏天都会约上朋友们外出露营,主要也是因为孩子们喜欢那种融入大自然的度假活动。而女儿在女童军夏令营中可算享够了露营之趣,以致后来我们再去露营时,她都能用上夏令营学来的技能:扎营帐、点篝火、野炊烧饭、撤离时清除垃圾、保护自然环境等等。我也由女儿的成长受到吸引和启发和,参加了女童军为成人义工提供的专业露营培训,成了有执照的“露营教练”,也就是说有资格带领女童军的孩子们外出露营了(成人露营培训别有乐趣,有机会另叙)。   因为自己有过多年为孩子寻找暑假活动不易的经验,我很体谅其他新移民和华人家长的需求与难处。因此愿意把女童军等主流儿童组织的夏令营介绍给亚裔社区更多的孩子,让他们在少儿时代和其他美国孩子一样充分享受平等的机会,而不要因为错过了夏令营而像我们这些长辈一样得在成长旅途上退后一步。   家长和孩子们需要了解的是,童子军等主流机构举办的很多少儿夏令营,不是总坐在课堂中上课,不是在有空调的房间中享受,更不是住豪华宾馆。但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艰苦与快乐共存的集体生活,会让孩子们学到许多在日常学校和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作为现代家长,我还觉得送孩子去这种位于野外营地的夏令营的好处之一,是让孩子能完全离开电脑、电视等e时代的魔怔一段时间,回归到纯真的大自然中去。   曾有华人家长说,虽然她的女儿特想去野外住宿夏令营,但她是搞医的,担心被蚊子叮咬会染上“西尼罗”等病,因此不让孩子去参加。遇到这样有专业知识却因嗌废食的家长,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虽然没有人能打保票绝无传染病的可能,但就是把孩子锁在保险箱中也不见得就不会得病,没准反而更弱不禁风爱闹病呢!还有家长说,连学校组织的登山露营等郊游活动,他们都不让孩子参加,因为觉得华裔孩子不如美国孩子强壮泼辣,生怕他们有危险。可如果从小到大都不给孩子锻炼机会,他们怎么可能变得强壮泼辣呢?难道我们甘愿意后代长成“东亚病夫”吗?   家长确实应该关心孩子参加夏令营的安全、卫生等条件,但却不可采取回避参与的消极方式。家长能作的,是主动查询寻找可靠健康的项目,最好亲自去看看营地条件,与负责人或辅导员谈谈。一般来说,历史悠久的知名团体举办的夏令营和各类项目更为可靠可信,因其已有长期经验和信誉。除男女童子军外,还有男女青年会、四健会(4H)等主流少儿团体、以及市镇公园娱乐局和一些学校团体也为不同年龄的少儿举办内容多样的夏令营。有些暑期学校和夏令营注重强化才艺(如音乐、美术、体育)。华人社区也有暑期班甚至回国夏令营可供选择。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暑期计划时,需要考虑合适的时间、地点、内容、及费用,更需衡量主办者的经验、信誉与安全、管理等因素。   曾有华人团体举办夏令营,请家长义工和高中生管理小孩子,但缺乏培训与组织经验。有一次举行篝火晚会,大人孩子都兴奋得往火堆里添柴加料,不知谁扔进了易燃物,突然引起爆炸和大火,虽然幸亏易燃物量不多,没造成严重人身伤害,却给小营员们留下恐惧的心理阴影。这种人为事故在男女童军等训练有素的主流夏令营中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就算遇到天灾意外,也有能力妥善对应。作为强大的国际性全国性组织,童子军有合法的保险保障和严格的制度,那些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职工可能比家长们更注重安全、卫生、管理和组织,因而家长们可尽管放心。   若从收费考虑,虽然一些亚裔社区的项目相对便宜些,却没有经济补助资源。而资源雄厚的主流团体则能为有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财经补助、夏令营旅行奖助金等,很多组织对少数族裔还有优惠。而且非盈利少儿团体举办的活动本来就已物美价廉物有所值,华人家长不要因计较价格而耽误了孩子享受快乐时光,低收入家庭或有特殊开销而经济紧张的家庭,也不要因经费问题而影响孩子参加暑期活动。   大型主流少儿团体举办的活动之所以质量较高,还因为其有能力全面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需要,设计的节目针对性强又具吸引力。例如美国女童军近年曾对11到17岁少女的兴趣爱好需求等进行调查,发现11至13岁的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包括室外游戏及露营、与朋友相处、改善自信心、参加体育运动等;13至15岁的孩子则向往离家周游全国;而15到17岁时,孩子们还希望探索未来职业、参加领袖技能培训等活动。女童军就是根据这些调研结果为相应年龄的女孩制定投其所好的活动内容,从以户外活动和交友为主的日间或住宿夏令营,到被称为“目的地”的全国和国际交流项目,到探索大学与职业生涯提高领袖能力的培训班等,有多种机会供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   我觉得,每个孩子在十岁以前,起码要参加过一次以户外活动为主的日托夏令营,能够每年参加更好。到十一二岁以后,就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住宿夏令营,离开父母的羽翼去经受锻炼。再长大些,还应支持他们跟随集体游全国闯世界。   我的女儿十四岁时参加了女童军住宿夏令营后,成熟自立了很多。次年,我们就让她参加一个中文学校举办的回国之旅。那个旅行团里都是全家出动,只有我女儿和头年与她在夏令营同住一帐篷的一个朋友,没有家长随行。我们两家的父母都觉得,经过夏令营锻炼的孩子有能力自己去见世面了。两个十五岁的女孩便独自跟着旅游团,在半个月里游览了小半个中国。后来她还参加过童子军等少儿团体办的全美代表大会,住在大学宿舍,吃在大学食堂,提前体验了一番大学校园生活。这些经历对孩子学会独立并自己照顾自己很有帮助。   有些华人家长,直到孩子长大不得不离家去上大学或工作时,才发现孩子的自立能力较差。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根源还在家长,往往是父母对孩子从小照顾保护过多,而不给他们独立锻炼的机会,使子女不会交友、不够泼辣、依赖性太强,成年以后这坏习惯想改都难。也使不少亚裔学业技术拔尖,综合素质却不足,因此在能力水平上得退后一步。   有远见的家长,应从小注重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就该鼓励孩子多参与学校以外的多样化活动。而送孩子参加夏令营是极好方式之一,无论哪种夏令营或暑期活动,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培养、知识积累、“情商”提高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孩子们在暑假中最感无聊的,是整天闷在家里无所事事。他们应该趁假期走出家门和校门,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快乐而不寻常的经历,才能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投入新学年的学习,也能对他们日后的成长有正面促进作用,在人生道路上前进一步! □ 寄自美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