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青年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特殊名词,如同现在的钻石王老五,单身贵族一样,带有很强的年代印记,含义也决然相反。
大龄青年是指大龄未婚青年,又称婚姻困难户,年龄之大,不仅超过了法定的结婚年龄,而且,大到难于找对象的程度,隐含着无奈,给人的印象常常不是长得有些困难就是性格有问题,要不然就是其它硬件条件太差,带有很大程度的贬义。
钻石王老五和单身贵族则不同,年龄不是问题,婚姻也不成问题,不是他们不能结婚,而是不想结婚,或者结婚的时候还不到,是他们自愿选择的一种的生活方式,隐含着拥有像样的教育背景和职业,个人的软硬件条件都不差,多是帅哥靓姐,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可以炫耀的一个本钱。
记忆中,大龄青年最多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集中在我们这一代。上山下乡的知青大批返城后,多数人已30岁上下,还是未婚。我的兵团战友们,那时结婚的还真不多。这批人回城后,工作是问题,婚姻也是问题,以致有关部门还发过文件,要将解决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作为一项类似于避免亡党亡国的大事来抓。那时,还没有婚姻介绍所,网上征友之类的时髦东西,一切由组织出面。我所在的单位,就曾大张旗鼓的组织联谊会,将大龄青年像赶羊似地赶到会场。
大龄青年出现高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山下乡功不可没。那时,插队的好一些,没有人干涉交友的个人自由,去老兵团的也好一些,如新疆,东北等兵团,因为老职工都成家立业了,对年轻一代的交友也不太限制。但新兵团就大不一样了,如内蒙兵团,曾专门发过文件,严禁青年之间的交友。那时交友等同于犯错误,记得我连一人的姐姐,20多岁,有个邻居男孩在另一连队,两人常通信,可能想交朋友吧,还是被连里发现了,大会上没点名地警告过,吓得她立马不再写信了。
再有就是,大批知青回城后,忙于上学的上学,忙于工作的工作,为生计奔忙,人生错位,错过了结婚的正常年龄。工厂的好一些,大龄青年不是很多,但学校和机关,大龄青年一抓一大把,都快成社会灾难了。记得大学同班的,除了一个农村来的已婚,20多个人,个个是婚姻困难户。
我们那一代人,性别比例失调,男少于女。大龄男青年是畅销货,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记得大学毕业刚毕业就参加了2个同班男同学的婚礼,都不知他们何时泡的妞。那时我还是单身,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多少年后还为那时的坐失良机痛心疾首。我原来的单位,因工作性质,俊男靓女很多,我属于比较困难的。同去的一批人,无论男女,许多人的个人家庭条件都不差,但都是婚姻困难户。后来没多久,男的一个个有了着落,只剩下一些大龄女青年无处打发了,其中,有些人还是漂亮的不让电影演员。
那个年代,如果家里有了大龄青年,无异于三座大山,压的父母,单位,个人喘不过气了。
我家曾经有过3个大龄青年集体在家转悠,闹得老妈直眼晕,想法设法将我们打发出去,见了熟人的第一句话是还好吧,第二句话肯定是你手里有没有合适的人,我家还有3个光棍呢,闹得像个人贩子,就差点满世界地张贴招聘女婿儿媳妇的广告了。
那时不像现在,单位不干涉个人隐私,那时的单位等同于生身父母,家里家外,生老病死全包。办公室里要是坐着一屋子的大龄青年下属,当头的也睡不好觉,业绩考评时肯定有一条,不关心下属的个人问题。这种压力,闹的单位像个花痴,除正经工作之外的副业就是,承领导指意,按文件精神,名义上为大龄青年举办联谊舞会,实际上是集体相亲,会不会跳舞不要紧,只要每次舞会能有几个看对了眼,那钱就没白花,当头的也好向上面交差了。
对个人来说,压力就更大了。凡当过大龄青年的人都有体会,大龄青年的名声几乎等同于失足青年,到哪都很有点太不起头来的味道,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想发扬风格,学学雷锋,拉一把挽救你,见面没有3句话,心里就开始盘算了,将你许配给谁合适。虽说不上全民皆媒婆,也差不太远,许多人除了正当职业之外的业余兼职就是成人之美,对周围的亲朋好友中的婚姻困难户了如指掌,心里怀里都揣着如同解放前地下党的联络图般的单身丧偶人员的名录册,时不时地匹配一下,拉去相亲。那时,常常看到街景是,这边几个女的,那边几个男的,互相介绍着,打着哑谜手势,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搞什麽走私的在接头对暗号交货呢。
这些都还是小事,最让人感到歧视的是分房。许多单位,分房时单身未婚的人是入另类的,除非当头的也是单身。我的一个师姐在新单位分房时和我抱怨,未婚就不算个完整的人了,连分房的资格都没有,她是要职称有职称,要学历有学历,要职务有职务,要年龄有年龄,可就是拼不过那些拉家带口的人。
我最早在的单位分房时明确表示,单身的不予考虑,后来修订了一下,要靠积分分房。我算了一下,等我积到够分房的分数,要到70多岁,我还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那个岁数呢。后来的单位,分房时单身也入是另册,好在那个单位单身的女的有好几个,都是30,40岁的人了,有2个还是女博士,她们据理力争,甚至找到主管分房的头头,要有同等的分房资格。正好赶上照顾知识分子政策,尽管分房时的档次上打了折扣,还是保证有个安身之地了。看来,女的要是单身的话,最好扎堆,人多势众好要房。
不过,大龄青年最大的特点是,让你很容易成为名人。每到一个新单位,如果是未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会知道你。人们看你的眼神也会随着未婚人的年龄而不同:如果是20多岁,人们的眼光还是感兴趣,时不时会有热心的同事来来探口风,玉成好事;如果是30多岁,人们的眼光就有些焦急了,有点捡到篮里就是菜的味道,不管蔫了还是烂了,总比没有强,恨不得有个单身的异性就来拉郎配;如果是40多岁,人们的眼光就有些暧昧了,好奇心已经多于热心了:这个人不会是生理或者心理上有毛病吧,怎麽还不找对象?等到50多岁,人们的眼光就有些怜悯了:老姑婆,将来一个人可怎麽办。老妈最常谈到的是老爸单位的一个老姑娘,80多岁了,病病殃殃地,还有就是他们的邻居,一对老红军只有一个女儿,50多岁了,父母过世后,她一个人,又有眼病,走路都看不清,老妈可怜她,有事尽量帮她一把。这种怜惜也常常成为老妈对我们姐弟说教,尽快将我们打发出去的教育素材。
其实,大龄青年不值得社会和家庭紧张,君不见,现在单身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了,退一步讲,即使当时单身,如果不是自愿单身,也不一定永远单身,即所谓时候未到。现在看看那些我认识的单身女青年,女中年们(万幸,我国对青年的年龄界限放得很宽,40多岁还是青年,50多岁才到中年)除少数外,基本都是喇叭花有主了,家庭幸福与否不知,但还没听说有离婚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龄青年也成为历史的名词了,随之而来的替代词是,钻石王老五,单身贵族。你说,王家的老五招惹谁了,不过戴上钻石也还不至于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