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Diary 60 --- 回首《半生缘》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当生命如指尖滑过的沙粒一般匆匆流逝,与之有关的记忆却深深镌刻在心头。有人说,痛苦是因为记性太好,所以你可以选择忘却,好比抽去了华彩片段的乐章,没有辉煌的映衬平淡的余生就不会显得太过黯然,可是这样的努力又何其无奈?前半生的过往已不可追,出于移情,我们会不自觉地把情感寄托在与生命一同经历过却依然存在的外物之上。于是,一曲熟悉的老歌,一本发黄的旧书,一段光影,一幅图景……便永远保留着当初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可是,尘封的记忆啊,为何总带着淡淡的哀愁?



回首往事,觉得匆匆如梦的时候,一定是自己已经老了。想起大学时代看的电影《半生缘》,小酒馆里的重逢,两人相对无言,以为就此结束了,画面却意外地又切换到了从前,黑漆漆的树林里,微弱的手电筒光穿过薄雾,光束集中,打在世钧手上,原来是曼祯掉落的一只红手套。走出学校边上的小剧院时,天已经要亮了。那时的我属于没有经历过任何情感的年纪,常以为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年就太过漫长了点。我一直觉得张爱玲的作品不适合被改编,她笔下平淡却容易在人心深处掀起波澜,但其中的凄冷和苍凉感诉诸于视觉效果来表达很难。



 

曼祯和世钧也不过是寻常儿女,一见钟情也罢日久生情也罢,喜欢上一个人而那个人也恰恰喜欢自己。正如书上说的,他们之间其实也谈不上有多浪漫,只是感情的发展常常是出其不意的,不多久就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了。结局也很普通,茶泡久了就变成了白开水的味道,错过的恋人何其多,未必都会有重逢的机会。如果没有手腕上那道伤痕,世钧也许不会问起从前,曼祯也许更不会提及那段避之惟恐不及的最伤痛的记忆。这中间的波折却是叵测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其实我更欣赏曼祯的姐姐曼璐身上的悲剧意味。电影中的梅艳芳,那种阅尽繁华之后的苍凉感把握地极好。世故精明的她指着照片中的世钧对妹妹说“这个,家境似乎要好一些”,“机会是要靠自己去把握的”,她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妹妹。只是,一个人一旦作了牺牲,最好就不要再把这牺牲记在心头了,因为旁人就是那么健忘,就连善良的曼祯,又何尝有过亏欠姐姐的压力,而只是有面对世钧时对不名誉家庭的愧疚。“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对妈妈和奶奶来说这似乎就是女儿最好的选择了,在她们看似关心的催促之下隐隐透着无情的势利,这个家已经可以没有曼璐了,哪怕当初她为了维持这个家作出了多大的牺牲,都已经过去了。没有人说你不伟大,可事实上玷污就是玷污,从她跨出第一步的那时候起就已经万劫不复了。

 

 

有时候觉得爱就象一种理想,脆弱得不堪一击,更会被现实磨砺得面目全非。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没有什么力量能强大到主宰命运。所谓凄凉的满足,其实只是自欺欺人,因为知不知道实在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而越是要刻意地表达这样的感觉,越是增添了对人生无常的无奈感慨。

 

 

 

写于20041220日多伦多

不忘中囯 发表评论于
我也不懂女人,这个上帝的神来之笔。

我还是相信浓不过骨肉情,亲不过父子兵。小说总是选了那些深刻或者深思的题材。

谢谢你的点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