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月:赤子之心

面向海内外华人征稿荐稿、招商引资。 欢迎光临他乡明月:http://www.usmingyue.com 蓝月沙龙:http://www.usmingyue.com/bbs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93年左右,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触了一些文物鉴赏家和画家,他们有的当时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
  一日,与友人去著名画家、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家里,那时的常先生已年届80高龄,记忆力有些下降。我和朋友刚进他家与他打招呼,他热情地起身迎接,我们一一介绍完毕,常老向我们谈起了他刚出版不久的另一本有关敦煌研究的著作,然后请他的夫人(那位在敦煌与他相依相伴的红颜知己)把书送给我们,常老拿出新书,便准备在书上为我们签名,他的夫人灵巧地拿来笔墨,常老用毛笔认真地在书的扉页上写上了几个大字,他看起来行动迟缓,但那只写大字的手却平稳有力。写毕,常老站起身,双手恭恭敬敬地把书递给我们。
  当时,室内正摆着一幅他夫人画的未完成的油画,我一边欣赏,一边与他的夫人聊天。常老坐在那里,满脸笑容地看着我。可是,一会儿工夫,常老却指着我手上的那本他刚送给我的书问:“那是你写的书吗?”“哦?”我感到诧异。她的夫人马上解释,常老的记忆力不好了,思维有时清醒有时糊涂。
  到午饭时间了,两位老人诚恳地留我们在他们家里吃饭。出于礼貌,我要求到厨房去帮厨,但常夫人说她家的小保姆就可以做好的。那位小保姆年龄不大,看起来像农村女孩的样子,她只默默地在厨房忙着,不和我们说话。见我诚心要到厨房做事,常夫人便把她家里的一些新餐具搬出来向我介绍,俩人聊了起来,我只是听,没有帮上任何忙,直到后来,与我同来的那位朋友都乐了起来,为了阻止我干活,她竟把家里的各样餐具几乎都挪进了我们所在的客厅。到饭菜快要端上来时,我们又一样一样地把他们搬回了原地。
  那天,小保姆炖了一只鸡,但那只鸡做得又干又硬,其他的菜也没有滋味,可见小保姆做饭的手艺很差,但两位老人没有丝毫的不满和责怪。吃饭的时候,常老慈祥地笑着,那笑容让人看起来就象是孩子,他告诉夫人给我们夹菜,常夫人热情地为我们忙来忙去的,她在我的盘子里夹了很多菜,我就不抬头地吃呀吃,直到最后,我都快急出眼泪来了,因为怕辜负老人的盛情,我就想尽量把盘子里的菜吃光,但还是没有如愿,因为我吃完就又夹来一些,总是没有吃完的时候。我想,要是再继续吃下去我会昏过去的。终于,我还是“辜负”了老人的盛情,剩下了饭菜。但两位老人的那份诚挚的情意却在我的心里扎了根。
  大概也是同一年,我认识了民族音乐学家、著名的金石家朱虎雄先生。那时,台湾的一个出版商要出版一本有关中国文物鉴赏方面的书,需要朱先生帮忙,朱先生更是亲历亲为,有求必应。那段日子,在朱先生的身边,耳濡目染,看到他的为人和行事,真是时常让我产生内心的钦佩和感动。据他的朋友说,他收藏有很多奇石、竹雕,并对此欣赏有加,爱不释手,可是,一旦他的朋友们向他索要,他又常常毫不吝啬地给与别人。朱先生的篆刻堪称一绝,但他创作的很多印章到最后都没有保留在他的手里,我看到的是朱先生的一本篆刻集锦。看着那些风格各异的、用刚劲的笔触和线条表现的艺术创作,我这个对篆刻不懂的门外人竟能怦然心动、惊叹不已,我想,那肯定是艺术的灵魂在感染着我。那里也肯定映现着艺术家自身的情操和品格。
  朱先生曾不止一次地与我说起过他的同道好友沈从文——那位不仅以独具特色的散文表现生活,还以研究中国古代服饰而成绩斐然的大师。在朱先生的口中,最为叹服的是沈从文先生的人格力量。
  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又人品相当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和相互欣赏。正如季羡林先生在怀念沈从文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说:“对沈先生也一样。偶尔在什么会上,甚至在公共汽车上相遇,我感到非常亲切,他好像也有同样的感情。他依然是那样温良、淳朴,时代的风风雨雨在他身上,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说白了就是没有留下伤痕。一谈到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等等,他就喜形于色,眉飞色舞,娓娓而谈,如数家珍,天真得像一个大孩子。”对,就是这句话,“天真得像一个大孩子。”这种天真,这种赤子之心,让真正的艺术家永褒着艺术的青春和活力。
http://www.usmingyue.com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