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里的"中国女人"

其实, 我并不敢肯定她是中国人。她也许来自任何一个亚洲国家,黑发,黑眼珠,黄皮肤,还有一张肃严的面孔。 大概就是她的面孔让我注意到了她的存在。那是一张“固定”了的面孔,好像主人不再用她的表情与世界交流了。如一扇重重的门,紧紧地关闭了,钥匙也被丢弃了。 她的年纪也令人难以揣测,四十?五十?六十也是可能的。她走起路来显得很抖擞,目不斜视,骄傲地昂着头。她那灰白的头发与她的面色并不相称,但她的眼神却在告诉你,她已经“老”了很久了。 她住在何地,又走向哪里呢?每一次看到她,我总情不自禁地自问。 春夏秋冬,她总是拎着,更准确地说,是“拉着”,同样的旅行包,独来独往,从未有任何的同路人与她结伴。她的装束使我联想起出家的尼姑,道人---朴素而实际,如一位永不倦怠的行者。 有几次我在图书馆里见到她,捧着一本被遗忘的书,双眼直直地凝望着窗外。有时,她干脆找个清静的角落伏在桌上休息,身与墙之间立着那陪伴她的旅行包。天气好的时候,她会在树下的长凳上静静地坐上两小时,两只眼睛依然是直直地盯着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她是那种极不显眼的人,连她的脚步都是轻快无声的,好似她不愿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任何痕迹。我也从未见过她与别人谈话。言语对于她---这个不知名的女人---似乎已是多余的了。所有的语言已经被关闭在那扇门的另一面了。 几年的光景,她行走的路线没有变化,脚步也没有放慢,她的表情还是那样的肃严。孤独已不够形容她的表情了,因为孤独已成为她唯一忠诚的伴侣了。 她也许是无家可归,靠慈善机构的资助生存。但她与一般的流浪汉流浪女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她的双眼没有丝毫呆滞迟钝的浊光,甚至蕴藏着比校园里的年轻人还要多的智慧。 她的存在有时给我带来一中奇怪的“平静”感,因为她的脸上有一种很坚定的使命感,一种真正的顽强,一种都市人少有的超度。无家可归?平静?超度? 在异国他乡,我已见过太多“有”家可归而又永远无法超度的生灵了。所以,我对这位并不神秘的女人由同情转变为好奇了。同情?我又比她优越多少呢? 那天晚上,我偶然在电车里碰见了她。还是那身装束,身上披了件雨衣。还是那个旅行包,同样的面无表情。外面下着雨,我佯装陌路的旅客,心理却猜想着她夜间的目的地。 她的眼睛依然看着窗外。窗外是湿漉冰冷的夜。 她只坐了一站就匆匆地下车了,好像这是个陌生的城市。我紧紧地盯着她。 下车后,她却没有立刻离去。路灯打在她淋雨的身上,她突然显得极瘦小。由于什么原因,她不同寻常地愣了片刻,像是迷了路。 电车启动时,雨中的女人似乎觉出有人在看着她。 ----LTG 2004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