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拉OK谈起

读书,行路,越想越糊涂......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入冬以后,昼短夜长,室外活动时间大大减少。住在“乡下”的人,娱乐活动只好围着四大节日转悠。四大节日者,感恩、圣诞、新年、春节是也。所谓的娱乐活动,主要是Party。一群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你邀我,我邀他,一家家地Party下去,连绵不断。

  开Party除了吃喝聊以外,总少不了卡拉OK。歌唱需要全身各部分的积极运动,荡气回肠对消化大有益处。常常是刚开始有人还有点儿不大好意思,不过“坚冰”一旦打开,再往下就是争先恐后了。如果有人音色饱满,又居然没跑调,听众自然大声叫好;既使歌者声如破锣,也可以有“动唇有曲,发口成音”的感觉,大快于心。因为人在歌唱时对自己的声音听不真切,容易产生满足的快感。还有人对卡拉OK有瘾,连饭都没心思吃,直奔卡拉OK机。这种人最幸福,在四大节日期间是不会长胖的。

  日文里跟“卡拉”(KARA)相应的汉字是“空”,即“空手”之空。OKE则是英文“管弦乐队”(orchestra)的日文简写(Okesutora),而非美语的okay。“空”也许是指歌词空,也许是乐队人空。不管什么空,卡拉OK的好处人所共知:有了它,人们不再是在自家厕所或浴室里做无伴奏清唱,而是像舞台上的歌星一样,将自己的声音和美妙的音乐相结合,甚至能够堂而皇之地站在舞台上向别人展示歌喉。   实际上,这种“梦想”在中国早就实现了。

  清道光年前后,一些八旗贵胄子弟闲得不耐烦,以自编自演大鼓、单弦等“子弟书”为消遣。当时演唱要报请清廷内务府批准发予执照,上印两条金龙,写明“发给某某票房“,俗称“龙票”。所以这种演唱自娱的班子就叫作票房,而在票房一块儿唱戏为乐的人则互称“票友”。同治、光绪之交,京戏崛起,票房内容也转以唱戏为主了。初时演唱以清唱为主,无演员、观众之分,全是互相切磋,当然也不卖票,形式酷似今天的卡拉OK。不过后来越玩越大,以至唱念作打,兵器行头,无所不备,而且要跟专业演员同台比式。“玩票”遂成时尚,由于玩票而倾家荡产的大有人在。民国时人易宗夔所著《新世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晚清王公贵人嗜戏成癖。肃亲王雅好明达,亦不能免。尝与名伶杨小朵合演《翠屏山》,肃去石秀,杨去潘巧云。当巧云峻词斥逐石秀之时,石秀抗辩不屈。巧云厉声呵曰:‘即令汝是王爷,也非逐汝出去不可!’四座观看,相顾失色,杨伶谈笑自若,而肃邸乃更乐不可支也。”当然,这种卡拉OK只有贵族们才有能力享受。

  比起乾隆的爱将福康安来,肃亲王的玩票实在算不得什么。《新世说:风度》里说:“福瑶林(康安字)用兵时,大军所过,地方官供给,动逾数万。福既至,则笙歌一片,彻旦通宵。福喜御紫色衣,人争效之,谓之福色。善歌昆曲,每驻节(即驻扎),辄手操鼓板,引吭高唱。虽前敌交绥,血肉横飞,而余音袅袅未绝也。”这是连打仗杀人也离不开卡拉OK了。   其实,中国历代都有或达官贵人混迹梨园,过卡拉OK瘾,只不过是清末最为普遍,那是风气使然。那时候京戏比如今的流行歌曲还要流行,京城里上至慈禧太后,下到洋包车夫,人人能唱,个个入迷。老百姓没有能力到戏班里子去玩票,于是便呼朋唤友,几个人提一只京胡,找个湖边树下方便之地,你拉我唱,以过其瘾。这是穷人的卡拉OK。

  初中时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里唱“革命样板戏”,并因此跟一个同学的父亲成了忘年交。这位“叔叔”文革前酷爱玩票。他害怕“散毒”的罪名,不敢教我老戏,却讲了许多京戏前辈大师的故事,使我十分向往。到了文革后期,票友们又开始颤颤惊惊地钻到公园的僻静处,重操琴弓,再展歌喉,引得我时不时起个大早到什刹海公园去转悠,寻找这种中式卡拉OK,去学老戏。

  老远就能听到京胡单皮和唱戏的声音。沿着声音寻去,准能看到一群老头儿老太太在京胡的伴奏下摇头晃脑地唱。刚开始只是唱样板戏,不过把唱腔改回到老戏的调儿,听起来十分新鲜有味儿。慢慢地,就唱出老戏来了。不过那时候,人们似乎对“红卫兵小将”的威风记忆犹新,所以疑心很大。看到一个半大小子往他们那儿凑合,往往渐生疑惑,于是便停下来改为东拉西扯,如打鸡血,喝海宝,凉水疗法之类。不得已,只好躲在远处偷偷地听他们唱。

  还有一个能听到老戏的地方,那就是澡堂子。北京的澡堂子,有温、热、烫三种温度的池子,供人们在里边泡澡搓泥儿聊天儿。泡够了搓够了聊够了再到旁边的莲蓬头下去冲洗。常常有人泡到心旷神怡之际引吭高歌。澡堂里蒸汽弥漫,回声悠长,确有跟现代卡拉OK的剧场和回声类似的效果。记得有一回,我跟几个小哥儿们去泡澡,模仿大人用搓脚石搓脚。那是一种椭球型,灰白色,大小不一,表面坑坑洼洼的石头。我们各自在弥蒙的雾汽里寻找搓脚石,突然一个高亢苍凉的声音在池子的另一端响了起来:

  “一马离了——西凉界——”

  那是我头一次听到这么震撼人心的曲调,觉得比样板戏不知好听多少倍。可是池子另一头的那几个小子却笑作一团。后来他们告诉我,唱戏的是个秃头,不光没头发,连眉毛也没有,而且满脸麻子。他全身泡在池子里,只有头露在水外边,靠在池子沿儿上。如果不是突然开口唱戏,差点儿把他的头当成搓脚石了。

  插队的时候,远离双亲,前途渺茫,更离不开戏和歌。尤其是冬天,因为缺粮,全村改成每天吃两顿饭。下午两点钟左右收工之后,来一顿小米饭就咸菜,既是午餐又是晚宴。天寒夜永,加上腹内空空,实是难捱。于是以唱歌唱戏来抒发心中的苦闷,也算是一种卡拉(空腹之“空”)OK吧。有时候天黑之前唤几个哥儿们同攀大山之顶,远望那斜阳之下,连天枯草,一片秃林,只觉胸中郁气奔涌而出。那时候,没有什么现成的曲调、词句能够表达心境,只想大叫。

  古人早就用类似的办法进行感情宣泄,叫作啸。《诗经•国风》里有一首《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看来啸作为一种类似于音乐的表现形式,其来已久。到了一千七、八百年前的魏晋时期,啸吟成了名士不可或缺的技能;竹林中名士嵇康、阮籍都以啸著称。

  很难给啸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以发出声音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似乎就可以称为啸。啸可以有旋律如歌,也可以没有旋律如吼,还可以加以词句如咏,甚至可以发于舌端如哨。晋人成公遂在《啸赋》中说,啸能“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换句话说,有利于心理健康。

  晋朝有个谢安,他喜欢啸是众所周知的。冬夜闲读《世说新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谢太傅(安)盘桓山东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悦),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

  谢安是清谈名士之首,年轻时纵情于山水之间,四十多岁才入仕。而入世之后,仍能保持清心旷远的本色,跟他善于保持心理平衡不无关系。

  《世说新语:雅量》记载了另一个故事,足见谢安超人的镇静。清谈皇帝简文帝驾崩后,大将军桓温专权,想除去当朝名士谢安、王坦之。“桓公(温)伏甲(兵)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坦之字)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界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

  谢安为时人所重,如当今超级巨星一般。刀光剑影之中,悠然一曲《洛生咏》,居然可以退兵,何其潇洒!

  《洛生咏》似乎是谢安的代表作。《晋书:谢安列传》说,“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学之。”在下才疏学浅,不知这《洛生咏》仅仅是一首“流行歌曲”呢,还是跟京戏里的“西皮”、“二黄”一样可以填词的?无论如何,这种歌似乎要鼻音重浊才好听。谢安的鼻疾加重了他的鼻音,以至人们需要用手捂住鼻子来效仿。这跟现在唱卡拉OK的人拼命去模仿某歌星的口音唱法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时过境迁,谢安的河南口音如今略嫌“侉”了些;时髦的似乎是广东话。

  《世说新语》记述了魏晋时代名人的言行,让后人从中看到当时文人骚客那种我行我素的风彩,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行”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儿。这些品质,如今是越来越少见了。卡拉OK这玩意儿,跟中国传统文化有类似之处,那就是鼓励模仿,扼杀创新,难怪被有识之士深恶痛绝。

  不过,恨也好,骂也好,卡拉OK仍然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在于卡拉OK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感情宣泄的娱乐方式。东方人在精神上所受到的束缚和压抑实在太多。从小就被告知,自身当内敛含蓄,还要压制内心的种种欲望。人的感情活动很像锅内的水,常常被生活之火烧得沸沸扬扬。东方人的锅是高压锅,盖子关得严严实实。这时候,没有排汽阀可不得了。卡拉OK也好,长啸也好,大叫也好,只要能给高压锅降压就不妨一试,甭管别人怎么想。长啸、大叫如今只能一个人躲在小屋里,或是自己的汽车里才行,不然有可能招来警察。而卡拉OK,如果运用得度,也可以达到《啸赋》所描述的那种舒悱愤、奋缠绵的效果。像我们这种远离故乡的落叶浮萍,终日为身所累,节日期间既然不能在父母膝前尽孝,又何妨呼朋唤友,细斟浅酌,长歌短吟,像李白那样痛快淋漓一番: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2002 华夏文摘 cm0212d.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