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一体,追思紫阳先生

官民一体,追思紫阳先生

 

施化


“新华社消息:赵紫阳同志长期患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疾病,多次住院治疗,近日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于11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两行在中国最具有权威的文字,宣告了一个伟人和他的时代的离去。从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被视作一种“开禁”。毕竟“赵紫阳”这个名字,已经被十三亿人口大国的媒体,封锁了十五年,不是进步也算一个进步。

由于长期有效的封锁,赵紫阳一生的是是非非,已经被现在长大成人的一代,几乎完全淡漠遗忘。而由于官方的开禁,和追思一个先贤的中国传统,使这件事情的出现存在可能:通过官方和民间不同形式对赵紫阳先生的追思,在某些与中国前途息息相关的基本信念的追求上,互换双方的认知,以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我想,这也许是紫阳先生的在天之灵,所最希望见到的。

也许武断,我相信这种追思不会演化成另一个“广场事件”。因为赵紫阳生前最后一个公开定格画面,是在劝说学生离开广场。一个对于敬爱先贤的追思,不会违背他本人的意愿。北京当局如果理性,也没有必要过于紧张,虽然这个追思是最高权力核心的大忌。放心,毕竟时代已经不同了,持续的对外开放,已改变了多数人的观念,他们知道,世界各国历史并不全和中国一样,在“成王败寇”、“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交替中度过,不再对“改朝换代”抱有和几十年前一样的兴趣。

追思一个伟人、至少是怀念他的人们心目中的伟人,离不开对他的功过是非的评价。而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是后人最难下定论的。有一千个人评论,就会有一千种观点。评价一个对历史有影响的人物,宜超脱大量的事务性的是是非非,只要抓住最本质性的一点或两点精神就可以。历史上很多有进步作用的理念,不一定非要厚厚几本大部头著作才可以表述,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画龙点睛地概括出来。

我在这里先抛一块砖。

赵紫阳先生让后人最值得追忆的,是他的人格力量。提到人格,不论左中右的朋友,大概都会觉得陌生。人格重几斤几两?他们会问。中国革命如果从孙中山先生算起一百年来,政治舞台上旌旗飞舞,黑脸红脸王道霸道轮番登场,有哪个先贤导师领袖统帅在意过“人格”二字?人格是什么?人格意味着,一个人在生死成败关头,选择放弃什么东西、不放弃什么东西。可以放弃的东西,应该是荣辱利害;不可以放弃的东西,是他信奉一生、以一贯之的信念。这就是人格。一个人至少应有了部分人格,才可以肯定地对世界说:“我是人。”

可以组成人格的,有这样几个要素:一,诚信。信奉真实超过信奉真理。真理有时候会被人玩弄,而真实不会。凡是眼中看到的真实,都超越政治需要、利害需要,本着真实原来的面目来描述它,不闭眼,不歪曲,不捏造,不否认;昨天说过什么,今天就承认什么;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二,仁慈。中国人信奉“无毒不丈夫”,对政治对手更不讲心慈手软。翻开中国的政权更替史,不得不承认,你死我活、怨怨相报贯穿始终,直到今日。仁慈意味着爱心、包容、谅解,尤其,在所有情况下,不主动伤及他人的生命自由利益。非但如此,更把怜悯体恤天下人的生命自由利益放在首位。三,坚守。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地把持住自己的信念准则,不因利诱不因强暴而时时改变,这就是坚守。唯有做到坚守的人,才值得别人信赖,别人才可以把自己的信任交给他而不担心在哪天被卖掉。

常言道:“人无完人。”这是指一个人由于历史局限、认识局限、环境局限,在日常言行中,受到限制,产生误判,有时作出的不是最恰当的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会作出多少决定,哪些决定恰当,哪些决定不恰当,这对于一个人评价,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人格。如果有,他就是“完人”!

紫阳先生就是具有这样人格力量的完人。可以不提及“要吃粮,找紫阳”的美誉,这是一个合格的省委书记的份内责任;可以不特别强调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他只是有重大贡献者之一;也可以不特别在意“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解决争端”的提议,时过境迁,到了民主法制在中国实现的那一天,后人会对前人这类溢美之辞无法理解。而紫阳先生的人格力量是永恒的,不会由于时过境迁而改变。他在一个历史大变动的紧要关头,把自己个人的荣辱安危弃置脑后,冒“全党之大不韪”,坚守自己不可以伤害他人生命利益的信念底线,只留下一句:“我老了,无所谓了。”掩泪而去。有人说,他可以利用当时手中的权力做一点事。我不同意。他对情势的判断是正确的,他的理念不允许让自己作出在全国范围出现兵戎相见局势的选择。在被无理软禁的十五年漫长岁月中,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后悔,也从不向人乞求“宽大”。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符合自己信仰的,他坚持自己的信仰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相信,这样完美、坚强的优秀人格,将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片组件,世世代代永远留传下去。因为在他之前,我还看到另一个传颂了千年的先贤——苏武。“武留匈奴凡十九岁”,比紫阳先生只多四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