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谈电影

其实,也就那么点破事儿……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小柯谈电影

 

小柯

 

 

 

    大家都喜欢评论究竟什么是一部好的电影,标准千奇百怪。不过不同中也有相同:观赏性和艺术性。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一直是通过情节,画面,声光效果来讲述一个故事,展现一种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所以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评价一部电影一定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故事和主旨。故事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是身体;主旨是电影的中心思想,是灵魂。不同的电影作为身体的故事必然不同,讲述故事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是无论怎么讲,身体都是为灵魂服务的。就好像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雕刻,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要表达创作者的意图,这个意图可以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可以是对生活经历的提炼,甚至仅仅为了标新立异,体现不同。根据这个原理,电影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可看性极强的电影。这类电影一般都会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或者一个比较新颖的讲述故事的方法。如果故事一般,那么高超的特技效果,配乐,精致的画面,甚至剧中的明星都可以弥补故事的不足。只要观众喜欢看,能够被震撼或者感动,这部电影就算成功了。但是由于剧本一般,这样的电影一般不做灵魂追求。除了视觉听觉震撼,观后没有什么回味,也很少有人愿意去看第二遍。一般的商业片都是走这种路线,因为一是剧本好找,二是观众群广泛,容易得到投资和收回成本。几乎所有的香港电影都可以归为这一类,不过可惜的是大部分却都是这一类电影里的垃圾。

    虽然说这一类电影重在追求形式,但不代表没有优秀的作品。国产影片里冯小刚的贺岁片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说《天下无贼》,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寓意,但是影片语言幽默,画面优美,三大明星加盟,尤其是最后刘若英饰演的的女贼王丽吃烤鸭那段,很多人都感动得落泪。应该说这是非常成功的一部商业片,冯小刚把一个简单的故事用最好的方式诠释给了观众。很多不喜欢这部片子的人说它很闷,没有回味。但是该剧本本身就没有要阐述什么深刻的思想,电影本身的定位也是商业片而不是进行艺术思想的追求。非要强迫一部商业电影去追求它本身不拥有的思想性无疑是鸡蛋里挑骨头了!

    美国的好莱坞大制作电影也基本上都可以归为这个范畴,而奥斯卡更可以说就专门是为这样电影而生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最佳电影奖的电影并没有那么经典的原因了。虽然很多时候都会为同样提名的更优秀的小成本电影的落选而愤愤不平,但是如果了解了奥斯卡其实是在比制作,比投入,比故事情节,那么对于大制作电影夺魁也就释然了。比如当初夺魁呼声最高的Aviator和最后捧走小金人的Million Dollar Baby。这些电影的共同之处在于看的时候觉得电影很棒,又震撼,又感动,甚至有些非常好的影片结束后仍然令人兴奋异常,但之后这些电影很快就在记忆里淡漠,褪色,回忆一下电影究竟要表达什么,脑子里竟然是一片空白,好像小学语文考试问中心思想是什么交白卷一样。

    不过同样的,只要接受了这一类电影本身作为商业片的局限性,还是不妨碍它们成为经典的娱乐片,在优秀电影收藏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比如《Indiana Jones》,《The Mummy》,《Titanic》,《Harry Porter》系列等等和历届或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商业片。它们都在影片形式上力求完美,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最好看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不一般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第二种是艺术类电影,很多这一范畴的电影都是小制作或独立制片人。为什么小制作?原因很简单:这类电影的导演追求的是艺术形式的完美,他们完全是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有时就是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他们看中的是电影的中心思想,是灵魂,至于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或者故事讲起来好不好听,别人听不听得懂都是次要的。这些片子被创作出来就是当作艺术品,不是用来赚钱的。所以好莱坞的大电影公司一般是不会投资这样的电影,除非电影的可看性同时也很强。而观众对这类电影的评价也就完全见仁见智了。同任何艺术品一样,欣赏的人受到心灵的震撼,那就是无价的;看不懂或者没有共鸣,那就一钱不值。这类电影没有一个统一的好坏标准,实在完全是个人喜好问题。香港的王家卫,尤其是他早期的作品,台湾的蔡明亮都属于这种电影人。而欧洲这样的艺术电影就更多了,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欧洲电影的发展方向。所以柏林,嘎纳电影节评选出来的最佳影片风格一般都跟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截然不同,因为二者的评判标准完全是不同方向。前者是评影片的艺术效果,中心思想,表现方式倒是其次;后者是评影片的表现力,制作水平和后期处理,更倾向于评判影片的技术含量。所以名不见经传的小成本独立制作影片往往可以在欧洲电影节获奖,但是奥斯卡的入围最佳影片却大都和投资公司的实力挂钩,很少有小成本片能杀入重围。小柯最喜欢的一位西班牙导演Almodóvar ,作品有《Talk to her》,《Bad Education》等就可以归为这一类型。

    最后一种是结合了一与二的精品,是非常不多见的电影世界里的珍珠,是经典中的经典。这些电影不仅有着非常好看的故事情节,精良的制作,美丽的画面,更重要的是有着引人深思,值得观众反复咀嚼的灵魂。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观众的成长,反而在岁月中越发美丽,越发灿烂。一个电影人要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不仅需要非凡的才华和表现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需要有好运气,正好碰上一个灵魂饱满的剧本,同时剧本的最佳表达方式又正好是他/她所长。而一个观众看完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好比获得了一幅心仪已久的名画,读了一本唇齿留香的好书,那种心灵上的震撼和视觉上的满足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当然,和第二类电影一样,凡是思想、灵魂,就既有人爱又有人恨。艺术实在是一个太主观的概念,即使是大多数人公认的艺术精品,也无法做到和每个观众产生共鸣。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周星驰。

   周星驰最能诠释小人物的生活,同时又幸运的发现了两个好剧本,于是两部经典诞生:《喜剧之王》和《大话西游》。不管你是不是喜欢这两部片子的叙事手法,演员的演技如何,它们都成功的做到了不仅面向大众,同时又耐人回味,引人思考。我相信多少年后大家都不会遗忘周星驰的这两部电影。在香港这一片文化沙漠,在商业至上的香港电影人中,竟然能出现这样一个奇迹,不得不令人叹服!从这一点上来说,小柯在香港电影人中最为佩服的非周星驰莫属。虽然他也拍商业电影,甚至制作过一堆烂片,但是他确实对电影艺术有着孜孜不断的追求,是一个有思想的导演。包括他的新片《功夫》,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功夫本身的故事,但是却不得不承认功夫是一部有灵魂,值得玩味的片子。电影本身在讲述一个跟功夫有关的故事,但如果想更深一层,整部电影的主旨其实在于弘扬不同派别的中华武术,展现武侠精神。多种功夫形式,比如五郎八卦棍,太极拳等,甚至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出现的东方不败式针法,天残地残的琴功,如来神掌等都一一登场;最后电影通过主角小人物的转变来体现一切武学的精髓:包容。这一切没有通过任何生硬的说教或牵强的情节来展现,而是在不经意的嬉笑怒骂中轻松实现。看电影的时候观众甚至根本不会想到这一节,只是关注故事的本身和那些典型的周星驰式笑料;但是影片结束以后再回味,虽然故事情节本身比较平淡,但这么一个包罗万象的主旨竟这么自然的被体现了出来。所以说《功夫》虽然起点于商业片,但是造诣却远远超过一般的香港的商业片,是一部有内涵有灵魂的作品。但是基于故事情节本身的局限,更主要是“中华功夫”这一主旨本身的宽泛性,观众比较难找到切入点来产生共鸣,《功夫》终究是无法超越周星驰以往的成就。

    虽然说好莱坞的大制作很大一部分是走第一类的商业精品路线,但仍然有很多非常有内涵的电影可以归为第三类经典。比如Mel Gibson的《勇敢的心》,《Matrix》第一部, Peter Jackson的《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Chicago》等。这些电影和其他好莱坞大制作相比,胜在选材。原著或原剧本身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或者说一个优秀的灵魂已经有了,只待电影艺术家们来完善灵魂赖以依托的肉体。能够争取到投资拍摄这样电影的电影人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当然,相当一部分的第三类经典电影取材于名不见经传的剧本(至少在电影开拍之前),要取得大规模投资非常困难。没有雄厚资金的支持,没有最高水平的技术条件,更请不到最有名的影星,但是导演/制片人凭着本身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和高超的表现手法仍然拍出了最震撼人心,最深入灵魂的优秀作品,这样的电影更值得我们敬佩,回味!没有获得7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两部影片,《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和《Sideway》,小柯认为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表达的是情感的强烈,尤其是在真正失去之后这份强烈反而更加尖锐。故事的叙事手法十分新颖,以至于在影片结束很久以后小柯心头还在回味电影里的一幕一幕,那种心跳的感觉也久久不能平静。整部电影没有任何高科技手段,也没有极致优美的画面,但可以说,这部电影是近几年以来最有震撼力,最让人回味的电影之一。

    比起《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Sideway》更是低成本,小制作了:至少前者还有Kate WinslateJim Carry两大明星加盟。《Sideway》的幽默非常清淡,决不是那种捧腹的滑稽;故事情节也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起伏;演员更不是什么家喻户晓的大牌明星。但是片子却非常准确的把握了男性面对不尽如意的生活时的怯懦,力不从心,沮丧和颓废。影片的刻画是那么细腻,那么毫不留情,那么直捣人心。以至于看完后数日小柯脑子里面还都是加州的葡萄园,美酒,PinotMiles的那双无奈的眼睛。无奈这样的精品往往都不被奥斯卡认可,前面也说过了,奥斯卡更注重的是故事的观赏性,所以倒也在意料之中了。

    三种电影各有所长。小柯的个人口位是更倾向于第二和第三种电影中的精品。不过人不能总是严肃的探讨艺术探讨生活,那些好莱坞的大制作和香港的商业片同样给小柯带来了愉快的视觉享受,不过至于小柯的私家收藏上,第一类影片就少很多了。

    说到这,三类电影都唠叨完了,本来小柯就应该就此打住,可是实在忍不住最后再唠叨两句张艺谋同志。老谋子不愧是学摄影的出身,什么电影拍出来那画面绝对是没得说,都是美味的视觉大餐。可惜近两年来越来越有走火入魔的趋势,光注重在视觉形式上追求极致。这商业片不追求思想和灵魂也就罢了,但是闹到最后,一个《十面埋伏》连故事都讲不好,这商业片的根本要是再扔了那就只能变成电影视觉艺术教学片了!不知道老谋子有没有意识到这问题。不过天下电影何其多,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都在向第三类电影精品努力,想来小柯将来可收藏的中国电影也会越来越可观啦!

 

棉花兔 发表评论于
what did Feng say? Can u post the article here? Thank Bolb!
bolb 发表评论于
Just read a news article about Feng Xiaogang. Agree with him a lot.
棉花兔 发表评论于
看来小柯是说不过bolb了,不得不痛苦的承认这个事实。 ^_^

回头等我看完bolb推荐的那些电影和评论再来细细讨论。
bolb 发表评论于
最后老鼠的例子是我想删忘了删了。
bolb 发表评论于
评价电影,文学等艺术不应该从创作者的意图出发。这是一条几乎是公认的评价准则。原因我已在上一贴上讲得很明白了。因为这种SECOND GUESS永远都是旁人加上去的。有时候,通过猜测创作者意图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作品,但这种猜测只能作为一种线索,而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

你要不喜欢埋伏的情节,就老老实实去说这个情节不好,不连贯哪,不合情理啊,没意义啊。比如说,要我来评价埋伏的情节,我会说应该把更多时间放在刘德华身上,从他的角度着力去体现一种牺牲。这样的话整个片子的思想性就好一些。也会跟无间道有所不同。事实上,很有可能,张义谋也是想这么做的,但没有做到。因为英雄讲的也是牺牲,所以埋伏也有可能讲牺牲。(张义谋本人好像也这么讲过。我好像在哪里看见过。但媒体报导有多少失真,不知道。) 但不管张义谋的原先意图是什么,我的有关情节的评论都是成立的。哪怕就是张原先就没打算表现任何牺牲,原先就不在乎情节,埋伏的情节还是不算“成”了,虽然它是符合创作者意图的。同样,公平起见,你不能说埋伏“败”了,因为它没有达到创作者的预期意图。万一你对张的意图猜错了,那埋伏的情节就不“败”了?这就是评价与创作者意图无关的原因。我们应就作品而论作品。

检查作品是否与创作者意图相符,其实是创作者本人的事情。或者是其他创作者从创作的角度来进行研讨。这跟影评是无关的。影评是从欣赏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举个例子,一只老鼠在打字机上随便乱蹦,蹦出一篇好文章出来。老鼠没什么意图,但好文章一样是好文章。

棉花兔 发表评论于
导演的初衷和意图虽然从观众的角度上来讲确实是second guess,但是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guess. 导演一部电影就像写一本书一样,在着笔之前肯定是要有一定的概念,是要表达一个道理,还是要展现人性的某个方面,或者就是要抖包袱造笑料,等等等等。当观众在欣赏一种新类型的电影理解上有所偏差的时候,试着从导演的意图着手,有助于理清观众的思路,挖掘片子的内涵。就好像很多的抽象派画法,展示画本身的时候旁边要注明画的名字,画家的意图,或者画家创作的年代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在很多情况下,导演的意图和观众能够接受到的讯息是有断层的。影评可以评价电影的结果,即观众感受到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可以从导演的创作意图出发,评价电影是否完成了创作使命,比如很多由著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在评价的时候也都要注重电影是否完全转达了书的精神和意念。起因和结果是两个不同的层面,看待的角度不同评论的结果也会不同。比如你的例子中ROGER EBERT评An old black mad woman, 从一般观众的角度来评,奇怪老太太的出现莫名其妙,是片子的败笔;但是从片子本身的意图来看,这个老太太的出现又是真实再现了黑人群体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一个好的影评人为什么不能从两个方面去评论一部电影呢?既介绍导演的意图,又评论从欣赏者的角度看哪些意图达到了,哪些超过,哪些又完全莫名其妙。红楼梦的引人之处不也正在与这种不断的猜测与体会的综合吗?

至于一个电影制作人,在电影完成之后就无法再改变其“野心”了。一般在电影没有公映前导演就电影已经有了初步的介绍和评论,不存在事后再“改变初衷”的情况。
bolb 发表评论于
作为影评人来讲,一部电影拍完以后跟导演就没关系了。因为什么叫导演的初衷和意图?都是大家在SECOND GUESS。那如果导演的野心小一点,就算成了?或者导演的野心大一点,再好的片子都算失败?这种所谓的成败评价是没有意义的。作为影评人,评得就是作为观众可以从影片中得到什么。至於这是不是导演的初衷无关紧要。就好比周星驰估计也想不到很多人可以把大话西游研究得比他还深,挖掘出他都想不到的思想境界。

如果非要从大众的角度上来讲,那我们讨论的就不是怎么欣赏电影,而是市场营销或市场反应。那就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领域。那你就要首先给好坏成败给个明确的定义。是指票房价值?还是综合口碑?票房价值是指就在电影院放的那段时间呢?还是包括以后的DVD收入?比如大话西游的票房极差,但若干年后,DVD卖得断货,算是成还是败?讲综合口碑,是指经常看电影的大众呢,还是还包括平时很少看电影的大众?如果一个电影本来就是喜欢的特喜欢,讨厌的特讨厌,怎么算?象埋伏再怎么被说得差,全世界各地还是有不少人喜欢,而无贼却怎么也无法让大陆以外的一般观众感兴趣,怎么算?我们为什么能够说“一个太过糟糕的故事情节无法承受片子本身所希望带来的传达效果”?无贼再怎么有搞笑和煽情,为什么票房还不如埋伏?功夫的口碑已经很好了,但也只比埋伏多两千万,假定你认为功夫的摄影,特技,打斗跟埋伏的水平相当,功夫的故事还好很多,那是不是表明一个好的故事也就值两千万?要让大家去电影院,还是靠视觉效果?

我个人认为因为中国的电影工业还很不成熟,很多市场的数据都拿不到。比如现在评价电影的往往是在城市里的中年人或年轻人。他们就能够代表大众的观点吗?至少不代表我爸。也往往不代表农村里的人,或民工。你去调查一下民工,说不定他们告诉你他们最喜欢黄色片子,有SEX就行,故事情节就无所谓了。
棉花兔 发表评论于
谢谢bolb的推荐。

昨天晚上又思考了一下,感觉还有一些话没有说完。小柯觉得从一个影评人的角度,一部片子的成败与好坏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好坏的评价标准不同,看待角度不同,评论结果就截然不同。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任何一部片子都有可取之处,看电影要懂得看什么。但是成败却要从导演拍摄的初衷和意图来看待:即使一部片子有再多可取之处,但是却没有清晰的表达导演的意图,或者有些时候表达得不完整不到位,这样一部片子仍然是失败的。埋伏作为一部商业片,本身不是从艺术片的角度来表达摄影的精湛,武打设计的精巧,它的目标人群不仅仅是小众的电影爱好者评论者们。一个太过糟糕的故事情节无法承受片子本身所希望带来的传达效果,所以说从这个角度看来,埋伏仍然是一部非常失败的商业片。

对于大众来说,电影的好坏成败就是一回事了。
bolb 发表评论于
我试过自己写影评,但太累,坚持不下来。我的文笔也不很流利,写篇影评太费时间了,写得没有看得快。不过我经常读ROGER EBERT的影评。他算是美国影评人里最有名的一个吧。他的影评好关键不在於他给电影的评分,他有时也会把一些公认的烂片评得不错,而在於他讲他为什么欣赏某个影片,有时候甚至是完全跟电影本身无关而衍生开去的东西。比如,最近他给AN OLD BLACK MAD WOMAN一分,主要是因为他觉得整个故事是一个煽情的故事,但突然有个奇怪的老太太隔几分钟跑出来做一些相当稀奇古怪不可理喻的事情,把整个故事的节奏气氛完全打乱了。但过几天,他又发表一篇文章,说收到很多黑人抗议,说白人不懂黑人生活。那个老太太在黑人生活中是一个很现实的典型。他就作了调查,发觉导演的初衷是拍一部超现实喜剧和现实DRAMA的综合。於是他还是坚持他原先的影评,因为他认为他是诚实的,他客观的描述了电影是什么样的,同时他还是接受不了这样的一种综合。但我看了影评后,去看了电影,就很喜欢。因为我知道它的电影语言是超现实和现实的混合,也就能该笑的时候笑,该静的时候静。以前在亚特兰大住过,所以对那个夸张的老太太的生活原型也有一定的体会。从他的影评中,我学到很多怎么去欣赏电影。

华人圈子里的影评我喜欢的不多,因为往往写得不客观。喜欢一部片子,就捧到天上去,不喜欢一部片子,就贬得一文不值。不过,我上回提到过,周传基讲电影还是不错的。一套VCD,一共十一张,我学到很多东西。他也有个网站,GOOGLE一下即可。刚买了他解读巴顿将军的碟片,打算有空时候攻读一下。
棉花兔 发表评论于
再次感谢bolb的评论。同时也欢迎ouxiang的留言。

接受bolb说的“作为电影爱好者来讲,应该不断提高自己欣赏各种片子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讲,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有它可取的地方,在欣赏的过程中确实要搞清楚看的究竟是什么。非常感谢bolb的评论,对小柯很有启发。

小柯想再说明一下,分出的三类电影每一种都有精品,正如ouxiang所言,不同的人对三种电影的喜好程度不同,未必第二类中的精品就一定比第一类中的好。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个人的问题。小柯的分类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电影爱好者的感受,正在摸索究竟应该怎样评判一部电影的成败。感谢ouxiang的总结和推荐《动画版matrix》,希望我们将来可以专门就matrix进行交流。

小柯十分高兴能够和bolb与ouxiang这样热爱电影的朋友讨论,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再次谢谢大家。尤其是小柯感觉bolb看电影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对各种电影的思考都比较深入。不知道bolb有没有写过一些专门的影评可以推荐给小柯?
ouxiang 发表评论于
再闲聊几句。

和小柯不同,我不大喜欢周星驰。他导的电影只看过《喜剧之王》,主演的倒也

看了不少。尽管《大话西游》在如今大学被尊为经典中的经典,但我想其主要功

劳还是我们这一批gter们吧。自从不知哪位高人把至尊宝的选择联系到了飞越时

,我们才发现故事的情节居然和我们飞友的心境如此的吻合,由此迅速推广开来

,其台词也成为各大bbs上的行话。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大多数人包括专家眼里看

来的一部烂片,如果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乃至进一步的震撼,我们仍可以在它身上

发掘出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的。而《喜剧之王》,尽管被不伦不类的安上了一个标

准周星星式结尾,但是影片对小人物奋斗艰辛的描述还是很到位的,看得出导演

对这个处女作倾注了很大的感情。

中国大陆导演拍的片子,感觉可能由于都是一个学校教出来的吧,都带着浓浓的

现实主义色彩。(《英雄》及之后的几个商业片不算。)加之受到的条框限制太

多,以致真正能够脱离政治而纯粹表现人性的片子少之又少。也有可能在中国大

家的生活都无法离开政治,所以这样的题材反而成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小柯的第三类片子中提到了《matrix》,个人觉得论思想深度而言还是它的姊妹

作《动画版matrix》更胜一筹。
ouxiang 发表评论于
谈到电影,我也来扔两块砖头。

如bolb所说,评论一部电影佳或者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观看者个人的好恶。

不同的受众自然有各异的一套标准。电影科班出身的人会从更多的角度来评判一

部片子,光影、拍摄角度、场景切换、演员上下场等等。当然还有片子的故事性

和思想性,不过可能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比如一个故事能否承载导演想表达的

思想,以及这个思想表达的是否充分。对于广大电影爱好者来讲,评判标准可能

就会简化一些,比如故事性,思想性,视觉感染力等等,因为这些无需专业背景

,都是基于人们最本质的情感而来的,所以也就更为我们日常所喜闻乐见了。电

影专家看《毕业生》会感慨于影片最末霍夫曼在教堂里一身黑衣和周围一片白色

这强烈的对比寄寓着多少深意,而我等却更多的沉浸于那婚礼本身带给我们震撼



小柯对电影的三个分类,我想可以说是基于对于我们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可看性

强的,思想性强的,二者得而兼之的。我在这里简化了一下,前提假设是艺术性

强等价于思想性强,因为艺术性毕竟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好具体化,比如北京

广播学院图书馆墙上壁画中的飞天穿上了内裤还是不是艺术,人们各执一词。

走题了走题了,呵呵。我也同意不能因为某部电影是第二类的就说它一定比第一

类的强,就好比在生物上我们不能说和人类同时进化但属不同分支的大猩猩就比

人类低等和不适应环境。最后得瓜还是得豆其实还是取决于我们看电影的初衷是

什么。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能使我思考的片子,但这并不我影响我理解为什

么很多人会喜欢成龙和李连杰。很多人不喜欢看“闷片”,因为他们把电影当作

一种纯粹的休闲和娱乐。电影就是在给我们讲故事;就像在生活中,有些故事我

们听过之后哈哈一笑就让它过去了,而另外一些我们笑过之后回想起来能咂么咂

么滋味,还有一些我们听的时候根本就不会笑,甚至还会想哭。当然了,背景是

我们想听笑话的时候不会有人来讲上一段忧国忧民。

bolb 发表评论于
很多人喜欢原版的午夜凶铃就是因为它的制作粗糙。制作粗糙才更象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的。有时候,”多“和”少“只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再比如,绝大多数的印度片都是隔10分钟,20分钟来段歌舞。绝大多数的非印度人就很不习惯,你没事搞什么舞蹈啊。跟电影本身的故事也没什么大关系。但印度人的理论是一本电影什么都有一点,剧情拉,笑料拉,歌舞拉,这样综合起来就好看。你同意吗?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元性。当身边都是没有思想的商业片的时候,突然看见“霸王别姬”,那个感动啊。但当看了十本富有思想的艺术片后,就会觉得看JAMES BOND是多么的舒心,养眼,不用动脑筋,那个激动啊。电影之所以没有最佳,是因为你找不到一个绝对合理的标准。或者说,有太多相对合理的标准,不管你用哪一种标准去评最佳意义都不大。比来比去,无非是某个最喜欢,跟佳不佳是没直接联系的。你自己的欣赏口味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这种会变来变去的最佳有什么意义?你如果只看你认为你会喜欢看的,只收藏你认为符合你的口味的,那很有可能你已经失去很多你没想到你会欣赏的片子了。口味也是可以后天ACQUIRE的。有时候你不能欣赏某个片子,是因为你不懂它的电影语言。作为普通观众,那当然无所谓了,爱干嘛干嘛。而作为电影爱好者来讲,应该不断提高自己欣赏各种片子的能力。还是那句话,看电影要知道看什么。
棉花兔 发表评论于
bolb讲的真好。你对艺术性的分析让小柯十分佩服,确实比起我自己的直觉要有系统有效率的多。小柯接受了!

不过“影片是无所谓最佳的”观点小柯依然不敢苟同。bolb也说了运气好的时候,一部级有商业性又有艺术性的电影确实集二者之精华,既有优良的制作,又有艺术上的突破或者思想上的探讨,而同时又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为什么这样一部电影不能被称为最佳呢?比如说“霸王别姬”。连体育比赛中都有全能这一项目,这就说明虽然各个项目是可以完全分开看待的元,但这种综合实力的比拼仍是可能的,只不过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标准。不同的电影节侧重点不同,标准也各不相同。比如欧洲电影界们大多更注重艺术性的突破,而美国的奥斯卡就更注重制作的精良。

在同一范围之内,比如说小柯分的第一类,就是“元”,或者叫比较的出发点,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这些电影是可以纵向比较的。当然比较也不一定就是非要排出第一,第二,第三名那么严格,但是绝对可以把一类的电影分出大致的层次。至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纵向比较比较困难,因为一涉及到艺术性,标准见仁见智。而跨类别之间的横比比较简单,只要一个观众明白自己的喜好,是喜欢艺术性更多还是喜欢制作和画面效果更多,那就很容易挑选出自己喜爱的电影进行有针对的收藏。比如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横比起来结果完全取决于不同的人,但是人定了,结果也就定了。小柯就完全无法接受古龙的写作风格而不会去看古龙的任何一本书。但是如果在金庸和古龙所代表的两大不同风格中进行纵向比较,完全可以在不同的作者中一分高下。我想金庸胜过“全庸”肯定是不争的事实吧。

小柯对电影的分类,一是总结自我的审视标准,二是希望能够对于刚开始入门的电影爱好者们有所启发。前两天看到网上有人在批评无贼,说是思想性牵强等等,小柯有感而发,于是把电影分出三类,为的是说明不同电影的创作宗旨不同,不能用其不具有,本身也不属于创作意图的标准来进行评判。说到这,我想小柯和bolb的观点就有了交集。不过小柯的分类法更加接近直觉,非常笼统。如果以严格的态度细细分析下去,我想最后大概还是要归到bolb单项比较上去了。这也是为什么小柯说是“大众”和“专业”的区别了吧。

The Ring和午夜凶铃如果完全放在同一水平比较(假设他们风格相同),小柯相信the ring会胜出一些,毕竟音乐和后期制作要精良的多。但是午夜凶铃占了两个优势,一是首创,二是那种日本恐怖电影独特的缓慢压抑的风格,更注重心理攻势。这样一来,比较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多”等于好必须是同层次上的可比的电影才行。
bolb 发表评论于
虽然我同意对埋伏来讲,如果情节好会更好,即“多”等於好,但泛泛而谈,即使是商业片,“多”也不一定等於好。比如午夜凶铃和美国翻拍版,THE RING。从思想层面来讲,两个都是商业片,没什么思想在里面,娱乐而已。从独创性来讲,午夜凶铃可以成为艺术片,但THE RING就没有什么独创性,基本上就照原版拍,但制作更精良。但哪个版本好?各有千秋。原版其实是一本电视电影,所以制作很朴素。但就因为朴素,所以更好像在你身边发生。而翻版依靠制作上的精良来创造恐怖气氛,比如音乐效果。所以,“多”是不是一定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bolb 发表评论于
我想你写文章的目的是从一个电影爱好者的角度出发的,讨论的是应该怎么看电影。如果你是在研究普通观众怎么看电影的话,那你这篇文章就是写给那些想要拍商业电影的人了。评价电影不应该从电影(将)在普通观众的反应出发。那是在搞市场营销。

再讨论什么叫艺术性。这个词其实很不好定义,因为艺术是有很多层面的。第一个层面,艺术性可以指思想性。即你所讲的灵魂。或者是能够感动人心灵的,或者是能够让人思考的。思想性的对立面是娱乐性,看过,笑过,听过就完了。当然好的片子可以两者皆有。第二个层面是独创性,即CREATIVITY,或个人风格。从这个层面讲,我们常说的作家电影,AUTUER FILM往往是有艺术性的,因为他有导演或制片的独特的个人风格。一般的INDIE FILM,独立制片应该都要有独创性。相对于独创性的是STUDIO PRODUCTION。作坊式生产,导演,摄影,编剧都跟安装工人似的搞好自己那块就可以了。所以出来的东西往往雷同,但保证制作上的精良。最典型的当然是好莱坞的大片,香港的邵氏武打片等等。偶尔STUDIO PRODUCTION也会有CREATIVITY,但那往往是有个大牌导演,比如SPIELBERG。那就导演说了算,当然可以有CREATIVITY。第三个层面可以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是大众的,还是导演自己(及其周围小众)就完了。以导演自己的感觉为中心,就是艺术性。以大众为中心,就是商业性。运气好,如果大众和导演一致,就艺术性和商业性都有。

不同层面之间,思想性,独立性,小众性经常是一致的。但也时常是不一致的。比如,从思想性来讲,埋伏就不是艺术片。但从创作性来讲,埋伏就是艺术片。它有一些独特的武打设计和视觉效果。

一般所指的商业片可以在任何一个层面跟艺术片形成(可以有交集)的对立。

另外,影片是无所谓最佳的。从个人角度来讲,最佳就是最喜欢而已。影片的没有最佳是因为评价电影的标准必定是多元的。这个所谓的综合评分并不存在。你凭什么说(8,8,8)比(10,10)好呢?是因为(8,8,8)多了一元,那么(5,5,5)和(10,10)呢?是因为8+8+8>10+10?那为什么不取平均呢?(8+8+8)/3 < (10+10)/2。就好比书和电影,你可以比较异同,但无所谓谁好谁坏。

最后,我个人认为其实埋伏的情节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关键是被无间道给比下去了。刚好还用同一个演员。无间道的情节是很好的。埋伏的情节跟无间道雷同,但不仅没有新意,且有几个地方比较弱智。虽然跟一般的武侠片比,我不觉得埋伏有多差,反正都是定式。但就好比是一米长的棒子跟二米长的棍子放在一起,好像就不足一米了。
棉花兔 发表评论于
刚才没有说完,临时有事走开。刚才又再思考了一下bulb的标准,确实很有启发,也拓展了今后小柯看电影的视野。感谢bulb!

不过小柯还想再强调一下,小柯文章里讨论的更是“最佳影片”这种综合实体的评判,而不是摄影,特效,音乐等单方面的评比。所以如果只有埋伏和spiderman这两部影片参评,那么小柯一定会把最佳影片奖颁给spiderman。但是这并不否认埋伏在摄影上的成就。

小柯看电影,总结起来就是先看灵魂,再考虑骨架,最后看血肉。三者中越排在前面越能弥补,或者说原谅,后者的不足。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小柯把无贼排在埋伏前面。还有一方面大概是小柯原本对张艺谋的期望很高,而对冯小刚本来就比较宽容,所以埋伏在心理上占了下风。

至于醉画仙的例子,确实“在艺术领域,“多”并不等于好”。但是一类的商业片已经被小柯划在了艺术范围之外,必须要通过形式的完美来体现商业意图。从这一个角度说,“多”是“好”的必要条件。
棉花兔 发表评论于
我想我们看电影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

小柯认为bulb的标准基本上是抓住任何一部电影的极致之处,只欣赏那一部分。感觉这种标准更像一个电影制作人在评判电影;而小柯的标准更是从普通观众的角度出发,综合评判电影对于观众的可看性。我想我们看电影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小柯对商业片的要求大概更稍微苛刻一些。小柯可以用你说的“看电影,要懂得看什么”来对待艺术片,但是无法以同样的标准对待商业片。小柯以为商业片大部分已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体了,如果骨骼再涣散,或者血肉再充满病症,那么确实没有看的必要,虽然有可能这个残疾的人体单单有一部分长的非常美。成龙近年来的影片大多过分追求特技效果和笑料,但是却失去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以小柯的标准来说是在走下坡路了,而我自己也确实渐渐失去了对成龙的信心。这也许就是“审美疲惫”吧。

贾璋克和蔡明亮小柯是分在第二类的,所以不需要拘泥任何标准来看待这类电影。只要能够打动人心,造成冲击,至于用任何手段突出任何方面都只是一个风格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这类电影的观众群往往都很小,也为它们不是以面向大众为目的的。

张艺谋的摄影确实是美轮美奂,但是仅仅在这一方面做到成功是无法说服观众整部电影的成功。他其他的很多片子,比如英雄,比如我的父亲母亲,不仅仅摄影方面成功,故事上也同样做到了完整,感人至深或者一种新的叙事手段,就比埋伏成功的多。



bolb 发表评论于
你的醉画仙的例子不恰当。在艺术领域,“多”并不等于好。配诗的中国画和不配诗的中国画是不同的种类,不能比较好坏的。某些好的画,任何文字都多余。就好比蔡明亮的电影,特点就在于对话不多。所以你就不能说,同等造诣的电影,对话好的更胜一筹。

再比如,贾璋克的电影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很多人也不习惯。但他的本意也没打算讲故事,而只是想纪录一个片段。所以我们要看的,也就是各种人在那一个片段的生活以及那段时间的社会。你不能说,如果一个电影能够又讲故事又纪录社会,会更好。有没有又讲故事又纪录社会的?有,很多人物传记就是。或者象Y TU MAMA TAMBIEN通过ROAD TRIP来在背景中纪录乡村生活的。但他们和贾璋克的电影是两种类型,无法比较好坏。

关于埋伏,当然不是说情节差是个好事情,这跟蔡明亮的情况不一样。毕竟它不是故意想把情节搞坏的。但同时这里有个期望问题。埋伏的摄影是十分,武打设计和特效是九分,情节是零分。但谁说埋伏卖得就是悬念?埋伏的情节设计就是为了方便主人公从东走到西,走过四季,顺便互相都有机会捉对撕杀一番。这是一般武侠片的定式。成龙的片子里不合理的地方到处都是,但之所以大家觉得合理了,事因为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没人去考查情节到底合不合理。特别成龙的搞笑让人忘了情节。对情节的要求是个人审美习惯的惯性。但我觉得这种习惯是可以打破的。就好比其他常见的审美习惯,要求话剧必须有个中心思想啊,中国画一定要配诗啊,交响乐必须是主题音乐啊。毕竟,你看电影是去看它好的地方。它又没打算卖情节,你关心情节干什么。这里不是降低标准,而是看电影,要懂得看什么的道理。

我对好电影的标准一般分两类。一种是在某些方面能够做到极致,比如埋伏的摄影加动作效果,BEFORE SUNSET/SUNRISE的对话,成龙和周星星的搞笑,那我就欣赏做到极致的那个方面,其他就不用管了。第二种是,没有一个方面是极致,但各个方面都良好,比如SPIDERMAN。

我对无贼是很失望的。无贼的打斗和特效是极差的。搞笑还可以,但没有冯以前片子搞笑。多了一个煽情的因素,但煽得不够。同样是傻根要被人骗的内容,盲井对人物的刻划,情节的发展要好的多。所以无贼就属於两方面还良好/及格,但两方面极差的片子。如果打斗和特技不算重点就不拍好,那就根本不应该放进去。冯应该要么好好整一整打斗和特技,要么完全忽略掉打斗和特技,花更多时间在情节和笑料上。
棉花兔 发表评论于
下面再谈谈艺术性。我非常同意bulb说的电影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小柯本身的分类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正因为我本身对电影知识的了解有限,三个类别才都那么笼统。小柯认为的的第二类电影确实大部分是独立制作的小公司电影,它们跟第一类电影的区别简单说来就是,第一类电影叫movie,而第二类叫film。但是这一类电影的艺术性不仅仅是思想性,还可以是单纯的情感宣泄,视觉冲击,或者就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的试验。它们和商业片的出发点截然不同。打个比方,如果第二类电影是painting, 好坏完全取决于欣赏者的个人品位;那么第一类电影就是平面印刷广告,只要制作精良,完整的体现了广告的意图就是成功的。但是广告里也有充满艺术性思想性的作品,类似这样的电影,和第二类里那些同时具有完美的表现形式的电影,小柯就把他们归到第三类。如果埋伏是广告,它的确制作精良,但是小柯不知道这个广告究竟在宣传什么。

million dollar baby小柯个人认为电影要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对运动的执著是表现形式,还不是主旨。但是电影对这种态度,还有安乐死的社会问题的刻画都不够深刻,还没有达到产生心灵冲击的程度。所以小柯把它分在了第一类。况且这个分类小柯更愿意其是一种倾向,而不是非黑即白。

至于功夫,小柯把它分到第三类更是基于它对主旨的表现方法上,非常不留痕迹,“这一切没有通过任何生硬的说教或牵强的情节来展现,而是在不经意的嬉笑怒骂中轻松实现”。就好像小柯把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分到第三类不是因为它刻画的爱情有多伟大,而是这种全新的表现方式非常震撼人心。

让小柯再次打个比喻。第一类里的精品电影就好比一个漂亮的女人,但是却缺乏内涵;第二类的电影却是那种个性张扬,气质独特,但未必漂亮的女人;只有第三类,才是美貌与德才兼备的精品女人,可遇而不可求。

Bulb对卧虎藏龙的评论让我产生了重新审视这部影片的欲望。待小柯细细看来。
棉花兔 发表评论于
先说情节。

小柯个人确实无法接受一个连故事都讲不好的电影。如果我们讨论的范畴定在商业片,那么先抛开一切的思想性艺术性不谈。这样的电影呈现给观众的无非:情节,制作(画面,特效等),笑料和演员,而后三者一般都要依托于一个情节来体现。一个好的第一类电影情节可以非常简单,但是一定要符合逻辑。如果逻辑上夹缠不清,莫名其妙,首先这个电影的框架就是混乱的。当然观众可以抛开情节只为了看后面的几方面去看电影。但是小柯之所以对电影分成三类,就是便于比较从而找出电影中的精品,而不仅仅是可看的电影。如果观众都肯降低标准,那么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可看的。即使是成龙的电影,讲究的主要是武打笑料,他最成功的几部,比如警察故事,rush hour等,也都首先有一个合理的情节。我不否认埋伏有它可看的地方,比如章的舞蹈,但是bulb自己也说“即使埋伏的情节跟一般的武侠片的情节水平相当,整部电影也没有变得更好”。

我可以接受无贼的不成功的特效是因为特效的部分不是影片的重心,整部片子没有依托在上面;但是埋伏讲的就是悬念,故事情节对于片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情节的莫名其妙是一非常大的败笔。但是假如我们讨论的是骇客三,那么小可就不能接受特技的半点低劣,因为本身这部片子除了特效就是特效,实在没有别的可看了。

我也套用醉画仙的例子:中国画确实不一定要配诗,但是一首恰到好处的诗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两幅造诣完全一样的中国画作品放在一起,我相信配有一首绝妙诗歌的那幅往往会胜出一二。

bolb 发表评论于
我感觉你的艺术性是指思想性。

MILLION DOLLAR BABY不算是好来坞的大制作。它是有艺术性的。首先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确切的说,两个人或更多的)对一种运动(事业)的执着。其次,它也涉及到安乐死这个社会问题。为什么表现爱情是艺术片,体现失败的中年人的心态是艺术片,但表现对运动的执着,就不是艺术片呢?

我之所以不认为“功夫”有多少艺术性,是因为他没有着力去表现武侠精神。如果你说把各种武功显示一遍,就能体现包容的武侠精神的话,那大部分的武侠片都是艺术片了。假定武侠精神是包容,“功夫”还做了什么来刻划这种武侠精神的?
bolb 发表评论于
既然我们可以接受没有情节的画,为什么不能接受没有情节的电影呢?用选美大赛作比方并不恰当。选美的评价标准大体是一致的,但电影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就好比成龙的动作喜剧关键就在於动作和搞笑,只要动作好,笑料多,大家就喜欢。情节就无所谓了,反正你有不是看情节去的。后天,MUMMY,猪猡记公园眩耀的就是特技,EYE CANDY,你管它故事干什么。

我之所以推荐醉画仙,是因为它讲到一个类似的问题。有关中国画的。当时传统的中国画都是要有配诗的,如果没有诗,就不算画。於是主人公就质问,为什么画非得要有文字呢?

所以对十面埋伏也应该抱着正确的期望去看。就是去看风景和特效的。十面埋伏的动作也是拍得不错的。一场舞蹈,一场竹林,都有新意。反之,我对天下无贼却很有意见。明明没有能力(钱)做特效,非要加进去那么多劣等特效。做不好就不要做嘛。这个才叫失败。为什么你可以原谅无贼,却不能原谅埋伏呢?因为你的审美观里允许电影有坏的特效,却不允许没有情节。但仔细想一下,即使埋伏的情节跟一般的武侠片的情节水平相当,整部电影也没有变得更好。你又不是看情节去的。

我觉得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概念太笼统。什么叫艺术性?是指思想性吗?还是指针对的观众只是一个小群体?还是指独立制片的方式,相对于好莱坞的作坊方式?

卧虎藏龙的思想性在於描述在江湖中的人的情感生活。如周润发和杨紫琼的压抑的爱,章和张的充满年轻人特征的爱,以及章和周之间的暧昧的师徒关系。最关键的是卧虎藏龙有人物刻划。我个人觉得,有人物刻划的电影都该属於你所讲的第二类或第三类。
棉花兔 发表评论于
谢谢bolb的评论。

在说故事和主旨之前,我也说了要评价电影,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观赏性和艺术性。后面的故事和主旨其实就是分别对这两方面的阐述。之所以统称故事,是因为毕竟大多数的电影都依托于一个故事情节,即使是纪录片或风光片,也有一个时间线索来统领,所以我就统一叫故事情节了。当然,用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上还是改成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更准确些。

没有故事性的电影大多是艺术类的,也就是我认为的第二类电影。毕竟这类的电影面向的观众群比较狭窄,导演的意图更在于试验或者纯粹的情感宣泄。比如“before sunset”,故事情节就非常弱。谢谢bolb推荐“醉画仙”,会找来看的。

我当时写功夫的时候就想到肯定有很多人不这样认为。这个武侠精神实在是非常难概括,我觉得是包容,但是bolb就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卧虎藏龙”,我更愿意把它归到第一类,因为小柯与功夫的思想性产生了共鸣,但却完全没有看出卧虎藏龙的深意。所以很多时候第一类和第三类的片子界限会比较模糊,完全看欣赏者的眼光了。

小柯认为张艺谋在十面埋伏上的失败之处在于他过于追求画面的完美了。十面埋伏这个电影还是需要故事情节来作为依托的。情节太过糟糕的话就好比一个脸蛋漂亮的女孩,但天生残疾,无论如何还是无法参加选美大赛的。

最后小柯想再强调一下的是每一类片子都可以有精品,因为它们的服务目的不同,很多时候无法纵向比较。换一个人,也许就认为第一类片子超过第二类和第三类了。

非常非常高兴和bolb讨论电影,希望我们再接着聊。
bolb 发表评论于
“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评价一部电影一定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故事和主旨。”这是一个很多人的误识。故事和主旨都是不一定要存在的。一幅画,为什么非得有故事情节?蒙娜丽莎的微笑,齐白石的骏马,看得出什么故事?罗丹的THINKER,有什么情节?同样,主旨也是可以被打破的。很多后现代的作品没有什么明显的主旨,或者虽然有主题,但零零碎碎,比如孟京辉的话剧。

强调故事和主旨,主要是从评价文学的角度出发。(当然其实文学都不一定要有故事性。) 但我们不能把文学性的要求强加到电影身上。电影是综合艺术,有文学性的电影往往比较好看。但也可以有没有文学性的电影。建议作者看以下普及参考资料:
1) 周传基讲电影
2) 韩国电影“醉画仙”

周星驰的片子是比一般的香港商业片多点人文关怀,但不能拔得太高。非得把功夫说成有灵魂,有内涵是上岗上线。有内涵其实应该指有思想性。功夫一片有的是想象力,但这个想象力跟猪猡记公园的特技一样,跟内涵无关。展现各种武功,跟武侠精神是没什么关系的。真正有内涵的武侠片的是徐克的刀,李安的卧虎藏龙,张义谋的英雄(也就一点点。) 但大话西游还是有很多思想性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张义谋的十面埋伏的故事等於零。但一部电影是不需要有故事的。这就是那种看视觉的电影。搞一个2分的故事和零分的故事是没有区别的。你又不是去看故事的。成龙的电影里面故事扯谈的太多了,但只要搞笑就可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