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想到“小资”

在美国,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谋发展,我虽一直想写些什么记下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还真不曾想过要写成一本书。但经过9。11事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从《手机》想到“小资” ———沈敏特 电视台邀请我做一个关于电影《手机》的谈话节目。在众说纷纭中绕来绕去地思索着,忽然一个词儿在我的脑子里闪现了出来,这就是前一个时期很时髦的一个种群的称号:“小资”。 是的,《手机》实际上写到了当代人中的一个种群——我还不敢称其为阶层——“小资”。他们与“大”确实不沾边,不同于大知识分子、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大思想家或大企业家。他们就散落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特征不难把握。 小资,顾名思义,小有资产,有而不多。 小资小有资产,并不是说,小有资产者都是小资;够得上小资还要有其他特征。 小资,稍有文化,却并不宽广和深厚。 小资,还讲究独特的个性,但小资的个性只表现在浅浅的层面上。譬如,搞一个与众不同的发式啦,穿一身与众不同的服装啦,把屋子收拾得别具特色啦……但不具备大气磅礴的独异性;不敢在众人昏昏的时候,大胆地表达自己独有的清醒;当邪恶形成潮流,他们更不敢为真理而“孤乞”。 小资,似乎不甘平庸,总要有所追求。但小资对追求并不坚定执着,缺乏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毅力,更没有为了崇高的目标付出巨大代价的勇气。 在风平浪静的年月,他们自视甚高,显得矜持和清高。设若风吹草动或是急风暴雨,他们的胆怯和慌乱就会暴露无遗,几乎斯文扫地,毫无风度可言;更没有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公众舍弃小我的气度和侠气。 小资的这种心理特征在诸如恋爱、婚姻的两性关系中,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个领域,他不甘平庸,也想来点儿“浪漫”,来点儿“情趣”,但仅止于承受一点儿小小的风波,追求一点儿小小的刺激。 他们本无真爱深爱,一旦需要承担重大责任,付出重大代价,他们立刻非常“务实”地退避三舍。 有的男性小资看见靓丽的女士两眼发直,立刻表达爱慕,流露对妻子的不满,然后,进茶室聊聊啦,送一束鲜花啦,狠狠心买一堆价格不菲的化妆品啦……俨然很“潇洒”。可一想到离婚必须面对的大震动,立刻心发颤、腿发软。更滑稽的是惟恐这边离了,那边未必一定上手,落得个“两头空”,于是拼命探求“先决条件”——“我要是离了,你能答应我吗?”言下之意,你不“答应”我就不能“离”。这就无意中暴露了既不敢不爱也不敢爱的怯懦,暴露了本无真爱,更无深爱,只能畏缩在窝窝囊囊的苟活之中。 有的女性小资自以为“新潮”,开口总要奚落一下“从一而终”、“嫁鸡随鸡”的旧式妇女。于是,今天向这个男士撩一撩,明天向那个男士逗一逗。可一想到老公虽然已无“魅力”,但那套新买刚装修的房子可万万不能舍弃呀!那笔存款能不能分个大头呀!再加上这个那个新交的男友也都是“小资”,没一个敢挺身而出,切断自己的后路,义无反顾扑向她的怀抱,更让她感到前途未卜,有个老公总比没有好。于是,也仅只撩一撩,逗一逗,绝没有当年娜拉跨出家门再不回头的勇气;在老公面前还得装出一副淑女贤妻的模样。实实在在地露出的还是可怜而又卑琐的灵魂。 电影《手机》就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把他(她)的可怜而又卑琐的心态展示了。一个个似乎“浪漫”“潇洒”“不甘于平庸”,而实际上呢,也仅止于利用手机,刺探刺探对方的心理,这边骗骗,那边哄哄;对不爱的,不敢说不爱,对想爱的,不敢坦然地表达。最后弄得左右支绌,疲于应付,狼狈不堪。没有一个敢于在阳光之下,展示出美的崇高的真爱和深爱——其实,说不敢展示也不够确切,确切地说,本无真爱和深爱。在小资的心中缺乏真爱和深爱的土壤。小资只能演一点爱情闹剧,与悲剧无缘。 小资的出现,应该说,也算是社会的一点儿进步。我们的生活毕竟比以前富裕一些了,所以就出现了小有资产的小资,使他们在温饱的保证下,还有余力想入非非,还能出入茶室、咖啡店、歌舞厅,搞一点儿小小的情调、小小的浪漫。但也恰恰是小资,说明我们的进步还非常有限,这特别表现在人的素质上——离现代人的标准还很远很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