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编辑】陈毅粟裕的分歧之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创编辑】陈毅粟裕的分歧之二

 

处于政治方向的考虑,中央认为只有在六个月内外时间中战胜蒋军才能争取到和平前途。为此,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制定了外线出击的战略方针:蒋军向北,我军向南,敌进我进,迫蒋议和。毛泽东于62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华中分局并告陈毅、舒同的电报,指令华中野战军西出津浦线作战。电报说:“你区应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扬线上之敌,粟谭率主力(不少于十五个团)位于三分区(津浦路以东、运河以西地区),与陈舒配合,一举占领蚌浦间铁路线,彻底破坏铁路,歼灭该地之敌,恢复三、四分区失地,并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陈毅随即电令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淮南,执行津浦路蚌浦段作战任务,首先“集中陶()、王(必成)两纵、五旅及谢(祥军)纵在六台、天长之间整训”。

 

对此,粟裕有不同的看法。粟裕说:“仗是非打不可的,南边走得脱,北边也走不脱。苏中是我们的老根据地,地形复杂,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有苏皖、鲁南、豫皖、中原各方策应,条件是很好的。要打就在这里打。”627日,粟裕发电报给中央军委、陈毅军长和华中军区,提出了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的建议。但是630日,陈毅给军委并告华中野战军的电报说:“我们认为七月间非打不可,则王陶纵队应立即西开,保证于七月十五日到七月二十日前后能按时发起战斗”。陈毅对于粟裕的意见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还是坚持中央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考虑了双方的意见,于630日发出两个复电。一电给华中军区,指示:“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另一电给陈毅,指出:“华中二十九日酉时电,主力留苏中确保财源,而将淮南作为钳制方向,以九个团担任破路阻敌,此意见似有理由,你们觉得如何?望告。” 此时的中央军委显然在考虑了粟裕的意见后,已经倾向于华中的建议。

 

随着时局的发展,蒋介石向南线各解放区发动进攻的情报纷纷传来。中共中央判断:“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之顽可能同时向我进攻”。74日,中央军委毅然决定先在内线作战,指出:“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这个决定,实际上批准了华中军区的建议。   

 

这是一次很大的战略调整。 粟裕回忆这一段经历时说:“确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这是战争初期中央军委对原定战略计划的一次重要调整,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苏中战役,就是在中央调整了的战略计划指导下发起的。”应当指出的是,粟裕的几次建议,对中央军委调整战略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宣(家堡)秦(兴)之战,是苏中战役的第一仗。战斗于713日打响。经过3天激战,华中野战军第一次作战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整编八十三师2个团另2个营共3m0多人,首创歼灭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纪录。毛泽东亲拟电文询问:打的是否即整编第83师?该师被消灭了多少,尚有多少?

 

再战如(皋)南(通),粟裕利用敌人的错误判断,令王力强行军100多里,长途奔袭敌第49师,结果又一次出敌不意,万余敌人被歼。一次歼敌如此之众,解放战争开始以来还是第一次。  第二天,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发给粟裕的电报:“()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敌情尚严重,望将参战主力集中休整,补充缺额,恢复疲劳,以利再战”。

 

苏中初战的实践证明,实行内线作战的方针是符合战争初期的客观规律的。一向尊重实践经验的中共中央,进一步调整了原定的战略计划,决定由先在苏中打一仗改变为打四五仗。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粟裕逐步争取实现了内线作战的战略构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