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十念法门之——念僧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僧”也是佛家“三宝”之一。如果说佛是了悟了世间人生的道理,法记下了这些道理,那么僧就算负责传承这些道理的人。
  很多人对现在的僧人感觉迷惑和失望,事实确然如此。其实不只现在,自古也有许多不好的东西存在于寺庙之中。僧人也是人,人的毛病他们一样也不缺。其实我们没必要苛求他们,就象做官的未必都奉公守法一样,世间认真做事的人总是少数,做和尚的自然也是如此,只要他们为混那碗饭吃看好了寺庙经书做些本分事也就罢了。

  我们这里说的“念僧”是指念“圣贤僧”,并不是逮着一个和尚就“念”。当然要念也对,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也是修行方法的一种,如果能做的到境界也很高了。
  圣贤僧实际上就是修行有了成果的人,是“善知识”的一种,他们是过来人,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导我们。身边有这样的老师的自然很好,那是不知道多少辈子修来的福分,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个好运气的,就只有到经典里找。
  比如说我们看公案,并不是看故事就算了,或者看几句玄言妙语就算看过了,而是要体会其中的道理,要设身处地的把自己融进去,想象如果是自己在那样的情景下会怎么说、如何处理?里面的人说错了为什么错,对了又为什么对,都要好好思考。
  又比如,一些名师如何参禅,如何修持,他们是怎么做的,得到了什么成果,我们如果从他们的修行方法里得到借鉴,把他们的方法和自己的相互参议,让自己有更好的进步。
  比如说夹山和尚为了悟道放弃了自己的名声地位,去拜见船子和尚,我们能不能做到?比如说六祖慧能为了学道,可以在厨房做饭三年而没有一句怨言,我们能不能做到?比如说憨山大师因为溪水吵的睡不着觉,就干脆到山溪旁打坐,到最后就听而不闻了,他是如何做到的?比如说很多和尚去世的时候都能未卜先知,是怎么做到的?他们又可以选择自己的死法,又是怎么做到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可以好好想想的。
  近代比较有名的一位僧人,大家想必都知道,就是写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李叔同,出家后的弘一大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他的传记,有许多东西可以思考和借鉴,本来想写写他的,现在看来没有时间了。不过我可以记下他的一件事,看看他修行的风范。
  据说他一次被请去讲经时,落坐前先把椅子顿了几顿,旁边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这张是藤椅,孔隙里可能有小生物,顿出去免得被自己压死。
  虽然我们大家都知道他选择了最难最辛苦自唐宋以后几乎就没有出过名师的律宗,却还是不得不佩服他的思维精细,也可以看出他的修行是真正的无微不至,这样的榜样恐怕是值得所有修行人警醒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