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为快——开栏的话

在美国,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谋发展,我虽一直想写些什么记下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还真不曾想过要写成一本书。但经过9。11事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先睹为快——开栏的话 熟悉本刊的读者一定对“沈敏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本刊曾先后刊发了他的《袁世凯其实也是“受害者”》(2003年5月号)、《有感于慈禧太后抓“改革”》(2003年9月号)、《“幸运儿”们的大悲剧》(2004年10月号)等文章,这些文章无一不以思想的深刻、行文的独特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评论界公认沈敏特是一位“诗意的思想者”,善于把深刻的思想融入审美的形式之中,作品具有启蒙与观赏的价值。评论家王达敏对沈敏特有如下的描述:“沈敏特天智秀出,独立特行,向来不以集体式的热情来思考问题,在他看来,集体式的热情里从来没有个人的思考和判断。在气质和观念上,他是自由主义的,但在知识活动中,他的思想和智性则是现实主义的。”“思想之敏捷,论理之尖锐,观念之现代,提升思想之彰显,在学界他算出众的一位。” 这位独立特行的“诗意的思想者”,他的人生之路也是较为独特的。沈敏特60岁的时候,他的小儿子出世了。然而,这个春天般的消息,并没有给沈敏特带来格外的骄傲和欢欣。“因为,按正常的生命长度,我为孩子尽责的时间,会比一般人短得多。现在,他还是没有开蒙的孩子。而当他很懂事的时候,我也许已在另一个世界。也许我的寿命很长,但那时的我,还能像今天这样,思维敏捷,激情满怀吗?我希望如此,但我不能保证。” 于是,沈敏特产生了一个奇想:他要把他的今天留给他的小儿子。他要写出一封又一封的信,通过时间的邮政隧道,寄给15年后他的已经成年的儿子。当然,沈敏特这样做,风险极大。人类写下的文字,有很多类型。有的,当时有用,过时无用;有的,当时是人人拥护的“真理”,过时成了人人唾弃的谬说;有的,当时是人们批判打倒的歪理邪说,过时却成了大家感激钦佩的至理名言……沈敏特写出的,会是什么呢?会不会在15年后完全过时,成了一大摞记载垃圾的废纸?这对沈敏特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但是,“我对严峻考验情有独钟,它是我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不可须臾或缺的激素。”从2003年5月到2004年11月,沈敏特陆续给他的还未成年的小儿子写了30封信。这些被他称为“提前15年给儿子的信”,他的小儿子现在未必能看懂,却在沈敏特同行好友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代著名诗人、杂文家邵燕祥认为,这些包含深厚文化内容和思想内涵的家信,不应该成为沈敏特小儿子的“独得之秘”,今天凡是有一定阅读能力的青少年,还有他们的父母、祖父母们,应该先睹为快。为此,邵燕祥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推荐沈敏特的这些家信。 邵燕祥在文中写道:沈敏特提前15年写给儿子的信,也许因为“老年得子”,他更是爱得深,想得远,“掏出心窝子”说给孩子,从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说到生命的质量,顺境和逆境,“听话”与思考,初恋的可贵,爱与责任,婚姻和家庭这些伦理教育的内容,进而说到阅读与思维,科学与技术,读史的必要,思想空间和心理空间,什么是现代人,什么是爱国这样一些深层问题,以及关于金钱、时尚、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这些日常随时会遇到的话题;他期望他的儿子具有自信和镇静的精神状态,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他又用自己和先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切身经验提醒孩子,人生道路不会是一直平坦的:“我迎接你走进的世界……是富裕与贫穷、文明与野蛮、民主与专制、光明与黑暗、温馨与冷酷、公正与不公……交错争斗的天地。你能走好这人生之路吗?你能经得起上升和下沉、成功与失败的磨炼吗?” 本刊有幸得到了沈敏特的这30封家信。从本期起,本刊将连续推出专栏“敏特说话”,精选沈敏特30封家信中的部分篇章予以刊发,让本刊读者先睹为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