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之524 --- 格林斯潘十八年风雨盘点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6日,美国货币政策领域的头头脑脑们又将齐聚堪萨斯城,参加美联储每年召
开的年度经济研讨会。与前几年诸如“重新思考稳定性政策”、“收入不均问题与政
策选择”等沉重话题相比,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卸任前的最后一次年度会议上,人
们更关注的话题是格林斯潘时代将留予未来何等借鉴。这一次,格老在做好开幕发言
之后,更多的时间将细听他人评说过去18年的风风雨雨。

  自1987年就任美联储主席以来,格林斯潘带领美国人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无论是经历通货膨胀还是经济衰退,无论是承受别国金融危机的振荡还是陷入本土
恐怖袭击的阴影,格林斯潘的存在本身成为支撑美国民众信心的重要因素。盘点过去
的18年,作为美国货币政策制定的灵魂人物,格林斯潘的建树不可磨灭。

  通胀纪录控于股掌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行长来说,在离任之际留给国人一个更好更健康的经济
环境都是他们的事业梦想。而今天,这个梦想的简化表述就是“价格稳定”,这已经
成为最大化稳定增长的最佳途径。比如,格林斯潘的前任保罗·沃尔克就将消费者价
格指数(CPI)年增长率由其就任时的15%压低到4%左右。从数字来看,显然
任何继任者都无法望其项背。那么格林斯潘做到了什么?目前,在能源价格上涨50
%的背景之下,美国的CPI由其接任时的4.3%降至3.2%,去除食品和能源
后的核心CPI年增长率则下降了一半,目前保持在2.1%的水平。

  但如果仅是将这一成绩与1987年的数字进行简单的横向对比,就大大抹煞了
格老的功劳。事实上,格林斯潘的真正贡献在于18年来他不断地寻找更新更科学的
衡量标准来界定通胀水平,在CPI指数中考虑了“质量调整价格”等诸多因素,使
得这一指数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现实经济状况,提供有效决策依据。

  CPI的一大改进就是允许消费者在一定类别内的替换选择。比如,将便宜的苹
果换成昂贵的桃子可能会提升生活成本,但是这并不计入通胀,因为通胀是指从货币
购买力的角度来考察价格水平的整体上扬或下降。格林斯潘并未就此止步,他进一步
采用了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照此计算,美国的实际生活成本年增长率仅为1
.9%。日前,美国劳工统计局编撰的一个系列将1978年至1998年的通胀年
增长率调低0.45个百分点,如果按现行计算方法,过去27年的CPI和核心C
PI年增长率将下调0.38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举重若轻

  执掌美联储大印18年来,格林斯潘在制定货币政策过程中的表现使得任何人都
无法将其归入某一门派。他从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经济模型和理论,相反所有的理论不
过是格林斯潘口袋里的后备资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主张升息时格林斯潘抖出威
克塞尔模式,力主降息时他又打出凯恩斯理论的大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00
年11月时格林斯潘曾表示担心通胀走高的危险,而在6个星期后他却出奇不意地在
两次联储会议期间将利率削减了50个基点。在自去年6月以来的连续10次加息过
程中,格林斯潘也是表现得气定神闲。不容置疑,他就像一位技法高超的魔术师,让
人捉摸不定,结果却总是令人喜出望外。也许,变幻莫测的金融世界需要的就是拥有
如此自信与判断力的掌舵者吧。

  数字面前慧眼独具

  在纷繁的经济数据面前,没有谁比格林斯潘的目光更加独到了。在前联储经济学
家的眼中,格林斯潘总是能够把看似全不相干的数据整合到一起,然后呈递给人们一
个有机的丝丝入扣的经济全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统计数字公布以前,格林斯潘就预感到了生产力的结构
性上扬。因此,在通胀增速开始减缓的背景之下,他顶住了来自联储内外的升息压力
以降低经济增速。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风险管理与泡沫管理

  格林斯潘在货币政策中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概念,而以往人们一向认为这个概念更
适合于美联储管辖之下的大小银行而非美联储本身。对此,格林斯潘强调政策制定者
必须考虑整体经济的风险,对风险进行量化,计算相关成本,并以此为依据作出货币
政策。

  那么在出现资产泡沫时风险管理的方法到哪里去了呢?格林斯潘曾经历了上世纪
90年代末技术和网络股泡沫以及眼下潜在的房市泡沫,他在管理与泡沫相关的风险
时采取的是以静制动的方法,即任泡沫自行膨胀至破裂后再来收拾残局。如果在19
96年12月格林斯潘首次提出存在不合理的过热增长时即戳破泡沫,则美国经济将
为此付出巨大成本。而从风险的角度讲,显然任泡沫破灭的风险要大于预先控制的风
险。因此,在风险管理与泡沫管理的取舍上,格林斯潘机智而有度的妥协令人耳目一
新,更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18年风雨一路走来,格林斯潘战果累累,赢得了从上到下的信任与尊重。然而
,无论格老本人是否愿意,无论美国民众是否愿意,格林斯潘时代终将结束,而格林
斯潘给美联储带来的光环对于任何一个继任者来说都将构成巨大压力

 

来源:金融时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