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最后的井盐(之二)

天生夜游神,小半生从事中文。敝姓王,但从未登基,只是沾了些先祖灵气而已;生于午夜,着歌而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最后的井盐

 

                                              撰文/惠兰  摄影/余铭源 阳公田   供图/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之二:早期井盐生产


  翻开厚重的盐业历史,我热烈的诗情开始冷却下来。而当我冷静地走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昨天,心中的热爱又开始升腾……

 


 

 

 在自贡停留的日子,我开始走访一些残存的历史遗迹。曾经在记忆里林立的天车日渐稀落下来,繁华的盐码头也已经沉寂。夏日的阳光就像自贡人一样热烈而朴实。翻开一页发黄的史书,一个城市的昨天就清晰而安静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自贡的称谓源于自流井、贡井(旧称"大公井")两地地名的合称。自流井旧属富顺县(旧称"富世""富义"),贡井 旧属荣县(旧称"荣州")。两县在汉时都为江阳县属地。

 


  东汉章帝时(公元76-88),崔姻著《博徒论》,即写:"江阳之盐"。至北周武帝时(公元561-2578),大公井已闻名于世,成为与富世盐井同时著称于蜀中的盐井。
  

 

  自东汉章帝时期以来,经魏晋而步入南北朝时,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渐具规模。《汉书

·地理志》载"南安有盐官、铁官",证明这里的盐业生产已纳入官府管理。此时的富世盐井和大公井,已成为本地的手工业中心而导致"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北周统一四川后,因军需民食及赋税和需要,于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划出江阳县以富世盐井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设置(名隹)原郡,并"于此置富世县""以富世盐井为名",北周武帝时(公元561-578),在大公井所在地"周武帝于此设公井镇"。此为自贡地域之内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单位,也是自贡因盐设镇、设县之起源。


  隋唐两代,自贡地区的盐业进一步发展并闻名巴蜀。这一时期的盐业生产,分别以东之富世盐井,西之大公井为中心产场。据统计在宋初四川计有生产井628口,年产盐约1600万斤,而此时富顺、公井两监盐井数与盐产量约占全川十分之一。

(作者邮址:ruomu0320@yahoo.com.cn )   注:未经作者本人同意,请勿转载。

 

    鸣谢: 本文采访期间,曾得到自贡市久大盐业集团公司、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自贡日报、自贡盐业历史编撰办公室、自贡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和各界人士特别是自贡老盐工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