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来文化[讨论]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发的贴子了。一直舍不得扔掉。随着留学日子的增长,很多想法已经没有当年那么极烈了,但是,也有很多东西始终都不应该忘记。

    不久前,我到上野美术馆逛了一圈,看了不少日本的出土文物。说实在的,那些日本人视为国宝,频频出现于各种教科书中的文物,和中国同时代、同种类的文物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虽然处处显示出模仿的痕迹,却比赝品还不如。我觉得是那种丢在路上都没人捡的东西。不过,由此又想到了另外一些东西。

    日本人是一个“拿来”主义 的民族,他们也承认自己的文化是舶来文化。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语言文字,无不充斥着从别的地方“拿”来的东西。除去那些“拿”来的东西,仔细想想,土生土长的没有几样。有时候觉得小日本很无耻,也很精。要拿还专拿好的。翻开日本初高中的国文课本,都有专门的汉文单元,里面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典名著,一字不改!很多都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啊!气归气,却也没有办法。有时候还不得不佩服他们“拿”的本事。“拿”来了,自己再稍加改良,就成为了自己特色的东西。和服如是,文字如是……

    日本人自己也承认自己不善于创新而善于改良。日本的学生是世界出了名的不爱学习,甚至让人不禁担忧如何放心把建设国家的重任交到他们手中。但是,他们确实在不长的时间内一跃成为经济强国,在一年之内拿了两个诺贝尔奖!这到底是为什么?


碧雨寒烟:

     很简单,自古以来就如是啊,远点的有遣唐使,近的则有明治维新。对日本来说,从别人那里拿来的东西怎样比别人做得更好,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要小于创造一个新事物。还有就是觉得日本的个很大的特色-精益求精,同一个产品,中国的质量检查已经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可是放在日本也许就被打到次品堆里。他们的这种认真劲儿我想是中国人所欠缺的


雨儿:

     那么,既然我们自己已经创造出那么多好东西,学学人家的认真劲儿,再加上中国人的聪明,使劲儿改良一下,岂不比就这么白白送出去要好得多?怪心疼的。还是因为是自己的东西,没觉得有那么好,送出去就送出去,没了就没了?

碧雨寒烟:

    不过现在送出去最多的是我们的人才。在国内就是极品了,出去改良一下就再也不回来了。这更加可惜。

雨儿:

    讨论不下去啦。越往下问题越多,也越沉重。不说啦。

碧雨寒烟:

    看来不能和mm们讨论这么严肃的话题。^_^

雨儿:

    不是不想讨论。只不过言多必失,接下来的话说得不好就容易得罪人。小姑娘没有那点勇气。

雨儿:

    想了一天,有些话不吐不快。看着,我的十万个为什么来了:

 为什么我们能够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不能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为什么我们曾经能够形成中华文化圈对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影响而自己却逐渐走向衰落?
 为什么我们有能力制造极品,有能力把他们送出去却没有能力把他们吸引回来?
 为什么被日本人称做"勉强家”的我们时到今日都拿不到一个诺贝尔?
 为什么所有拿到诺贝尔的华人前面都有个某国籍而不是中国籍?
 为什么我们已经发展那么快,那么强大了却还是被瞧不起?
 为什么在国内有哈日族,哈韩族而在这里绝大多数日本人对我们的了解仅限于三国志?
 为什么在我们回国买礼物的时候都愿买made in Japan而不愿买made in China?
 为什么在出国前有人会告诉我:出去了就别再回来?
 为什么我们会说日本人是工作狂而自己却做不到对工作的那份狂热?
 为什么在我们慨叹日本的便利,周到的同时却想不到其实这些我们也能做到?
 ……
 为什么一个世纪前的出国留学是为了寻求治国之路而一个世纪后的出国留学是为了寻求自己更高更远的发展?
 为什么本来是过褒义词的“报效祖国”在现代人的口中却充满了嘲弄?
 为什么没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
 为什么当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呼:“我爱你,祖国!”的时候会被当作是神经病?
 ……
 最后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当有人看完这个帖子的时候会说:想那么多干什么,管好自己就行了?

 

thunder:

    回答妹妹的问题:


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分析

    日本号称大和民族,其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

    “集体本位主义”乃是日本民族立国之本之魂,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根源在于日本民族文化及心理上的同质性。古代日本由倭人、诸少数民族和大陆移民三部分人构成,长期的相互沟通和融合,在政治、社会、文化等的质化过程中,使之变成了单一民族。这种单一民族共享统一文化,具有同质的民族心理。

  日本在世界民族坐标中是个有特色的民族。以往,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从事以种稻为主的单一种植型经济,这种生产方式从春种到秋收若无整个家族及邻舍的彼此照料帮忙,势必举步维艰。这就是日本民族文化核心??集体本位主义形成的始因。日本文化可说是一件“百纳衣”,主要由中国、英美及本土诸种因子构成。日本人自身创造力依靠引入外来文明得到启发,进而推进本国发展。日本文化的继发性形成了该民族学习和接种其他文化的价值取向。战后日本更是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从西方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略,且与传统文化相整合,陶冶成一种新质的颇具东方特色的日本式的文明。

  一位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说:“我们日本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没有哲学。”日本人具有“亲自然”的情感倾向,在思维方式上重感觉、轻抽象;重经验、轻思辩。对于顺应自然的性格特征,大家在超市的季节贩卖就可以略见一二。日本文化具有重学习、模仿和综合再创造的倾向。说到底是它文化的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进而形成实用主义。“家”是日本文化的基质。日本传统的整体结构是“家”的联合,其顶端是皇室,这种多层次的同组关系形成作为日本社会整体的政治组织即国家。这种纵式的社会组织结构具有严格的等级特征。传统日本社会除皇族和宫廷贵族以外,依次的等级是武士、农民、工人、商人和贱民。日本人很讲究“忠”和“孝”。日本人的“忠”与“孝”与中国人的理解不相一致。日本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每个男女生来负有“恩情债”。有债就需要报恩,报恩的主要形式是“忠”。世人皆知的日本人的“企业精神”、“集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忠”的价值基础上。因其具有独特的文化,日本才能踏上其成功的现代化之路。

  日本文化当然以其积极成功的一面为主导。否则,它之成为当今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就是不可思议的了。日本经济达到了真正的国际化。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就其国民性而言,日本人的心理却远远没有国际化,他们依旧把自己包裹在统一的大和民族文化圈内,拒绝外人的加入,也拒绝进入别人的圈子。日本人心理上深深的“日本人”烙印,已成为一个无形的桎梏,它阻碍着日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阻碍着日本经济国际化向纵深拓展。日本人所谓的?外人?是指从遥远的海外来到日本的风格各异的人们。大量日本经营者、技术人员远涉重洋,文化的差异无可避免地引起矛盾冲突,而文化的障碍使解决冲突的必要沟通变得比较艰难。被卷入国际化浪潮的海外日本经营者能讲或情愿讲外语的人较少。

    日本人很少说不(“NO”),深恐伤害对方的感情。日本人还有种倾向,即本来很想要说出来,但为了不给对方以坏印象,也就把到嘴边的话吞咽回去。这种欲言又止、模糊不清的表达方式往往使人感到茫然无可适从;而“外人”直接了当的意见陈述无意间又会伤害日本人的感情。日本人有强烈的“自己人”意识,组成“自己人”圈子,进入日本的外国人远没有进入外国的(尤其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日本人幸运。在海外的日本经营者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圈子。过于强烈的民族意识,往往就会转化为排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就成为妨碍日本实现全面国际化的主要桎梏。部分日本人还把制度输出同资本输出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日本的经营制度”是可以移植到国外的。虽然日本经济在战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日本制度有许多可供其他国家借鉴之处,但制度之发生作用需要适宜的文化基础。今天的日本已被卷入国际化浪潮之中。日本人的心理状态需要充分国际化,淡化自己的种族优越感,放松对“外人”的戒备心,与其他民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交流沟通??此乃经济全球化之大势所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