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到底是道什么样的坎儿? 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鲁宁的文章《国企改革绕不过产权这道坎儿》。文章的结论称 “这个常识就是,国企改革怎么都绕不过“产权”这道坎。”真的如此吗?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国企”改革的目的应该是什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经济 体系中形成了在很多领域内“国企”垄断经营的局面。这种垄断首先使价格形成机 制失去市场导向,从而使资源配置无法准确反映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国企改革 无非是希望通过改革使价格形成机制发生变化,最终达到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 从而引导资源分配使之合理化。所以经济改革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减少垄断而不是消 灭公有制经济。 其实,垄断和所有制之间并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举例来说,微软、波音都是私有制 企业,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形成垄断。另一方面,国有的多家航空公 司的存在也事实上形成了竞争,打破了垄断。诚然,多家国有航空公司的存在从 “所有制”层面上讲,仍然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垄断,但由于各自有独立的经济核 算,从经济运行的层面上讲,已经相互竞争不再扭曲价格形成机制。国内航空公司 之间的“票价跳水战”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有制层面上的垄断是否一定会扭曲价格形成机制呢?如果国企按照经济人假设运 行的话,它们应该争取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一个显而易见的手段就是联合起来形成 价格垄断争取高额垄断利润。即使出现这种局面也是完全可以在不改变国企所有制 的条件下打破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在其经营领域内引入其它所有制形式的经营者。 由于高额垄断利润的存在,其它资本的进入是有充分的经济动因的。 减少垄断本身也不能极端化。在某些行业中,消除垄断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城 市的供水、供电、和污水处理就不可能消除垄断。即使把现有的国企改为私有制, 也不过是把公有制的垄断换成了私有制的垄断而已,垄断本身并没有丝毫变化。在 很多西方国家对这些行业的处理也是改为公有,然后低利润、零利润、甚至亏损经 营(亏损部分由地方政府以税务转移支付来平衡)。 古人告诫我们:“不懂得战之害者就不懂得战之利。”其实市场竞争对资源配置的 引导作用也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之一就是所谓“强者逾强,弱者逾弱”的马 太效应。这种负面作用在悲壮的“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中已经显露出来。 而在文化和艺术等领域内引入市场竞争则直接导致文化和艺术的媚俗化倾向。因此 在哪些领域内应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需要认真研究的,绝不能盲目地迷信和崇拜 市场化。 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产权这道坎儿”并不是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过分强调产 权问题极有可能模糊经济改革的焦点问题,即减少垄断,而把经济改革引入歧途。 对“产权这道坎儿”的炒作很容易导致对经济改革的绑架。使“经济改革”等同于 “消灭公有制经济”。这种危险是值得人们充分警惕的。 渔樵闲话 二○○五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