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
----金笔的观点
抛开二战时期日本武士表现出来的野蛮,残忍的性格不谈,这么多年来日本国民在世界上总是戴著两顶荣耀的光环。第一顶光环来自于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以连续十六年的百分之八的年平均增长率一蹶而就地坐上了经济大国的第二把交椅。连续十六年的经济高速成长是一个 "经济神话"。第二顶光环则归功于十九世纪中期之后的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一跃成为东亚强国,而在同一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
虽然在人类历史上,日本从来都是学习中国的。如果读者向韩国人请教这一话题,韩国人一定会坚持说中华文化在历史上首先是进入韩国,再从韩国进入日本的。应当说在全世界人的眼中这是毫无否认余地的事实。但是日本人凭借着在近 (现) 代史上的这两项成功竟然开始轻蔑起他们的老大哥了,使中国人在与日本人的比较中被留下话柄。早年间,笔者就经常听到大和民族比中华民族优秀这样一种论调。这样说的人认定日本人讲究团队合作,勤劳勇敢,而又富于取进精神。而中国人呢?恰恰是相反的,我们经常闹分裂,懒惰散漫,而且还保守傲慢。说到底,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贫穷,日本富强的根本原因。
中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始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在将近三十年的历程中,特别是最近这十多年,中国经济的成长是以年平均百分之九以上的高速增长率来进行的。这样的一个增长率,这样的一个速度,使中国在这样一个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使巨大的人口迅速脱贫,奔向小康社会,其成就和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中国的经济超过日本并赶上美国是指日可待的。中国的经济成在现阶段已经使日本的第一顶光环逐渐褪色,黯淡无光。即使是在现阶段,当中国这一巨人开始站立在世界经济舞台时,日本已经逐步的沦为轻量级的选手而退居次要地位。
但是,日本人的头上还有第二顶光环,那就是明治维新的成功,这使得日本人跟中国人相比时还可以自诩是好学习并富于取进精神的民族。
笔者写这篇贴子的目的就是要揭开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之迷,主旨就是要摘掉日本人头上唯一的这顶光环,并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粉碎大和民族比中华民族优秀的谎言!不过,金笔不是学政治经济学或者历史的,在这里金笔只是 "大胆假设,凭空完成" (胡适言是仔细求证),指望论坛上的高人能够为金笔提供指点,金笔一定会全面归纳,一经采用朋友们的论据,修改过的这篇文章也就是集体创作了。
那么,到底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稍后在中国进行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呢?要解答这个问题,笔者给朋友们讲两段看似并不相干,但都与中国有关的现代历史。
第一是冷战后期,前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的兴起。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内),到上个世纪的九零年代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在这时中国已从美国享受了多年的所谓 "最惠国" 待遇。"最惠国" 对当时的中国经济成长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同一时期,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经历了经济上的 "震荡疗法",在政治上也早已不再是GCD执政。但是即使在这时,一直到九七年前后,俄罗斯一直无法从美国享受到所谓的 "最惠国" 待遇。为什么在 "最惠国" 的待遇上,中,俄两国会受到如此大的天壤之别呢?这是美国玩的两面手法,因为美国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敌人是俄罗斯,对主要敌人是要打击的,即使到了俄国跪在地上乞求美国援助,美国就是对它踩上一只脚,也不会对俄国有分文的援助。而当时的中国则是次要敌人,美国拉拢的对象,是用来牵制俄国的。所以即使中国在政改上,远远没有俄国走得那么急,"最惠国" 待遇还是可以享受的。这也就是邓公所指的 "历史机遇"。
第二是当今中国强大了,美国急于在世界上步棋子企图牵制和阻抑中国的发展。比如美国和越南,美国和印度等建立军事关系,美国在中亚驻军,冲踊日本和台湾向中国挑衅等等都属于这种战略的应用。其实西方国家在近代史上一直都在采用 "以夷制夷" 的战略,比如在印度独立时建立巴基斯坦以牵制印度;在两伊战争时援助伊拉克以牵制伊朗;将非洲分割成无数小国以利于奴役等等 ,等等。
看到这里我想读者都已经是心知肚明了,原来在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对中国采用的是 "打"
的策略,对日本是采用 "拉" 的策略。将日本扶持大了去牵制中国。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要比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的要早的原因。而同一时期,中国要学习西方似乎也没有门路,反而是向日本求教去学习西方,这也就是为什么中文里的许多现代名词都是从日文翻译而来的。当时的中国其实不是贫弱,也不愚昧,而是富足,是一只肥羊。
如果有一个先生同时教两个学生,先生对甲学生动辄打骂,面壁体罚,百般凌辱,同时还要敲骨吸髓般的欺诈他,但先生对乙学生则是循循善导,极力灌输,并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你们说,哪一个学生会学习的更好?果然小日本没有辜负它的先生,在它稍强大了以后,狼子野心毕露,公然向它的老大哥叫板,而且还叫得最凶!
原来日本人只是侥幸啊!
(金笔希望对当时历史有所研究的朋友们能提供更多的证据,先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