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发展史》05(转帖)

西亚 - 耶路撒冷:犹太文化; 东亚 - 东方圣城:儒家文化。[敬天道,尊祖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4、薛稷(公元649-713)

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是魏征的外甥,官至礼部尚书,太子

少保,世称薛少保。



他书法学虞世南和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

足见他“锐精临仿”。《广川书跋》说他“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至于用

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这就是宋徽宗瘦金书之所由出。有《信行禅

师碑》传世。

其主要作品:


1)信行禅师碑:唐李贞撰文,薛稷书,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八月立。

原石久佚,仅有清何绍基旧藏剪裱本,现存1800余字。此碑书法瘦劲妍媚,下

开宋徽宗“瘦金书”之先河。清吴荷屋云:“用笔之妙,虽青琐瑶台合意之作

亦不过是过。”此碑明显的汲取理褚书的特色,有一种清健娟秀的风韵。尤其

是竖法的微曲轻勾,纯然是褚书的面目,然于笔的起落间又流露出自己的风格,


不失为唐楷佳品。

5、陆柬之(公元1045-1105)

江苏吴县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书法早年学其舅,后学“二王”。后人

称其“晚擅出蓝之誉”。他的书法遗迹传世者甚少。《绛帖》有陆字廿五字,

又有行书陆机文赋一卷。其书法,赵孟俯以为“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


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我们看陆书《文赋》

墨迹,亦如陆机《文赋》论文所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播芳蕤

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有逸气,逸笔,直追“二王”。

其主要作品:

1)文赋:行书,前李东阳篆“二陆文翰”,沈度隶“陆机文赋,陆柬之书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流传有绪。赵孟俯跋云:“右唐陆柬之

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人之下

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稀耳。”此卷书法多自兰亭中来,超逸神俊。有

跋云:“其戈波之法,虽得虞秘书而变化不拘,自成一体,殆有逼永和遗迹

者矣。”


6、李邕(公元678-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的字从“二王”入手

,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

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又将军行

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叶有道碑》、《岳麓寺碑》、《


云麾将军碑》为其代表作。他的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苏东坡

,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俯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

“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主要作品:

1)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书,唐开元十八年 (公元730


年) 立,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行楷书28行,满行56字,碑额阳文篆书“麓

山寺碑”四字。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书的代表作。笔法挺拔,气势纵横。黄庭坚评其书

曰:“气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损相半,使子敬复生

不过如此。”此碑笔力雄健,如五岳之不可撼,历来于《李思训碑》并称为


李邕的书法杰作。

2)李思训碑: 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

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李思训碑》

唐开元八年(公元 720年)六月立。行楷书30行,行70字。此碑书法劲健,凛

然有势。明杨慎在《杨升庵集》中云:“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第一。


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

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

7、张旭

字伯高,吴郡人,世称张长史,生卒年月不详。

他得书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


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

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

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

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


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

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

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

其主要作品:

1)肚痛帖:无款,传为唐张旭书。草书6行,共30字。明王世贞跋云:“张


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此《肚痛帖

》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

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

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

夏云出嵩华”的气势。


2)郎官石拄记: 亦称《郎官厅壁记》,唐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唐开元二

十九年(公元 741年)立,在陕西西安。《郎官石拄记》书,原石久佚,传世

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弥足珍贵。《古今法书苑》谓:“张颠草书见

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

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明赵涵


《石墨镌华》谓此记“笔法出欧阳率更,兼永兴,河南,虽骨力不递,而法

度森严。”有赞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

神逸”,“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此石宋时已

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戏鸿堂帖》。

3)古诗四贴:《古诗四帖》传为张旭所书。 纸本,草书,写在五色笺上,


共40行。 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前两首诗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

首为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原迹现藏辽宁省

博物馆。

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

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


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

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

”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

文学家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所云:“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

,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从草书焉发之


。”此幅草书,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华

之笔。

4)终年帖:唐张旭书。唐蔡希综《法书论》云:“( 张旭)乘兴之后,方肆

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由,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

之再出。”由此可见,他的草书迥异于“不激不厉”的大王书风,而取法于


“纵逸不羁”的王献之。其骇目惊心的壁书和屏书,今已荡然无存,草书作

品《终年帖》等尚可从摹刻本中看到。此帖作为张旭的作品是公认的。如此

难得的墨迹,留给后世的是那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如云烟缭绕,变幻多

姿的艺术形象。

5)十五日帖:唐张旭书。 唐代韩愈曾赞道:“往时旭善草书,观于物见,


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华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

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

端倪。”这是历代书论中指出书法写神达情的最精彩的论述。他仿佛告诉人

们,正因为有了张旭的狂草,中国书法的感情容量才得以深邃的扩展。《文

论》尝云:“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以此论欣赏张旭草书,会

发现书论和书作是如此合拍。
博主已关闭评论